中国人酷爱的名言,99%都是假的
2018/12/19 12:00:44 G.P.A

     点上方蓝字G.P.A,在右上方 ···设为星标 ★

     每天中午12点,陪你一起走不平凡之路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网易公开课(ID:open163)。

     近日听到最扎心的一句话是:

     “你的文学功底并没有你输出的热情高”。

     偏偏,这个事实还被昨天占据热搜的“马思纯读后感”再次放大。

     马思纯在微博抒发了自己的《第一炉香》读后感。

     由于对原著的解读引起争议,书迷们直接表达了强烈不满。

     以张爱玲书迷@张迷客厅 为首,还列举了马思纯之前多次发的张爱玲“伪语录”。

    

     图片来源:张迷客厅微博

     多家大V转发新闻,连书名都写成了《第一香炉》。

     甚至有人发出关键性的灵魂拷问:

     人家作者都没出来说啥,你们讨论个什么劲

    

     原微博已删除。张爱玲生卒年月:1920.9.30—1995.9。

     除了张爱玲的“冒牌货”,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被“伪语录”裹挟着向前过。

    

    


     你用过的个性签名

     可能都是“假货”

     中小学时写作文,总爱以“XXX曾说过……”开头。

     高端大气上档次。

     现在仔细想想……

     这些都是谁说的?

     经过一番查阅,发现我们常用的国产“伪语录”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下文的斜体字是“伪名人语录”)

     无中生有

     乍一看真的看不出破绽。

     我最敬佩两种人:年轻时,陪男人过苦日子的女人;富裕时,陪女人过好日子的男人。”

     ——莫言

     直到本尊下场回复:

     写得还行,可我也想知道是谁说的!

    

     图片来源:莫言微博

     有时候,觉得自己其实一无所有,仿佛被世界抛弃;有时候,明明自己身边很多朋友,却依然觉得孤单;有时候,走过熟悉的街角,看到熟悉的背影,突然就想起一个人的脸;有时候,突然想哭,却难过得哭不出来;有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觉得寂寞深入骨髓;有时候,突然找不到自己,把自己丢了。

     ——白岩松

     看得十分感动。

     白岩松:“没说过。我没这么文艺青年。”

     若爱,请深爱;若弃,请彻底。不要暧昧,伤人伤己。

     ——孟非

     好像有点道理?

     孟非:再次声明!没有一句是我的!

    

     图片来源:孟非微博

     打脸来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

     张冠李戴

     对此,只能靠着研究者深扒揭露。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仓央嘉措

     本来深情款款的一句话,甚至想把它哼唱出来。

     可这句话其实出自扎西拉姆多多的《班扎古鲁白玛德沉默》,这位作者是个广东姑娘。

     仓央嘉措这四个字,就是“误用名言”的重灾区。

     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

     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它是歌手朱哲琴1997年的专辑《央金玛》里《信徒》的歌词。词作者是著名音乐家何训田。

     住在布达拉宫中,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在拉萨的大街上流浪,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这些词句被认为是他夜会情人的写照。

     但其实这出自后人对藏文原诗的改编。

     相比之下,原文相当收敛:

     “住在布达拉宫中,我是持明仓央嘉措,

     住到拉萨宫殿下,我是浪子宕桑旺波。”

     接下来的这些句子,大概在80%的人的QQ签名中,都曾占有一席位置: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

     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林徽因的文字,似乎是每个青春期少男少女矫情时的标配。

     写上“林徽因”三个字,总感觉柔情满满,情意浓浓。

     可偏偏,朋友圈流传的大部分“林徽因语录”,都出自白落梅写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

     林徽因研究专家陈学勇曾直接回应:“我从未见过微信上的这些文字出现在文集中的任何一个地方。这些摘录、语录全都是无稽之谈。”

     突然感觉矫情的自己被狠狠拍醒。

     以假乱真

     杨绛先生去世时,“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一句话成为当日的热门金句。

    

     图片来源:众明星微博

     但其实,这句话只是网友根据杨绛先生的《坐在人生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的内容,拼凑而成。

     杨绛的原文是: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除了改写文章,还有夸大故事反而引人警醒的。

     每每写到关于拖延症的话题,很多人喜欢用胡适自省的这个例子:你看吧,大师也拖延,管不住自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

     按照真正《胡适日记》中的记载,节选的日期里胡适并未打牌。

     其他几日中有关于打牌的记载,但也只是消遣之一,并非终日只做这一件事。

    

     胡适确实有段时间常打牌,但是只作为消遣娱乐,不是终日只打牌不做别的 / 《胡适留学日记》卷一

     我们错怪了胡适这么多年……

     还有说“我对钱没兴趣”的马云,被传在演讲中有过一个十分解气的金句:

     今日你看不起我,他日你高攀不起!

     听过之后,顿时元气满满。

     只是马云在微博直接否认:

     我查了自己的讲话记录,也没发现这“惊句”。

     名言太多,名人们自己都认领不过来了。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是马云说的,也曾被安到雷军头上

     平时被伪语录洗脑的知酱,写到这里,突然有些怀疑人生。

    

     喝一口纯正的进口鸡汤

     嗯,也是假货的味道

     出于信赖和崇拜,我们总爱喝名人牌鸡汤。

     面对拥有华丽头衔的国外名人,更是毫无抵抗能力,传播和引用时不加辨别。

     很多名言,漂洋过海后,早就变了味。

     马思纯用错语录事件中,除去火了的假张爱玲语录,“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再次爆红。

     然而这句极大地迎合了大众情绪的话,在今天,被指出并不是人们以为的莎士比亚所说。

    

     微博网友@PhiHellene0217 说自己发现这句话是国产的

     英文版知乎——Quora上,关于“英语母语者是否听说过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谚语,还是它只是在中国被广泛使用”的回答,有两位英语母语者均表示英语中不存在这句谚语。

    

     来源:Quora上一位文字工作者的回答

     评论里,更是针对这到底是哪国名言展开了激烈探讨。

    

     被当作真理误传的伪名人名言,戳中了人们情绪之余,来源并不是那么的有科学依据。

     僵持之下,只能用伏尔泰的金句来劝自己冷静: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嗯,这句也是假的。

     这句关于言论自由的名言,是英国女作家 Evelyn Beatrice Hall 总结伏尔泰的观点做出的归纳。

     而那时,伏尔泰已去世多年。

     以讹传讹、无中生有的假名言,不断地被曲解、创造。

     再比如:

     人是生而自由的。——卢梭

     人们记住了前半句,扔掉后面的精髓:

     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

     类似的还有: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后半句:世人若学我,如同坠魔道。

     以德报怨。

     紧跟着的是: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有句话被无数人在青春时期奉为座右铭,励志又深沉:

     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但这原本是作者塞林格最想批判的“利己主义思想”,正是对主人公遭遇的讽刺。

     “伪名言”们除了自省,还有对社会公共议题的相关反思。

     雨果的《悲惨世界》里有句话。

     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

     这句名言指导了无数城市的排水系统建设。

     但在书中原句出现的情景是,巴黎陷入动乱,无家可归的人只能躲在阴暗的下水道里。那里很脏、很乱,却为弱势的人提供了避难所。

     悲惨世界里,反而是城市下面的阴暗角落,透出了人性。

     所以虽然这句话每每在下大雨的时候就被翻出来,可原意真的不是为了鞭策城市排水系统的。

     假名言流行时代,相比追根溯源,大众更喜欢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喜欢权威与大道理。

     鸡汤式、简单化的创作不断走红。

     就像畅销的哈佛训言那般,希望得到可复制的成功。

     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

     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是不是像极了你高考时候班级里的标语?

     而这些激励过万千学子的名言,也是一堆假货

    

     哈佛图书管理员称关于他们的校训是图书馆被问次数最多的问题,而且大部分发问的都来自中国 / 哈佛大学图书馆官网

     之后,激励大学生奋发图强的传说:“哈佛图书馆凌晨四点半仍灯火通明”,也被戳破。(延伸阅读:哈佛学子说:凌晨四点半的哈佛图书馆,到底是什么样的?)

     关于教育名言,被改造的不只有哈佛。

     有个出现在无数育儿宝典中的教育金句: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据说来自“雅思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

     但其实也没有真切来源。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这首《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被认为是泰戈尔最美的情诗之一。

     但它其实是作家张小娴早年的创作。

    

     另外,有一首被认为是 Marguerite Duras(代表作《广岛之恋》《情人》)经典之作的情诗:

     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真正的创作者早就放弃了挣扎。

     它出自作家陈丹燕(代表作《上海的风花雪月》)的小说《鱼和它的自行车》。

     真的,就好像尼采没有说过“听不见音乐的人认为跳舞的人疯了”,牛顿并不是“如果我看得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原创。

     之后写小议论文,可不能再一拍脑门就用上了。

    

     其实你本可以不露怯

     纵使这些被误解的意思和句子的原意差着十万八千里,大家还是排好队一个个掉进坑里,把“假名言”“假释义”传得越来越广。

     首先没法辩驳的就是,很多人获取“金句”的来源,都是社交媒体,而非通过阅读书籍。

     比如靳东“跌下神坛”,就是因为一篇抄错了的诗。

     从“有文化的老干部”,一下子变成被群嘲的“没文化代表”,是因为没好好读书就信口开河。

     还有在微博中引用梵高的“名言”——“在这个薄情的世界上深情地活着”。

     还是网友们刨根问底才发现,这是另一位作者在某APP上发表的。

    

     明星们出糗会有“热心网友”迅速出来指正,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缺乏知识积累而误用词语却很少被发现,最后导致以讹传讹,错误的意思甚至传得比词语原意还广。

     比如:

     成语“空穴来风”

     它原本指“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却被广泛误用成“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用以形容谣言。

     因为误用的人太多,所以后来成语释义反倒被改成了后者。

     现在如果说的某某发的微博都是“空穴来风”,怎么看怎么像在diss他。

     “贫贱夫妻百事哀”

     往往被解释成“穷即原罪”,在诸如“裸婚”“凤凰男”的情感讨论中用来形容穷苦悲惨的婚后生活。

     但原句是: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这句出自元稹《遣悲怀》的诗句,原本是作者怀念亡妻与自己同甘共苦,因此想到过往便更加悲伤。

     “我知道死别之恨世间人人都有,但咱们共苦夫妻死别,更觉哀痛。”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影视剧中常常出现这句话,用来宣扬“狠才能成大事”的观念。

     但其原句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意在教化人们培养气度,包容他人。

     在语言学的应用中为了方便更多人使用词语,许多这样的误用也被包容和接纳了。

     在科技不发达的过去,知识主要通过口口相传来获得,因此产生“以讹传讹”这种现象情有可原。

     现代人已经拥有了集合各种知识的互联网,能够方便快捷地搜索知识时,这种对知识的错误理解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在线成语词典、在线字典,能让人更方便地查到成语释义;

     甚至连《新华字典》都出了APP,不仅能查找释义还拥有读音、笔顺演示。

     只要有一颗“求知”的心,网络时代会带我们更便捷、更快地获取知识。

     正如《奇葩说》在“该不该共享知识”一期中蔡康永所提到的,这个题目放在20年前,我们所辩论的就是“该不该有互联网”。

     互联网将知识从“特权”变成平等的权利,让知识能够被获得、被共享。

    

     陈铭论证为何支持“知识平等”

     但当越来越多的信息涌入互联网,获取准确的知识成为了一种“大浪淘沙”式的大工程。

     如果对信源不加判断,最后可能只会吸收谬误。

     不去查证信息真伪的根本,源于很多人质疑精神不足。

     “我读过这本书”,已经不再意味着做好读书笔记、查阅相关背景资料,甚至不再意味着真正从头到尾通读过这本书。

     它可能只代表着读过某个被截图的片段,看过几句掐头去尾的语录。

     每当有新闻发生时,总有一句评论是“存在即合理”。

     似乎凡是发生的一切都是正当的因此没有任何去质疑去批判的必要。

    

     但黑格尔的的原意远非如此浅显,也非三言两语就说得清。

     只是,这样一句在哲学上充满思辨、充满复杂性的论证,却被不停地用来消解思考消灭质疑,无疑是对知识快餐最好的讽刺。

     讲到这里,让人感到恐惧的是,我们仅存的一点质疑精神,没有用在对常识的反思上,没有用在对规律的审视中,却用在了质疑“读书”质疑“知识”本身的价值上。

    

     有人在微博觉得,读张爱玲,讨论张爱玲,就是一种“优越” / 微博

     洋洋自得炫耀自己东拼西凑得来的“伪知识”时,却也暴露了更多肤浅和无知。

     纵然时代、技术再变,只有支撑我们求索、探究真理的求知欲,才能让学识、修养不是“皇帝的新装”,而成为真实的人生财富。

     今日互撩话题:

     你还知道哪些伪语录?

     欢迎互动留言分享~

    

     本文转自公众号“网易公开课”。网易公开课,分享你想要的知识。公众号:“网易公开课”(ID:open163)微博@网易公开课。

     G.P.A交流微信careerdream12,欢迎来撩。合作事宜请联系wx@careerdream.org。@G.P.A 保留所有权利

     文中图片来自影视剧截图、微博截图等,为非商业用途使用,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联系G.P.A立即删除。

     后台回复关键词获取干货

     懒癌晚期丨自律丨金融职场丨Office丨读书

     毕业演讲丨求职秘籍丨留学丨时尚丨旅行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G.P.A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