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苦时提建议,是堵住别人嘴的最好方式。
2018/12/26 11:58:00 G.P.A

     点上方蓝字G.P.A,在右上方 ···设为星标 ★

     每天中午12点,陪你一起走不平凡之路

    

    

     你跟一个人诉苦,最烦的就是被给建议。别人跟你诉苦,你最容易的也是给建议。

     你跟一个说想离婚。他就会建议你为了孩子不要离啊,这种人早就应该离了啊,你会遇到更好的啊。

     你跟一个人说老板不好。他就会说热爱工作啊,为了钱忍啊,辞职换个工作啊。

     你跟一个人说孤独难过。他就会说没事,别想那么多。多出去走走。

     你跟一个人说疼,他就说,多,喝,热,水。

     有时候你只是想说说,倾诉下。但就是会收到大量建议。建议这个东西,总是感觉不痛不痒。人家没说错,但你就是感觉有个东西被憋住了。有时候想让他别提建议了,可人家也没说错啊。有时候不想再听了,可是你自己主动诉苦的啊。

     结果越说越难受。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你发现你经常安慰别人的那些话,放在自己身上是没有球用的!

    

    

     我们为什么喜欢在别人诉苦、抱怨、负能量的时候提建议呢?

     是我们焦虑了。

     别人的诉苦,就是在说他过得很糟糕,遇到了很糟糕的事,心情不是很好。本来这是他的事,跟我们没什么关系。但是面对别人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的潜意识里就给自己提要求了:

     他很需要我,我要安慰他。

     可是怎么办哎,我哪知道你该怎么办。我又不是你,你跟我说这些干嘛。我自己也烦哎,你这些困难超出了我的专业领域啊。我自己都一地鸡毛,还要花心思来照顾你,同情你,理解你,安抚你。

     怎么办,压力好大。

     所以其实不是别人的负能量让你感觉到烦了,是你内在“我要安慰他”的想法让你烦了。

     你把别人的诉苦,当成了对你的要求。

     如果你能有界限,分清楚别人诉苦是别人的事,跟你没关系。你不必非要安慰他、帮助他,你就不会感觉到烦了。

     你只要静静看着他不开心就好了,你还可以是开心的。

    

    

     可这时候,如果你太伟大,你就会内疚。

     有一种心理疾病,叫“看不得别人不开心综合症”。我发明的词汇。

     就是看到别人不开心的时候,就自带慌乱。妈妈看到孩子哭的时候,就开始烦了:怎么又哭了。因为她在要求自己去哄他,可是又不想。自我强迫的很难受,就以烦表现出来了。

     好像别人不开心,我就有什么责任和义务似的。别人不开心,我还置身事外,我就是个坏人似的。

     别人不开心,你听着就是了,看着就是了。为什么一定要插一脚呢?

     我们潜意识里的自恋就是:

     他自己是走不出来的。

     在我们潜意识看来,他太苦了。太可怜了。我们不相信别人有消化不开心的能力,不相信他自己可以安抚自己。

     因为我们自己对不开心只有压抑的能力,没有消化的能力。所以我们会错误性认为他们也没有。

     那他为什么要跟我说呢?

     这正是他消化的方式啊!诉说即消化。

    

     听着很烦怎么办。

     听别人诉苦,有些烦是你意识不到的。你以为你在听,其实你的内心深处已经开始在抵触了。你的焦虑感一上来,你就想做点事情来抚平自己的焦虑。

     做什么呢?

     提建议啊。

     这个动作,既可以让别人闭嘴,又看起来很礼貌。至于建议有没有效,是不是真的对你好,就跟我没关系了。

     人在情绪里想的是“为什么”,但是建议直接把话题拉到了“怎么办”上。

     情绪里想的是,他为什么要伤害我啊,我为什么这么惨啊,他为什么要这么对待我,我对他付出了这么多他怎么可以这么辜负我啊,我怎么这么傻啊。不应该这个样子啊,怎么就这样了呢?

     人内心充满了疑惑,需要通过诉说把自己理清楚。

     你这一打断,直接跳过问题,到了行为了。

     大脑这一交叉碰撞,就短路了。无法继续思考原来的问题了。诉苦的人就需要再多拿出精力来回应你:

     但是……,可是……。

     情绪强制暂时中断,进一步压抑。

     所以,诉苦时提建议,是堵住别人嘴最好的方式。

     即使他不愿意闭嘴,觉得你不理解他,他也会把悲伤转化为愤怒,这样你就不用面对“可怜的他”了。愤怒的他比可怜的他,让你好接受多了。

    

    

     对于别人的建议,千万不要当真。因为他只是不想再听了,才赶紧给你建议。

     其实,对于别人诉苦、抱怨、负能量,最好的方式是倾听。

     倾听的两个重要要素:

     理解。

     界限。

     理解就是设身处地,感受他的痛苦。然后用一根清晰的线,帮他理清楚到底怎么了。

     这个不是野蛮分析。很多心理学初学者特别喜欢野蛮分析,说很多“因为……”。理解是提问,是贴着他的感受提问。通过良好的提问,让他自己说着说着清楚了。

     界限就是出借你的情绪,但不要卷入你的情绪。感同身受的目的,就是你调动那你相关的经验理解了他一部分,然后此刻你也有了这样的情绪,所以你知道怎么提问下去。

     但不要卷入情绪。只理解他的那一部分就好了,不要因为自己过高的期待,调动出新情绪。“想安慰好他”,就是过高的情绪。把自己的创伤带过来,也是卷入情绪。

     没有办法理解,那就假装理解也可以。通过大量的“嗯”、“哦”就可以了。

     我刚毕业那会儿,很多朋友听说我是学心理学的——其实你知道读了个大学,什么都不懂的。学的最多的词就是:倾听。

     然后有个姑娘失恋了,想找我聊聊。于是请我吃饭。我还记得那是在北京上地附近一家比较高级的餐厅。

     整个过程,我就吃啊吃,她就说啊说。

     2个小时后,我很满足地吃饱了,她很满足地说够了。

     走的时候,她说了好多个谢谢你,我也说了好多个不客气,没关系。

    

     本文由G.P.A经授权转载自丛非从(ID:congnotcong),作者丛非从,一个好玩、深邃又实用的心理咨询师,研究关系、情绪和成长,著有《自我成长的力量》《原来,懂比爱更重要》、《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等。他的微信公众号是congnotcong,赶紧去把你落在那的灵魂捡回来吧~

     G.P.A交流微信careerdream12,欢迎来撩。合作事宜请联系wx@careerdream.org。@G.P.A 保留所有权利

     文中图片来自unsplash,为非商业用途使用,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联系G.P.A立即删除。

     后台回复关键词获取干货

     懒癌晚期丨自律丨金融职场丨Office丨读书

     毕业演讲丨求职秘籍丨留学丨时尚丨旅行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G.P.A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