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数学人生,也有无与伦比的美
2018/7/26 9:22:18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22岁的时候,你我都在干什么?

     或许临近毕业,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看不清未来的方向;

     26岁的时候,你我都在干什么?

     或许刚刚适应社会节奏,

     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新人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职业蜕变;

     27岁的时候,你我又在干什么?

     或许和身边的另一半携手,

     打算共同迈入人生的新阶段,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

    

     和我们相比,

     丘成桐的人生道路显得那么不同:

     22岁,他获得了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学位;

     26岁,他成为了斯坦福大学的终身教授;

     27岁,他一举破解世界级的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

     任教哈佛后,有人评价说:

     “丘成桐一个人就是哈佛的一个数学系”。

    

     数学皇帝、一代宗师……

     丘成桐的身上,有太多光环加身,

     菲尔兹奖、克拉福德奖、

     沃尔夫奖、马塞尔·格罗斯曼奖,

     丘成桐一个人几乎囊括了

     数学界所有让人梦寐以求的荣誉和奖杯。

     站在山巅太久的人,

     会让人们生出一种错觉,

     似乎他注定和自己不同,

     是原本就出生在群山之巅的,

     我们忘记了他在攀爬高峰时,

     曾遇到的艰辛和付出的努力。

     我们看到的,

     是一个无时无刻不优雅淡定,

     随时都能解出数学难题的丘成桐,

     我们看不到的,

     是在追求数学大道上,

     他数十年如一日“苦行僧”一般的付出。

     我们印象中,

     数学家总是严谨而不苟言笑,看上去有些“坚硬”的,

     丘成桐又一次“刷新”了人们的印象,

     在解出了“卡拉比猜想”后,

     他用过一个浪漫之极诗句形容自己的心境: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这位数学家,

     让人窥见了他内心的柔软与诗意。

     今天,让我们随着他一起,

     重读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归去来兮》,

     感受数学无与伦比的美,

     走近这位“数学皇帝”的别样人生。

     (一)

     1954年,

     意大利著名几何学家卡拉比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一个惊人的猜想:

     在封闭的空间内,有无可能存在没有物质分布的引力场。

     “卡拉比猜想”一经抛出,

     就在数学界的深海中掀起了一波惊涛骇浪,

     无数数学家宛如冲浪者一般,被危险的海浪吸引,

     他们希望能证明这一难题,成为数学界的弄潮儿。

     然而,所有人都折戟而归,除了一名青年。

     20岁那一年,

     丘成桐在图书馆遇见了“卡拉比猜想”。

     该怎样去形容这一场“命中注定”的邂逅呢?

     第一眼看到“卡拉比猜想”时,

     丘成桐说,

     他像是遇见了一个美丽的姑娘,

     让人忍不住想离“她”近些,更近一些。

     丘成桐的老师,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曾告诉他,

     怎样去分辨一个数学家的能力?

     就是看他起床的第一件事,在想什么东西。

    

     彼时的丘成桐,

     就如一个陷入热恋的青年,

     每天睁开眼的第一件事,

     就是思索如何去印证“卡拉比”猜想。

     最初,丘成桐和其他数学家的想法一致,

     认为这个猜想太完美,以至于不可能真实存在,

     他用三年的时间,每天超过12个小时的工作量,

     找到了“卡拉比猜想”的“反例”。

     1973年8月,

     在斯坦福大学召开的一个顶级几何学家研讨会上,

     丘成桐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卡拉比。

     在场的所有人都认为,困扰大家近20年的问题解决了,

     这位年轻的“数学新星”一战成名,

     连卡拉比本人,也对他提出了褒奖。

     登上群山之巅的那一刻,近在咫尺。

     (二)

     然而,不久后,

     丘成桐接到了卡拉比教授的亲笔信,

     卡拉比希望丘成桐完整展示出自己的证明过程。

     丘成桐为此不眠不休两个星期,

     找了大量的例证,试图证明卡拉比猜想是错的。

     但一次次证明,一次次失败,

     有好多次似乎逼近终点,最后却在很小的地方推不过去。

     群山之巅,一步之遥。

    

     隐藏在迷雾中的美人,

     在即将取下面纱的时候,突然改变了主意,

     “她”转身,

     给丘成桐留下一个欲说还休的背影。

     丘成桐不得不认清,

     整整三年时间,他找错了通往山顶的道路。

     发现错误后,

     丘成桐立即提笔给卡拉比回信,承认是自己错了。

     在登顶的瞬间从高峰跌落,

     丘成桐没有给自己失望的时间,

     他开始融合学习数学与几何,

     选择一条更艰难、更危险的道路攀爬高峰。

     没有假日,没有休息,

     他的世界里,

     简化到只剩下这么一位高冷的“卡拉比女神”。

     又过了三年时间,

     当他觉得自己快和“卡拉比猜想”中的空间融合在一起时,

     “女神”终于款款摘下面纱,把独一无二的面庞给了他。

     该怎样去形容这六年的艰辛呢?

     丘成桐给出了一个诗意的表达: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在求证大道的道路上,

     他独自面对,“人独立”,孤军奋战;

     但当他真正进入数学的美妙世界,

     和整个猜想融为一体时,

     又有了“燕双飞”的快乐与满足。

    

     三年又三年,

     一代数学宗师正是在不断的攀爬与跌落中,

     在不断的试错中,最终开创了新的数学流派,

     因为他的孜孜以求,微分几何敞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更多宝藏露出了金光,欢迎数学冒险家们去一探究竟。

     (三)

     数之不尽的荣誉接踵而至,

     许多华尔街的公司向他抛出橄榄枝,

     他拒绝了比学校薪资高出十倍的高薪诱惑,

     这位“数学宗师”依旧选择留在学校,教书育人。

     丘成桐说,最高兴的是,太太和自己一样,有一种朴素的观念,

     “我们的整个家庭都是比较清高的,我们也不要求钱,也不要求名利,我太太不喜欢我去出名,也不喜欢我去赚大钱,只要我能做学问,能够为人类有所贡献,她就觉得很高兴了。”

    

     遇见一份喜欢的事业并为之奋斗终身,是幸运;

     遇见一个懂自己,时刻为自己鼓劲喝彩的人,更是缘分。

     丘成桐在追求数学大道的路上,

     结识了相伴终身的爱人,

     他曾说,这一生,有两个人对他影响最大:

     一个是他的父亲,一个就是他的妻子。

    

     年少时,

     身为哲学教授的父亲带领他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汪洋恣意的文学世界,成为他一生想象力的起源和精神上的秘密花园。

    

     成年后,

     身为物理学家的妻子给了他无数的启发和灵感,

     让他在一次次登峰问鼎时,有了不竭的动力和爱的支撑。

    

     熟悉丘成桐的人都知道,

     他爱用文学的方式表达对数学的喜爱,

     因为在他眼里,数学和文学一样,充满了韵律之美,

     在他笔下,“赋”和几何是绝配:

     “穹苍广而善美兮,何天理之悠悠。先哲思而念远兮,奚术算之不休。

     形与美之交接兮,心与物之融流。临新纪而展望兮,翼四方以真酬……”

     这是一个数学家关于几何的浪漫表达。

    

     丘成桐的朗读,要献给父亲,

     年幼时,父亲曾带着他,

     一遍又一遍诵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少年不识愁滋味,

     彼时懵懂的丘成桐,并不明白父亲吟诵时,

     一字一句中透露出的向往与坚持,

     直到父亲永远离开,

     曾经的少年,也到了两鬓星星然的年纪。

     他渐渐读懂了父亲,

     读懂了父亲教给他的《归去来兮辞》……

     1600多年前,当田园诗人的鼻祖陶渊明提笔写下这首《归去来兮辞》的时候,

     恐怕没有想到,他留下的文字,将穿越千年的时空,和另外一位数学领域和他成就相等的老者相遇:

     “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

     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

     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千年的时空交错,

     文学与数学的交汇,

     理性与感性融合的最高境界在此处呈现,

     我们惊讶发现,那一块块字,一个个图形交融在一起,竟如此和谐美丽,

     在丘成桐的朗读中,

     我们觉得,数学成了诗篇,

     诗篇也成为了最美的图形。

     转自:中国数学会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微信号:cas-amss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投稿或法律相关事宜请通过邮件联系我们

     邮箱:amss01@amss.ac.cn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