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记脚下的路,永葆年轻的心——毕业季徐志伟研究员专访
2019/6/21 10:53:20 中科院计算所

     六月已至,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2019届本科毕业生们即将进入人生的新阶段。他们将挥别相伴四年的同窗与老师,离开熟悉的校园,走向一段新的旅程。在这毕业季时,我们有幸采访到本科生“计算机科学导论”的主讲教师徐志伟教授,为大家分享他对大学课程、大学生活等的想法,也为即将毕业的本科生们寄上祝福。同时也希望这份分享,能给予国科大在读的研究生们一些 对学术和生活的思考,更好的利用好、享受好我们难得的学习时光,不负韶华。

    

    

     徐志伟老师

     对于“计算机科学导论”这门基础课,想必大部分同学都不会陌生。而作为这门课程的主讲教师之一,同时也是该课教材的编写者之一,来自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徐志伟研究员也给不少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6年,从美国回归的徐志伟老师立刻投入了国科大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并在2014年国科大招收本科生后担任“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的主讲教师。这位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科学家奖等荣誉的“大佬”不仅在科研方面颇有建树,对教书育人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指导的研究生或选择创业,或投身科研,全都做出了优秀的成果。

     徐志伟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随和。在谈到国科大的学生时,他的脸上总是带着笑容。

    

    

     面带笑容的徐志伟老师

    

     “这本书要读三遍”

    

     “这本书我希望每个同学都读三遍。”这是徐志伟老师在课上说的话。

     为了教好“计算机科学导论”这门课程,徐志伟老师特地编写了一本教材。开设这门课程前的两年,徐志伟老师和孙晓明老师为了满足国科大“计算思维指导、知行合一教学、有合适的广度和深度”的教学大纲要求,系统调研了二十几所国内外大学的优秀课程,却依旧没有找到合适的教材和课程。

     徐老师希望,国科大的“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能够涵盖对计算思维的十种具体理解,能够让同学们学习如何用计算思维认识世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面对无书可用的状况,徐志伟老师和孙晓明老师决定自己编写一本适合国科大的教科书。两位老师的心血以及来自其他老师的支持和讨论,最终造就了我们如今捧在手中的这本可以“读三遍”的教材。

    

     可以“读三遍”的计算机科学导论教材

     “第一遍就是通读,了解课程的全貌,学的时候就能把知识点联系起来。第二遍要细读,要有选择性地读,还要知行合一,把所有的实验都做一遍。”徐老师在第一节课曾向同学们展示布鲁姆教学分类法的金字塔图。

     他希望在第二遍阅读时,每个同学都能脱离“remember”、“understand”的低级阶段,达到布鲁姆分类法的最高层次——“create”

     第三遍,则是要精读,把教科书、课堂交流和实验三个环节融会贯通,将计算思维内化为自己的思维能力。

     这“读三遍”的要求,是徐志伟老师心中有效率的学习方法,也是他对国科大学生的殷殷期望与满满信心。

     喜欢读故事的学生应当很喜欢这本教材,因为其中花了大约三分之一的篇幅讲述计算机领域真实的创新故事。这一部分是受到了发明局部性原理的Peter Denning教授的启发,一部分也是因为徐老师希望通过这些前人的故事,同学们能够得到启发,并学习到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学术道德和职业精神。

     一个合格的研究者不仅应有足够的知识水平,也应具有一定的道德水平和职业操守。这份坚持与期望,也藏进了这一个个故事中,传达给初入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同学们。

    

     “成为信息社会的有识之士”

    

     来到国科大之前,徐老师曾在美国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教育和科研工作。在他眼里,国科大的本科生教育并不弱于美国的优秀大学。目前许多学校的授课考虑到水平较低的同学,会刻意调整上课的内容和进度。但徐志伟老师更欣赏国科大不将就“短板思维”,杜绝“水课”,在课程设计上避免打击优秀同学的积极性的方式。他也相信以国科大学子的优秀,每个人都有能力理解消化课程的内容。“每个同学都很有潜力,所以不要老是想着自己有什么缺点要克服,而是要去找到自己有兴趣的课,或者用老话说,和自己‘有缘分’的课。”徐老师说。

    

     徐志伟老师开怀畅谈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来教授本科生‘计算机科学导论’这门课”时,徐老师把这归为“科教融合的缘分”。2006年,徐老师在“中美计算机科学高峰论坛”了解到了周以真教授提出的计算思维思想和Richard Karp教授提出的计算透镜思想。这两位教授的观点在当时主要应用于科学研究,即计算机科学可以在思维层面推动其他科学的发展。在中国科学院也有类似的思想,称为人机物三元计算。

     2010年,应陈国良院士的邀请,徐老师加入了教育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推动中国用计算思维改造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工作。当2014年国科大开始本科生教育时,已有八年计算思维研究经验的徐志伟老师便担任了“计算机科学导论”的课程教师。

     “对于国科大同学们,不论是计算机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同学,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最起码的目标是帮助大家扫盲。”人类正在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徐老师赞同周以真老师的观点,即到2050年,每个学生都应该具备基本的计算思维能力,就像会读写会做算术一样。而计算机科学导论这门课的设立,也是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同学们能够以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待问题,鼓励同学们了解并深入学习计算思维,为同学们推开信息社会的大门。

     “这门课真正的目标是帮助大家初步理解计算思维,成为信息社会的有识之士。”

    

     “觉醒以笃志”

    

     “优秀!”徐老师如此评价国科大的本科生。从国科大走出的学子,在保研考研、出国访学等竞争中均表现出色。他们宛若新星,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锐意开拓的活力不断前行。

    

    

     同学们在实验课上作presentation,以及在课下团队合作进行实验。

    

     面对初入国科大的大一学生,徐老师充满了信心,也希望每个学生都能相信自己的潜力。有些大一的学生还面临着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的适应期,缺少目标,对未来感到迷茫,被学习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

     对此,徐老师鼓励同学们不必急于确定长远的人生方向。每个同学都会不断进步,只要慢慢摸索,从当下的事做起,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然就会逐步找到自己的目标。“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潜力是很大的。有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你们只是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而已。”徐老师转送了一句曼德拉的名言给同学们:“最大的危险不是看不见自己的缺点,而是看不见自己的潜力,”

     “我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早日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觉醒,从而充实地享受在国科大的每一天。”徐老师说。

     而对于即将毕业的2019届本科生,徐老师既欣喜于他们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素质,也有一些话想送给他们。这番话,他曾在去年学位授予典礼时送给国科大的首届本科生,祝贺他们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个阶段,从此将走向新的天地。如今,他希望这番话也能激励2015级的国科大学子们:

     “亲爱的同学们,

     学位授予典礼,在美国称为Commencement,也就是“开始”。心血和汗水不会欺骗人,恭喜你们今天完成学业,开始为社会做贡献了!

     送大家五个字:“觉醒以笃志”。国科大的校训是“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笃志,意味着不断自我觉醒,见旁人之不能见,区分一心一意的坚守和随机应变的布朗运动。因为觉悟,从而坚守。

     此处往西一站地,是八宝山革命公墓,建筑师林徽因在那里长眠。林徽因老师很早觉醒,因而笃志,旁人忽视的,她能看见。解放之初,她就看到:‘祖国的解放为我们全国的建筑师带来了空前的大转变。……我们在一两年中所设计的房屋面积就可能超过过去半生所设计的房屋面积的总和。’

     今天,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时代。这又是一个空前的大转变。我们要觉醒,要看到:中国今后30年的科技创新就可能超过过去300年的总和。

     今后30年会是你们的一个黄金时代。愿你们永葆年轻的心和国科大人的科学坚守,为中国梦,为世界科技进步,做出创新贡献!”

    

    

     尾声

     从1996年到2019年,徐志伟老师已经在国科大度过了24年。24年足够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长成风华正茂的青年英才,也足够一位可敬可爱的老师培育出无数优秀人才。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徐志伟老师的话语将勉励每一届的国科大学子,伴随他们一路成长。在此,向徐志伟老师致以衷心的祝福与感谢,也祝愿即将毕业的学长学姐们,“永葆年轻的心”,“永葆国科大人的科学坚守”,“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转载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会微信公众号 文字:赵荻 图片:张滢 编辑:董放明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科院计算所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