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长补短、发扬光大,三件文物见证中西医的发展历程!|健康之路
2024/4/1 CCTV健康之路

从唐宗海的《中西汇通医书五种》
到朱沛文的《华洋脏象图》
再到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看中西医如何取长补短、发扬光大

一本泛黄书页
见证中西医的相遇

收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包括了《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血证论》《本草问答》等。该书是国内第一个提出中西汇通理念的著作,代表着当时的中医,面临西医的冲击,力图以“汇通”取代“对抗”的朴素思维。也从客观上起到了保护中医、发展中医的重要作用。

这五本书分别从基础理论、辨证论治、治疗方法到药物,都进行了中西医方面的汇通。用中医的理论去理解西医的理论,最后做到融会贯通,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比如用西医的理论、病理知识来解读中医中所讲的脏腑、气血、阴阳、表里、寒热,用西药的成分来解读中药的药味。

为什么中西医可以汇通互补?
1
中西医有共同的职业目标;
2
中西医在医学方面的交流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
3
中西医在医药技术方面,有相通之处。
一组内脏图象
展现中西医融合汇通

收藏在广东中医药博物馆的《华洋脏象图》共有六幅,出自1893年出版的《华洋脏象约纂》,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用西医解剖知识来印证中医理论的著作。

《华洋脏象约纂》的作者清代的医家朱沛文,他也是中西医汇通理念的践行者,被称为“用西医解剖知识来印证中医理论的第一人”。

西医主要是基于解剖学、微生物学、红细胞、白细胞等等,看重的是分析人的细胞;而中医的思维是内藏外象,更注重的是通过象所反映的五脏六腑内在的一些变化。二者虽有认知差异、方法差异,但根本目标一致,因此具有“汇通”的基础。
中西医结合
成就退烧名方

《医学衷中参西录》的作者是近代名中医张锡纯,书中记录了著名的“中西医结合第一方”,目前在临床中仍在使用。它就是鼎鼎大名的石膏阿司匹林汤,也叫阿司匹林承气汤。

石膏阿司匹林汤里只有两味药,西药阿司匹林和中药石膏。阿司匹林是从杨树或柳树的树皮津液中提取出的有效成分,在中医看来有透皮解表的作用,而石膏又是清里热的常用中药,张锡纯认为两者合用就能够实现内外皆清的功效。
视频号来了!点击下方视频,一键三连(转发+点赞+评论),每天学一点健康知识,我们一起更健康。
健康之路一一节目播出时间
《透过文物看中医8》
△ 首播:1月6日 18:05
△ 重播:次日 09:36
●更多精彩内容
1香炉、图册、太平车,三件文物透露出中医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健康之路2药物、书籍、技术,透过三件中医文物,看中医药的海外传播之路!|健康之路3预防、用药、闻香,三件“防疫文物”,尽显中医智慧!|健康之路4?诊脉、看舌头就能确定病因?三件文物透露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健康之路5制药、存药“好帮手” ,三件文物看中医制药发展史!|健康之路
转载请与小编联系,未经授权一律投诉
当然,欢迎大家把文章转发到朋友圈
本文编辑:冰夕 责编:夏意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CCTV健康之路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