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不讲花木兰,但说秦良玉
2017/12/21 7:44:50 CCTV4国宝档案

    

     秦良玉画像

     《将军在上》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有女儿,是让她放弃梦想,在平安的宅子里度过一生,还是让她追求梦想,在残酷的战场上厮杀一生?”

     这个问题的衍义放到现在依旧不过时。它包含的不仅是父母对女儿平凡的爱,更道明了时代对女性角色根深蒂固的认知。女性可以做很多事,但是她最好是相夫教子,平凡安逸的活着,至于战争,那更是男人的事。

     可自古至今,总有那么些女子,心怀大志,不甘于平淡。所谓将相轮流做,女子亦可为。她们奋力跳出时代给予她们的枷锁,红妆换战袍,纨扇变长枪,演绎出了一段别样的传奇,最终留名青史。但即便如此,能被记载在正史上的,凤毛麟角,能被列入将相列传的,更是只有一位,她就是“叶昭”的女神——秦良玉。

     秦良玉是明末四川女将军,崛起于危急之时,同时也是女子地位式微的年代。可她却以文才武功,威慑远近,累官至大明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死后又被南明朝廷追谥“忠贞”。

     一生少有诗作留世的崇祯帝为她作诗四首,革命志士秋瑾更是以花木兰、秦良玉自比,作诗道,“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娥眉。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有雌。”她的故事在民国被搬上银幕、戏台,广为传颂,以作激励。到了现代,因她曾经镇压农民起义的行为,一度被史家所贬,但真正的光芒总与日月相映,最终闪烁在历史的天空上。

     伟大的父亲

     秦良玉在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年),生于四川忠州鸣玉溪畔秦家坝(今重庆忠县东云乡护国村)。按照时人的说法,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山奇水秀,前有西岩悬瀑自高崖直下,蔚为壮观,后有五座高山环绕,状如五马奔蹄。她祖上曾是湖北人,元末为避战乱,由楚入蜀,渐渐在这里安居下来,到了第八代——秦良玉的父亲秦葵时,大明的盛世已然不稳,时局再次动荡。

     秦葵身处忧患之世,不慕名利,专好谈兵。我们只能从史料中看到他是明朝贡生,更多的事迹却是没有,甚至生卒年都不详,但他显然不是个普通人,他是个杰出的家庭教育者。

     秦葵关心时局,万历年间天下乱象已生,他担心自己的儿女在乱世到来之际无护身的能力,更无“执干戈以卫社稷”的能力,于是督促子女修习兵法。秦良玉表现非同一般,她通经史,晓大义,精韬略,又与兄弟同习骑射击刺之术,以至于秦葵感叹,兄弟皆不及她,恨不能让她生为男儿身。秦良玉看着父亲面上的遗憾之色,不以为然,“使儿得掌兵柄,夫人城,娘子军,不足道也。”

     夫人城何也?冼夫人是也。冼夫人是壮族人,在南北朝那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乱世中率部保境安民,被岭南数郡视为“圣母“,后来又被周总理赞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娘子军”代指唐高祖李渊的女儿平阳昭公主。平阳昭公主在她父亲起兵反隋的时候,在关中招募义军,为之打下了一片江山,死后更是以军礼下葬,追谥“昭”,可谓备极哀荣。

     这样两位奇女子,在秦良玉眼中,不仅是偶像,也是她立志超越的目标。

     然而在她的父亲秦葵眼中,文才武功尚是其次,做人最根本的,只有一个字——“忠”。忠于明朝,忠于父母,忠于自己。他曾亲口对儿女说,今后若不能执戈卫国,效忠大明,就不要说是他的子女。

     事实证明,他的教育是成功的。

     秦葵有三子两女,秦良玉忠明一世、以功封爵姑且不提,她的兄长秦邦屏、弟弟秦邦翰抗击后金,战死于辽东战场,秦民屏战死于平奢之战,孙秦翼明、秦拱明官至总兵,秦佐明、秦祚明授参将,秦良玉子马祥麟,战死襄阳……一门将军,俱为英杰,这在巴蜀历史上极为少见,这样的刚烈血性,更是让许多人触目惊心,却又心生敬意。

     秦良玉就是在这样的教导下,走出忠州,来到石柱——她一生功业的起点。在她的戎马生涯中,她经历了太多的血泪与分离,可她始终没有动摇那颗忠明之心,那怕是最后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清军的铁蹄布满曾经的大明江山。是非功过暂且不提,历史评价此处也暂且搁置,我认为一个人能坚持心中的信仰,终其一生不改其志,就已经值得我们敬佩了。

    

     清绵竹印本门神秦良玉

     成长的道路

     巴蜀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情况复杂,但习惯对于人们的束缚相对较少,汉族地区的纲常礼教、程朱理学并未在当地占据优势地位。秦良玉的家乡忠州虽以汉族为主,但也受到少数民族习气影响,女性地位相对较高,出行不必避讳,婚配上也有较大的自主权。秦良玉文武兼备,仪度娴雅,正是闺中少女最明媚的时候,吸引了远近求亲者,但直到她二十二岁(1595年)的时候,才有一个男人走进了她的视线中。

     此人就是近邻石柱马千乘。马千乘英俊严毅,为人刚正,有将略,且祖上还有个大名人——“马革裹尸“的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到了南宋,因马定虎平“五溪蛮“有功,被封石柱安抚使,官职世袭,所以马家也算是名副其实的名门世家。

     三峡地区广泛流传着秦良玉比武招亲,与马千乘一见钟情的故事,真假不必争论,但毫无疑问,两人的婚后生活十分和睦。石柱土家族、苗族居多,民风彪悍,秦良玉作为一个事业型女性,到了这里,彻底放开了手脚。她劝谏丈夫身为安抚使,最重要的就是以武力保境安民,镇压叛乱。且此时,不远处的播州土司杨应龙时降时叛,周边时局也有不稳,训练士兵,必须提上日程。马千乘深以为然,于是有了后来扬名天下的“白杆兵“。

     白杆兵的得名,来源于士兵们使用的武器——白杆长矛。石柱风景秀丽,但地形复杂,高山、河谷、丘陵遍布,高低起伏,十分便于敌人躲藏,秦良玉因地制宜,制出了新型兵器白杆长矛。它取材于当地盛产的白腊树,长矛一端有钩,另一端设环,遇峻岭可前后相连,攀援而登,遇战则可砍可锤,十分适合山地作战。训练告成一阶段后,第一个试矛的就是播州(今遵义)土司杨应龙。

     杨应龙家族经营播州七百余年,积累了十分可观的财富,这也让他有底气发起叛乱。他为人残暴嗜杀、狂妄自负,又性喜猜忌,反复无常,贵州巡抚上疏弹劾,但此时的明朝有心无力。外有援朝抗倭之战,内有宁夏哱拜的叛乱,因此在杨应龙事上只能应付了事,而这又助长了杨应龙的气焰。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杨应龙举兵反叛,明军节节败退,眼看其势已成,神宗大怒,于二十七年,起用李化龙总督四川、湖广、贵州三省军务,并征调河南、山东、浙江、云南、广东等地的士兵前来平叛。马千乘身为四川石柱土司,统兵三千应调前往。秦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在邓坎大败守将杨朝栋,而后乘胜追击,与其他援兵汇聚桑木关。

     桑木关是播州城外一道天险,山势高峻,仅一条小路通过关口,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秦良玉趁明军正面进攻吸引敌人注意时,悄悄带着白杆兵从侧面攀援而上,白杆长矛前后相接,很快就越过山顶,桑木关被一举攻破。此后明军势如破竹,播州之乱很快平息,良玉夫妇被评为“南川路战功第一“。

     这次战争对秦良玉来说,只是一个开始,她怀着兴奋激动的心情,实践了自己的理想,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所以她不计较个人得失,自备军粮,战后也“不言功“。这个时候的她,对于大明,有一种单纯炙热的信仰,因为这是一块理想的沃土。但是不久,现实给了她一记重击。

     秦良玉的丈夫马千乘,性情刚烈,不畏强御,年纪愈长,威严日甚,麾下兵丁每每见到,都不敢直视。钦差太监邱乘云到四川开矿征税,大肆敛财,马千乘与之发生冲突,遂被构陷下狱。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病死于狱中。

     中年丧夫,这对于秦良玉来说是一个重大打击。

     秦良玉并不是传统的女子,她的性格中没有以夫为天的想法,与丈夫发生口角反目时,甚至能将丈夫幽禁起来不给饭食,可是谁也不能否认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正是她的丈夫给了她广阔的天地,让她成为一个不拘于家庭,自由翱翔的猎鹰,可是现在,她的丈夫死了。

     很快朝廷下令,秦良玉历有战功,按土司例,父死子继,子幼妻继,马千乘子马祥麟尚年幼,故由秦良玉袭土司职。

     秦良玉所受的教育,所得的皇恩,让她无法去怨怪朝廷,所以她恨小人,恨奸佞。岁月平静了滚烫的热血,沉稳了年轻的面容,不变的是一颗心。她强忍悲痛,接过丈夫手中的印信,自此裙钗换冠裳,左右侍女,一众家媳,皆改男装。

     残酷的血战

     时间慢慢流逝,明朝渐渐步入了暮年,辽东却崛起了一个铁血民族。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可汗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

     明神宗任命杨镐为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经略辽东,分四路进攻赫图阿拉。四十七年(1619年)末,征调土兵以资征剿,石柱亦在征调之列。为表示鼓励,明神宗还特地在征调时加秩土官。

     秦良玉敬受皇恩后,遣其兄弟秦邦屏、秦邦翰、秦民屏率五千白杆兵先行,随后又与子马祥麟领三千精兵奔赴前线。

     但是战况并不理想,天启元年(1621年),沈阳陷落。秦邦屏等人率众渡过浑河,势要夺回沈阳,但遭遇后金突袭,秦邦屏、秦邦翰及千余白杆兵力战而死,秦民屏重伤突围。这一场血战,挫了后金锐气,白杆兵扬名天下。而秦氏兄弟也用自己的鲜血,捍卫了武将的尊严,不负父亲所望。

     秦良玉惊闻噩耗,却没有时间去悲伤,她收拾残部,迅速抢占榆关(今山海关)布防,扼住后金入关的咽喉。榆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她不断地加固关防,不主动出击,后金对此毫无办法,只能在关下叫嚣挑衅。秦良玉置之不理,但是加紧了对关防的巡查。年仅十六的马祥麟在一次率队巡关中,不幸被敌箭射中一目,他当即拔出,反搭弓箭向敌人射去,这样的血性大大震慑了敌人,秦良玉把守的山海关,成了后金西进的一个巨大障碍。

     一场援辽之战,白杆兵为天下所知,然而盛名背后,秦良玉失去了两个兄长,弟弟和儿子双双负伤,她这才真正明白战争的含义。

     江山是由累累白骨堆就,盛世的安乐需要血来守护。她曾经在书上看到了平阳昭公主以军礼下葬的荣耀,看到冼夫人被尊称岭南圣母的尊贵,她也知道自己要为大明抛头颅洒热血才能换来那样的成就和认可,可是她从未想过,她付出的,不仅仅是她自己。而此时她唯一能做的,就是让活着的人更好的活着。

     秦良玉向明廷上书,为家人请功。秦邦屏追赠都督佥事,锡世荫,秦民屏授都司佥事,秦邦翰亦有追赠,秦良玉赐二品官服、封为诰命夫人,马祥麟升指挥使,白杆兵人人得重赏。

     经历战争残酷洗礼的秦良玉,彻底成熟起来。此时的她行为举止一如男子,有朝鲜来的使臣曾有幸得见一面,直言其气势逼人,目肃如电,体甚肥大,魁梧矫健,使重达八十斤的双剑,却犹显游刃有余。

    

     秦良玉像

     荣耀的巅峰

     明与后金的辽东之战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秦良玉并不是这场战争的主角,但她每每在国家危急之际,毁家纾难,主动应调赴前线支援,并给清军打了一记漂亮的回马枪。这个时候对她来说,“忠”已经是一种本能了。

     国家危如累卵,内忧外患交加,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但她从来不曾、或者不敢考虑,江山更替的情景。纵然她自幼通读文史,明白王朝兴衰乃史之必然。可口中呼着万岁,心中早已认同了“万万岁”。

     1621年,秦良玉回川征兵,恰遇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势如火荼的叛乱。奢崇明自认国家至此已到穷途末路,乱世之中,正是豪杰建立功业之时,不拼一把,怎得为王侯。可他也畏惧秦良玉在川中的名声,于是派使臣前去拉拢,秦良玉怒斥其不忠不义,毫不犹豫的斩杀来使,随后调集重兵,前去平叛。平奢之战持续了三年,秦良玉的哥哥秦民屏死在了这场战争中。秦氏一门三兄弟,全部为国捐躯。

     平定叛乱后,秦良玉留在四川镇境保民,辽东因袁崇焕的守卫,让后金吃了几次大亏,可是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绕道漠南,避开了袁崇焕的防线,在长城喜峰口附近突入塞内,一路势如破竹,直抵北京城下。畿辅震动,明思宗诏天下勤王。秦良玉得知消息后,变卖家产以作军饷,率领白杆兵日夜兼程赶往京师。

     明朝已有覆亡之像,各路官兵举棋不定,作壁上观,秦良玉耻与之为伍,会和孙承宗等部军队后,立刻展开了对后金的反攻,很快收复了滦州、永平、迁安、遵化等四城,解了京师之围。崇祯帝大为感动,特意在平台召见秦良玉,并为之赋诗四首,这个时候的秦良玉已经56岁,戎马三十余年。

     一

     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

     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二

     蜀锦征袍自剪成,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三

     露宿风餐誓不辞,忍将鲜血代胭脂;

     凯哥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四

     凭将箕帚扫虏胡,一片欢声动地呼;

     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得皇帝赋诗,这是秦良玉一生荣耀的最高点。

     走到这一步,秦良玉自觉一生无憾。纵然她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兄弟,失去了一起征战沙场的同伴,未来还有可能失去更多的人,可是她的忠明之心为天子所见,并被作诗赞誉,这让她一生的努力,得到了一个肯定,也让她深信,自己的守护没有错。

     天子圣明。

     未来,她将为维持这份荣耀而继续努力。

     孤勇付余生

     击退围困京师的后金,只解决了日暮西山的明王朝的眼前之急。皇太极野心勃勃,不断叩关,同时又亲征朝鲜,扫除攻明的后顾之忧。而此时的关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明王朝内外交困,最终1644年,崇祯帝自缢身亡。

     秦良玉得讯大恸。

     她效忠的是明帝,明王朝,更是这个民族,这三者在她看来,甚至是一体的。如今朝廷覆亡,各地起义军在她眼中是乱臣贼子,关外清军更是蛮夷之邦,家国山河不再,她环顾四方,满目凄然,找不到前路,更没有同行者,孤独和绝望一时间盈满心间。

     这种感受,让她在面对张献忠、罗汝才的招抚、进攻时,选择全力抵抗,在面对清军时,更是丝毫不肯妥协。

     马祥麟作为她的儿子,继承了她的思想,她的志愿。他死在守卫襄阳的战役中,死前向母亲发出诀别信,“儿誓与城存亡,愿大人勿以儿为念”。秦良玉含着热泪看完这封血书,心中悲痛,却又欣慰,但更多的还有酸涩。

     曾经陪着她一路征战的亲人,至此已所剩无几。

     她孤独的坚持着,等待着。

     1646年,她接受了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隆武政权的任命,加太子太保,封忠贞侯。怀着复国的奢望,她想要重跨战马,但是这个朝廷很快被清军所破,未能成行。

     1648年,南明永历朝廷加封她为太子太傅,秦良玉75岁的高龄拖着病体含泪接下任命,想要再次跨上战马,然而命运,戛然而止。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CCTV4国宝档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