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了,这一条回家路......
2017/12/3 央视新闻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周刊》

     12月1日,是海峡两岸交流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30年前的1987年12月1日,台湾行政机关通过的《台湾地区民众赴大陆探亲办法》正式实施。除现役军人和公职人员外,在大陆有血亲、姻亲三等亲以内家属可以申请赴大陆探亲,两岸打破了自1949年来长达38年的冰封期。

     开放当年,申请回大陆探亲的就超过10万人。如今,很多当年回乡的老人已经告别了这个世界,健在的也都80、90岁了,他们现在都还好吗?还能再回家看看吗?他们的孩子,他们孩子的孩子又在怎样和故乡相处?打破冰封期

     周纯娟:一张船票等了38年 如今似候鸟般回家乡

    

     今年87岁高龄的周纯娟,在台湾生活了68年。她的大半生都在为一个心愿而努力奔波——无论多难也要跟大陆的亲人团聚。

    

     △周纯娟与家人合影

     周纯娟出生在江苏常州一个商人家庭。由于亲生母亲去世早,她从小就性格独立。十多岁时读了护士学校,不到二十岁就嫁给了她的丈夫。1949年,她与丈夫新婚旅行,一路从广东、香港来到台湾。然而,没过多久,海峡两岸断绝了交通,周纯娟和丈夫被隔绝在台湾,无法回到大陆。

     周纯娟:

     人家都要睡觉,我就写信给我爸爸。心里很苦,想家想得真是疯掉了,尤其是逢年过节,以泪洗面。

     在台湾,很多像周纯娟一样与大陆亲人隔海相望的台湾老兵,凭借决绝的信念,日夜祈盼能回到家乡与亲人见面。1979年,大陆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开启两岸交流的倡议,岛内众多来自大陆的人,看到了“回家”的希望。

     就在那一年,一群老兵走上台湾街头,发出了“我要回家”的呐喊。迫于民意压力,1987年10月,台湾当局宣布:自12月1日起,民众可回大陆探亲。同年11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发声,欢迎台湾新闻界来大陆采访、交流。同时,台湾红十字组织开始接受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的登记。

    

     10万份申请表,不到半个月就被索取一空。对于那些尝尽了思乡之痛的人而言,一张薄薄的《台湾同胞旅行证明》,就是一张等了38年的船票。幸运的是,因为资料准备及时充分,周纯娟成为了第一个取得这份证明的人。

     周纯娟:

     那天我在红十字会办手续的时候,挤到人山人海,可见想回家的人很多。我是被挤到柜台里头去的。我拿到红十字会一张单子以后,马上到香港了。在香港很顺利,朋友带我去签证,工作人员说恭喜你001号,所以我是合法回大陆的第一名。

    

     拿到证件的第二天,周纯娟马上飞往上海机场,相约家人见面。虽然之前曾经在香港与父亲见过一面,但像这样光明正大地与亲人团聚,他们已经盼了38年。

     随着两岸交流大门的开启,越来越多的人从台湾回到大陆探亲。到1992年,《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代替了之前的《台湾同胞旅行证明》,更为便利了两岸同胞之间的往来。据相关统计,30年来,台湾同胞来大陆累计达9340.21万人次。

    

     周纯娟:

     每年回去,就像候鸟一样。因为大陆冷,我就选择9月份秋高气爽的天气回去,每年到11月,冷了就回来,就像候鸟。

    

     虽然父亲和丈夫早已去世,但这30年来,周纯娟每年都要回常州老家一两次,和亲友们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在她的影响下,周纯娟的三个儿子和孙子都曾回到常州跟亲人见过面。周纯娟说,她希望儿孙后代都不要断了跟大陆亲人之间的联系,保留这份思乡的情谊。

     浅浅的海湾 深深的乡愁

     李豫鹏:老爸,68年后我们到家了

     在时代的洪流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时再浓烈,却也经不起哪怕一丝一毫的阻隔,一步一脚地就能踩出悲伤和泪水。据某寻人平台统计,他们曾发布的两岸寻亲案例有31个,成功找到了15个。而在这31个案例当中,老兵还健在的案例有11例,后代寻亲的是20多例。在成功找到亲人的15个案例中,有6个是老兵还健在的案例。

     寻找亲人的老人越来越少,而其二代甚至三代则成了寻亲主力,他们替老人了却生前遗愿,又因着上代的血脉相连,有了强烈寻根问祖的需求。

    

     三十年前两岸正式开放交流,申请回大陆探亲者不计其数。由于老人记忆模糊、行政区划变更等原因,三十年来,真正寻得亲人者寥寥无几。近几年,大陆互联网蓬勃发展,依托解决信息不对称、减少时空距离隔阂的网络智能化精准寻人手段,寻人既高效也体现出人性的温度。

    

     生活在台湾的李豫鹏,终于见到了父亲李元祥口中的河南许昌老家人。虽然从台湾直飞老家只需3小时,然而他和父亲两代人,却整整走了68年。

    

     △李豫鹏的父亲 李元祥(中)

     征战沙场的父亲,1949年前往台湾,对故土有着无尽的思念。在他和兄弟的名字中,父亲加了河南的简称“豫”字,教导他们不要忘本。1977年,长孙出生,父亲还专门买了一块长命锁,并在背面刻上老家地址。可次年,父亲便在一场车祸中去世,再也没能踏上故土。收拾父亲遗物时,李豫鹏再次见到了长命锁,自己年岁渐长,他也慢慢体会到父亲背负的乡愁——他想替父亲还了回乡的愿。

    

     尘封了近七十年的老家地址如今多有变动。凭记忆碎片、谨慎而认真的族谱照片比对,以及寻人平台的帮助,李豫鹏找到了大陆亲人的后代。

    

     李元祥的儿子 李豫鹏:

     老爸,我们到家了老爸,68年了。

     李豫鹏有个想法,既然找到了根,那就走动起来,再也不能隔断血缘,他希望家族再度兴旺。

    

     两岸交流30年

     未来的道路 两岸青年人共同寻找

     今年从北京大学硕士毕业后,只身一人闯荡大陆的27岁台湾女孩周思妤做出了一个不小的决定:留在北京的一家互联网企业工作。

    

     共享经济、移动支付、共享单车,这几年大陆兴起的这些互联网新业态让她眼花缭乱。如今,她正在负责一个利用互联网帮助台湾老兵大陆寻亲的项目。相比此前在台北一家电视台的工作,这份工作无论挑战性还是薪资收入对她都更有吸引力。

     此外,在周思妤看来,大陆对台胞越来越开放的政策也是促进台湾青年来大陆发展的重要因素:取代台胞证的电子台胞卡,可以让台湾同胞和大陆居民一样便捷地购买火车票、入住宾馆;来往大陆免签政策的实施,使得台湾同胞居住、工作更加方便。

    

     在大陆学习和工作的两年多里,周思妤交到了许多好朋友,彼此的认识和理解在一点点加深。

     周思妤:

     蛮多的台湾年轻人,也觉得可以先在大陆,不管待长期还是短期,但都会想要说来这边尝试,来这边磨炼。

     全国台湾研究会常务理事 杨毅周:

     从以前来这里参访、观光,逐步到现在来这里学习,来这里就业,来这里创业,还有两岸青年产生爱情,结婚,这都是一个新的趋势。

     在接触的台湾老兵大陆寻亲的案例中,周思妤见证了不少两岸第二代第三代家属由陌生疏远到相拥而泣的故事,因为时间和空间疏离的亲情,仍然可以在共同的寻亲经历中慢慢找回。不仅如此,文化的根基,未来的道路,这些都需要两岸青年人共同寻找。

    

     全国台湾研究会常务理事 杨毅周:

     由于时间的关系,使得很多台湾的年轻人,慢慢对乡土的认同在加深,对于大陆的这种亲情关系好像是在疏远,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最终还是要认祖归宗,这个就是文化的力量。现在,两岸交流的潮流浩浩荡荡,谁都没办法阻挡。通过这样的深入交流,两岸青年逐渐到了融合发展的这样一个地步,形成了两岸青年的命运共同体,共同的经验,共同的意识,共同的感情,共同的认同就能出现。

     香港Beyond乐队有一首为老兵回家写的歌,叫做《大地》。歌曲的结尾处,有这样几句歌词,“多少段难忘的回忆,他说来并不稀奇;多少次艰苦的开始,他一样捱过去;患得患失的光阴,只是从前的命运;奔向未来的憧憬充满大地”。

     一转眼距离1987年的12月1日,过去了整整30年。这期间,两岸的来往频率密了太多,关系也改变了太多。但是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依然在,一些人的动作也总是让这海峡乍暖还寒,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过奔向未来的憧憬依然充满大地。

     更多内容,点击视频观看↓↓

     更多新闻

     出租车乘客开门撞伤行人 司机却被判承担九成责任…

     美国媒体多次报道这起“人事变动”,结果…

     宜家在国外召回的一款柜子 在中国到底召不召回?

     监制/唐怡 主编/王兴栋

     编辑/王烁

     ?央视新闻

     奔向未来的憧憬依然充满大地!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央视新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