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记着人间值得!
2019/11/8 22:38:02 央视新闻

    

     11月8日,第20个中国记者节。为什么这个职业值得坚守?一百位记者,大抵就有一百个故事与你分享。但说到底,答案都凝成了一个:热爱。唯有热爱,方可无悔。唯有热爱,方有作为。唯有热爱,方能长久。祝福与敬意,送给每一位在路上的新闻工作者!

    

    记 者 · 记 着

     一场不辞不惧的逆行

     一份守望社会的责任

     一枚记录时代的符号

     一团揭示真相的火种

     一个永不过时的理想

    

    

    记者

     记录每一个完整了心灵版图的"谎言"

     《迟到十年的拼图》

     讲述者/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姜超楠

    

     这是一张全家福,有点不太自然,因为爸爸是"P(修图)"上去的。

     孩子叫胡博文,家住江苏扬州。从他会说话起,有一个问题他天天问:"我爸爸呢?"妈妈周忠燕就总是回答他说:"爸爸在西藏戍边,执行任务,忙着呢。"可这么忙吗?忙到错过所有家长会,错过孩子的39张奖状,错过了所有的过年?

     去年,当孩子10岁时,妈妈觉得可以带去见爸爸了。她把孩子带到了一个地方:烈士陵园

     爸爸胡永飞,是西藏军区边防某团的汽车连连长。10年前,他带队拉运物资时遇到塌方,汽车滚下悬崖。一块大石头砸向昏迷的战友他一把推开战友自己却牺牲了。那会儿,儿子16个月大,见过爸爸一次,拍过这一张合影。

    

     为了不让孩子的成长有失去爸爸的痛苦,这件事,周忠燕瞒了10年。她搬家避开知情的邻居,还请班主任帮忙守着秘密;婆婆受不了独生子去世的打击精神分裂,她一趟趟背着去医院;她熟记胡永飞的25家亲戚,每年拜年一家不落;她还创业开店,常跟孩子说,是爸爸又寄了钱。

     胡永飞牺牲前执行的最后一次任务,是为修建拉则拉哨所运送建材。这个拉则拉哨所,又叫绝壁哨所,母子俩就带上胡永飞的军装,想去这绝壁哨所看一看。

     可几乎是没有路的,踩一脚雪到膝盖,很多陡坡有六七十度。好不容易才登顶,母子俩却顾不上喘口气,他们捧着军装去看每一个角落,他们想告诉胡永飞,原来哨所只是两顶帐篷,如今成了三层小楼。这里,有你的功劳,这里,是你戍守的山河。

    

     在胡永飞牺牲的悬崖孩子面对群山三次跪拜!

     离开前,孩子把爸爸的军装留在了边境线上,他对着军装敬了个礼。漫天大雪里,他说爸爸的信仰和10年谎言里的期盼,他都懂了!那个拼不出来的爸爸,此刻完整了!

    

    

    记者

     记录我们浓于血融于情的共同守护

     《一家人 一面旗》

     讲述者/河北省邢台广播电视台记者 侯平

    

     张运兴,河北省平乡县北流渠村一位普通村民,不普通的是他的儿子张自轩是一名护旗手。9年来,自轩肩扛国旗走过金水桥5500多次。

     老两口到北京看儿子那天,自轩在国旗下站着标准的军姿。他们就使劲儿跟儿子挥手,一路小跑朝儿子奔去,可没想到自轩眼神一动不动,一声不吭。自轩母亲含着泪问,"这孩子看见俺们咋跟没看见似的啊?"老张就赶紧把老伴拉到一边,小声儿地说:"孩子有任务别打扰他啦走吧走吧。"

     下哨后回到营区,自轩终于看见了父母,眼圈里打转许久的泪水再也难以自抑。他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护卫国旗重于生命",这8个字也让老张深深懂得了一面旗的含义。

    

     8年来每个月的1号都是老张家的升旗日老伴把鲜艳的国旗洗净熨好双手递给老张再目视着老张爬上房顶升旗

     每个清晨,这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都与300多公里外的"祖国心脏"同步:儿子擎着国旗和战友们一起,在天安门广场将中国的尊严和信仰高高升起时,父母也在自家小院里,向房顶上飘扬的五星红旗行注目礼……

    

    

    记者

     记录波澜壮阔里的铁骨柔情

     《没有通过天安门的受阅部队》

     讲述者/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记者 邢晋

    

    "101工作完毕,请求退出。""备份机可以脱离。""101明白。"随着空中指挥部的命令,盛同杰在距离天安门8公里处目送战友们前行,他深情凝望天安门的方向,随后减速、下降、转弯,迅速脱离编队。是今年大阅兵陆航备份机机长。和徒步方队不同,空中梯队的备飞是由飞行技术最精湛、各种机型驾驭能力最强的人来担纲。备飞的训练时间、内容、强度比主飞还要苛刻。作为安全飞行3000多个小时的特级飞行员,主飞本应非盛同杰莫属,但他却在深思熟虑后做出决定:"我来飞备飞!"

    盛同杰说:"虽然备飞不是落选,但仍留遗憾,最难面对的是家人。在我十三岁的儿子心中,我是驾驭战鹰飞过天安门的英雄,真想好好保护孩子心中关于父亲的光环……而给孩子一个真实的爸爸接受不完美也是他成长中的重要一课。"任务完成之后,盛同杰回到家中,爱人和孩子手捧鲜花高声地说:"欢迎英雄回家"!这个在军营摔打23年的铮铮汉子哭了,哭得很幸福,很透彻。

    

    记者

     记录心声更守望公平正义

     《架起党和人民的新闻连心桥》

     讲述者/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记者 张洋

    

     今年5月,在我国南方的一个城市,有100多个回迁户联名给我们写信,说他们20年没有办成房产证。记得第一次采访时,一位80岁的老人塞给我一沓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全是他上百次反映情况的记录。采访结束时,老人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一再说:"拜托拜托了。"那一刻我真切体会到什么叫托付我很笃定地回复老人:"您放心一定调查到底。"

     接下来,我们白天采访有关部门,晚上回到宾馆看材料,一看就看到天亮,顾不上休息……我们调查发现,当年被征的那块地涉及15家企业、3家银行,情况确实很复杂。可回迁户是无辜的,我们又挨家挨户走访,画出很多密密麻麻的关系图。

     最终,我们推出整版调查报道,详细介绍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而当地也随即成立工作组,历时3个月,圆满解决了这件20年没解决的事情。今年中秋节,还是这位老人,他发来很多照片,说他们自发举办了一个庆祝会,沉寂多年的小区终于热闹起来了。

    

    

    记者

     记录世界的中国、时代的中国

     《"一带一路" 心中的路》

     讲述者/新华通讯社记者 武笛

    

     在纳米比亚,我见到一位老人,68岁的特蕾西娅。 5年前,她患上白内障,双眼失去视力,饮食起居全靠女儿照顾。 她拉着我说,以前我喜欢跳舞,现在只能每天在这个院子里坐着,一坐就是一整天。

     她从广播里得知万里之外的中国有一支医疗队要到当地义诊。她带着女儿、外孙,徒步换驴车,驴车换汽车,找医疗队看眼睛。入院检查后第二天,她接受了手术。

     揭纱布那天清晨,我们所有人都在现场陪她,等待这个也许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打开纱布的瞬间她先看了一眼自己的双手不可置信地抱着中国医生放声大哭

     6年来,中国与100多个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一带一路"相关合作文件,而我也用影像记录下这粒来自中国的种子,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它是开放,是发展,是机遇,是繁荣,是携手同行,是命运与共。

    

    

    记者

     记录与祖国同频共振的心跳

     《请祖国和人民检阅》

     讲述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记者 王鹏飞

    

     这是近8亿电视观众共同见证的"国之大典"。然而,今天我所要讲的,不是这场全4K高清直播的困难,不是空中直升机航拍的危险,不是几十公里线缆架设的艰辛,也不是五千多名总台工作人员长达7个月的辛勤付出,而是一个只有8秒钟的细节。习近平总书记: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这段讲话是此次转播的重中之重。为了这个画面,我们的转播摄像师必须在总书记走上讲台之后,将摄像机移动到讲话台前,然后调整水平、重新构图还要校准焦点。经过转播团队反复地演练和计算,留给摄像师调整的时间就只有短短的8秒钟

    这是电视观众看不到的8秒钟,所有转播工作人员都捏着一把汗,这8秒钟不容许有任何的失误,也是无数次演练后立下的"军令状"。而立下这份"军令状"并最终圆满完成的,就是我所在的总台时政团队。一年365天,平均每天我们要为《新闻联播》供稿至少10分钟。可以说每一项任务,都是党和人民的重托。10月1日观礼台上,我采访的一位老人告诉我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只有在祖国的怀抱里才能不迷失前进的方向。"

     "永远铭记记者是桅杆顶上的眺望者,永远保持对人类走向的敏感,永远保持对真相的探究,永远保持对新事物的宽容,永远尽力帮助弱者,永远对社会的进步抱有希望……"

     出自/肖彧

    

     更多故事点击「阅读原文」

     收看记者节特别节目《好记者讲好故事

     猜你喜欢

     假如给记者开个运动会……哈哈哈

     进博会,来听听这些大咖怎么说!

     中国市场到底有多大?央视新闻想带你去看看

     “双11”将至,快递公司串通涨价?监管部门出手了!

     在上海街头找寻法国味道

     折叠屏手机、智能机器人……这些“黑科技”将走进你的生活

     幸福感从哪里来?央视新闻小编馆主带你进博会寻宝!

    

    

    觉得不错请点在看

     本期监制/王姗姗 徐冰 编辑/王若璐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央视新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