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去评价你的同事
2022/11/21 12:00:00 插座APP

    

    

     王小波说:“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这篇文章2600字,预计7分钟读完,眼睛学做事,嘴巴学做人。

     作者| 洞见·瑾山月编辑| 木木来源| 洞见(ID:DJ00123987)

     一次演讲中,有人问俞敏洪,初入职场,最应该注意什么?

     他斩钉截铁地说:永远不要去评价你的同事。

     你对同事的议论,90%会通过各种途径传到当事人耳朵里。

     哪怕你说的没错,也会卷入乌烟瘴气的办公室斗争中。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你口中栽刺的话语,是中伤别人、反噬自己的利剑。

     这世上根本没有秘密,管住嘴巴,才是王道。

    

    稳不住心性的人

     才急于指手画脚


     企业家李开复在微软中国做总裁时,面试过一个年轻人。

     这人名校毕业,十分出众,可最后,却被李开复第一个淘汰掉。

     因为面试中,李开复问了他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导师毙掉了你的论文,你会怎么处理?

     没想到年轻人马上开始声讨自己的导师,如何公报私仇,压榨学生,浪费教学资源……

     李开复又问:你真得了解你的导师吗?

     这次年轻人嘀咕了两声,不再说话。

     李开复很失望,待年轻人走后,他对HR说:

     “他第一时间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评价自己的老师,将来工作后,一旦和同事产生摩擦,也会如此。”

     生活中,我们时常也像这位毕业生一样,急于为自己争取,有意回避事情真相。

     结果往往是,开弓没有回头箭,话一出口便再无回旋余地。

     尤其是在工作中妄加评论,只会令人觉得你幼稚、不可靠。

     作家刘墉讲过一个“卖瓜瓜不甜”的故事。

     有家英文培训机构,聘用了一个小姑娘,用来招生。

     小姑娘很卖力,为公司招来不少学生,备受领导器重。

     但为了更上一层楼,她竟在不少老师上完课后,当众点评起人家的教学水平。

     “这个老师不错,就是太死板了;那个老师不行,语法都弄错了。”

     贬低别人的同时,还不忘抬高自己:“我四年没摸过高中课本的人,也比他讲得好!”

     可事实是,她并非师范专业出身,对眼下的教育政策和应试技巧也全然不知。

     结果工作只一个月,她就被同事们集体冷落,辞职走人了。

     工作时,我们时常遇到习惯妄加评论的人。

     他们以偏概全,眼睛只盯着他人的短处,没有耐心深入了解,只为了抓住时机彰显自己。

     这样一来,不仅容易得罪人,还暴露了自己的短见与狭隘。

     在社会上经历得越多,越明白世界的复杂。

     别急着表达见地,你的判断未必准确,也不要随便评价别人,你的结论很可能有失偏颇。

     成大事者,善于冷静的观察;稳不住心性的人,才急于指手画脚。

    

    

    


     别与小人论长短

     查理·芒格曾说:如果和一头猪掉入泥潭,你能做的就是赶紧上岸,而不是在泥潭里跟猪打架。

     工作中,谁都会遇见不可理喻的人、义愤填膺的事,若一味对烂人品头论足,最后狼狈的,是我们自己。

     超话#如何评价同事#中,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遭遇。

     初入职场时,他出于好意指出了同事工作中的差错,没想到这位同事非但不领情,还跑到领导跟前,诬陷他搞不正当竞争。结果,自己和同事一起受了处分。

     留言区有人问他:工作中碰见烂人,要怎么评价?

     他说:“很简单,对于垃圾同事,打死也不评价。”

     与狗抢路,跑赢了也满身灰尘;同烂人讲理,说对了也占不到便宜。

     曹德旺刚办玻璃厂时,从上海请来了两位专家——小林和老吴。

     起初,三人合作愉快。可干着干着,两位专家就开始磨洋工。

     曹德旺看不惯,向控股方嘀咕了几句,没想到小林和老吴很快找上门来,说他不该背后打小报告。

     曹德旺认定身正不怕影子斜,可不久后,董事会却将他踢出了权力中心。原来,小林和老吴早就上下打点好了。

     经过这件事,曹德旺明白了一个道理:道不同不相为谋,却大可不必多说什么。

     之后,降职为销售员的他,一心跑客户,慢慢建立起了自己的关系网,为日后创业埋下了彩蛋。

     工作中,越是心胸狭隘的人,越在意外界的评价。哪怕你出于好意,你的忠言也不受欢迎。

     你说得越多,对方越忌讳;你说的越对,别人越反感。

     最终,明明错不在你,却让自己成了他人的眼中钉。

     冰心《繁星》中,有这么一句诗:高飞的鸟儿,何必与笼中的同类争噪,你自有自己的天空。

     与小人论长短,论到最后,只会把自己拖入泥潭,狼狈不堪。

     克制说话欲,是难得的自律,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少说话,多干事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里写道:

     “苏格拉底说他自己一无所知,我的智慧远不及苏格拉底,所以我绝不评价任何人,只专注做好自己的事。事实证明,此举行之有效。”

     工作中,也似卡耐基所言:少说话,多干事。

     豆瓣网友@牛飞,说起过他的职场经历。

     当年刚入行,分到秘书团队实习,跟领导接触多,与各部门也多有交集。

     因此,他能第一时间获知不少内幕消息和同事们的工作动态。

     不少狡猾的老同事瞅准了他社会经验不足,时常凑过去套他的话。

     不是打听谁和领导走得近,就是引导牛飞对竞争对手进行负面评价。

     一番打探下来,老狐狸们假惺惺地夸赞牛飞几句,却在不久后,给牛飞带来不少麻烦。

     有人向领导投诉牛飞,说他泄露商业机密,打乱了工作安排;

     有人当面和他起冲突,说他根本没资格站在这里说话。

     实习期过完,他工作亮点一个没有,却惹了一身麻烦。

     领导见他是名校高材生,破例留下了他,但也严肃地警告说:“干工作,把嘴巴闭上!”

     从那以后,牛飞痛定思痛,全身心投入工作,再也不评价任何人,慢慢做到了公司中层。

     如果有新人向他请教职场经验,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能不说的话尽量不说,能多做的事尽量多做。

     把说话的功夫用在行动上,我们能屏蔽干扰,沉下心来做好手头的事。

     稻盛和夫很佩服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煤炉工。

     这个工人笨嘴拙舌,从不参与同事间的任何聊天,整天像个哑巴一样烧煤炉。

     但十几年后,他却凭借这份踏实,当上了事业部长,还深受员工敬爱。

     稻盛和夫感慨:“原来踏踏实实干活,也能成就一个人。”

     庸者喧嚣,智者寡言。

     工作中,想要有所作为,就要及时从纷争中抽身,让自己在事上练。

     不必为不值得的人浪费时间,更不必为没意义的事争论不休。

    

     与喧嚣保持距离,更不要成为圈子里制造话题的人。

    

    写在最后


     王小波说:

     “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人生本就是一场无声的修行,眼睛学做事,嘴巴学做人。

     能走远路的,永远是那些安静沉稳的人。

     点个“在看”,从今天起,守心克己,谨言慎行,宁可无言,也别话多。

     图片来源: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插座APP立场。

    

    

     作者简介: 洞见瑾山月,洞见(DJ00123987)旗下专栏作家。洞见,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17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本文转载授权自@洞见,如需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

    

    

    点击“阅读原文”,抢购《何川讲透升职加薪》!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插座APP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