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门诊的时候不喜欢聊天
2016/4/1 陈文强中医
点击上面
蓝色字关注,即可免费订阅本公号。
患者进门,望闻问切,这些手段挨个耍过一遍之后,开处方,交待一番,走人,下一位!这个程序周而复始。但是,出诊的时候总有些消息灵通的人,在耳朵边上说话。话题从国际形势到街道拆迁,十分丰富。老实说,我对这个时候的闲聊还是感觉挺不爽的,虽然我平时也喜欢逗个闷子啥的。

中医由于独特的历史原因,很多东西确实很难精确量化。但是我一直认为,很难并不意味着不能做点什么。看病是一个精细复杂的过程,每一个疾病有它内在的原因和外在的诱因。串联起每一个临床要素的内在病机一定是个完美的故事。针对疾病用药,既要从传统的中药药性上考虑,也要结合现代的药理学分析。药物的煎煮方法与药性和治疗目的密不可分。用药时机要考虑整体病情和个体的特殊性……。总之,我相信中医诊疗的的每一个细节都应该用认真严谨的方法去分析对待。
很幸运,我上学的时候经历了11年严格的中医学院型训练。后来又在美国的实验室做了两年的基础研究,学会了如何针对现象进行精致的逻辑分析。工作的时候,起早贪黑不断查阅文献,写各种级别的标书和文章,知道了怎么把脑子里混乱的思维整理出头绪,然后发现并解决其中的关键问题。当然答辩时被各种类型评审专家狂贬的时候也很多,所以一个副产品是把脸皮练得比较厚实,因为无论再怎么贬,结束的时候也得人五人六地说声谢谢,然后鞠个躬。
作为一个主业是临床,副业是科研的医生,只是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并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可以针对一个小小的症状翻阅上百篇的国内外文献;针对临床中的问题,开展临床和基础研究,深入分析一味中药,一个药对,一首方子的作用和功效,在这对牺牲的各种兔子、老鼠说声谢谢。
扯了这么远,现在要扣题了。我在诊疗的时候,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一般是七八分钟),运用之前二十多年积攒的全部技能,认真考虑收集到的全部临床信息,也就是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我也得考虑地理因素、季节气候因素……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然后根据药性和药理特点选择药物,给予合适的剂量,搭配组方。我的方子一般不会超过13味药,也就是说,我得在13味药敲好之前,完成上面这一系列的思考。所以,如果在诊疗的时候,尤其是开方子的时候听到一些无关紧要的闲聊,我确实会觉得很烦躁。因为我的资质比较驽钝,打扰以后,之前有的思路会想不起来。但是,碍于情面,有的时候还得有一搭没一搭地跟着哼哼几声,这样未免就会考虑得不那么细致了。这种心虚脚软的感觉和收了人家的钱,却拿出了一个劣质产品差不多,呵呵。
我相信,这篇文章放出去,多少会得到一些负反馈,得罪人也是难免的。我也不想用“我这是为你好”之类的话去堵谁的嘴。我只是在用我的知识谋生,也就是挣我那几块钱的挂号费,只不过我想挣得踏实一些而已。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陈文强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