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性决定了中医的层次
2017/12/11 陈文强中医

     最近聊天说起中医的师承关系时,掰着手指头算了算,除了金元四大家有比较明确可信的师承记载之外,剩下的从张仲景以降,基本上名医既没有太牛的师傅,也没有响当当的徒弟,这倒是挺有趣的一个事情。

    

     仔细想想,这和中医独特的思维模式密切相关。

     中医来自传统的中国文化,打开头是以感性的认知模式开始的。比如《易经》以八卦的演生和变化组合来认识世间万物,至于五行学说把各种现象都看作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结果则更加直接明了。而远隔千山万水的古希腊,从泰勒士起头到赫拉克利特,对世界也有类似的认识,算是无独有偶吧。

     不过,西方从柏拉图开始,感性思维转化成理性思维。到了亚里士多德这儿,制定了抽象思维的基本规则,以三段论为核心的形式逻辑开始大行其道。而中国的思维模式在经历了最初的感性思维,并认识到其局限性后,逐渐走上了另一条路——悟性思维。

     老子是明白人,首先发现了感性思维的问题,因此提出了道做为万物之本的概念。显然,道看不见摸不着和八卦、五行完全不同啊,没法通过感官认知,然而,道又是一切客观事物的本源。在这种情况下,从外界进行各种学习统统不灵了,怎么办哪?“内悟”,自己内心省悟就可以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了。每当我读到这段话时,都把自己的大腿拍青了,高,实在是高!

     不过,事情还没完,老子的这套理论又沿着宋钘、尹文、王弼、郭象一条线不断发展,终于到了陆九渊、王阳明手里,陆王心学从内心世界去寻求外界事物的真谛实现知行合一,直接让内悟说一时大火,达到了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地位。

     毫无疑问,老子的内悟有其高明之处,但是内悟有些过于出世,不是大家都搞得定的,就象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健康生活,不过能天天实践的却不多一样,否则卖年卡的那些健身房全得赔个底儿掉。孔子的外悟这时就显得比较有操作性,用孔子自己的话说就是“温故而知新”,也就是从外界已有的间接经验中,去领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孔子的外悟通过二程和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的完善,最终以宋明理学的形式达到了发展的高峰。

     无论是内悟还是外悟,都是一种悟性模式。它既不倚重感官的印象, 也不追求严密的逻辑推论,而完全依靠冥思苦想后的猛醒来认识事物。悟性,成了中国文化正统的思维模式。

     中医完全基于传统的中国文化。因此,医生自身对于疾病的认识和理论解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本身的悟性高低。而能够开宗立派的大师级医生除了天赋异禀之外,往往自身有很独特的社会实践并且勤于思考,这样才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开悟,从而用意想不到的方式解决问题。类似的事情在国画上叫意境,在围棋上叫味道,不一而足。所以中医很多典籍都是“心法”啊、“心悟”啊之类的名称。

     在这种情况下,中医理论固然可以传承,但是医生的水平很难稳定地复制并形成阶梯式提高。而且,中医理论传承过程中也会有很多出入(这个问题以后有机会可以讨论)。因此,每一个名医都绝对是个案,名医只代表名医本身,不代表他的老师或者学生,虽然每个名医身边都很有一票人马。

     题外话,很多人经常会通过各种途径问我,没有上过中医学校是否适合学中医。我想,中医绝对适合各种人群学习,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经历,这都是从各种角度领悟中医理论的宝贵资源,寻门而入并不难,关键是要破门而出,没准儿一不小心就成了大师呢?

     (感谢Sophia友情绘画)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陈文强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