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传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系统误差
2018/3/12 陈文强中医

     前一段时间说起过中医理论传承过程中会有很多出入的问题,由于篇幅所限,没有展开解释,这段时间陆陆续续看到一些质疑。

    

     与西医理论比较起来,中医理论很难准确地进行代际之间的阶梯式传承。这与东西方两种文化有关。

     西医理论形成过程中,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分离。因此,其理论形式虽然各种各样,但是基本都可以划分为两部分:一、由感性认识概括而来的可量化的理论基础;二、根据理论基础进行逻辑分析的结论。

     中医理论形成时,在对事物的感性认知过程中和西医有类似的过程。但是,关键的是随后的一步——“悟”。悟靠的是什么呢?是认识者以自身的生产生活学习经验为基础,对认识对象及其所处整体问题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综合把握与理解。悟中有分析、推理等成分,但更重要的是认识者与认识对象之间充分融合沟通后进行的知识重组。悟的过程中兼具感性和理性两种认知成分。因此,中医理论在形式上很难分为理论基础和结论两部分,而是两者的合二为一,从而产生一种既具体,又抽象;既模糊,又清晰的感觉。这和中国画差不多,画面大致明白,但是又能感觉到一些若有若无,却难以说清的东西在里面,而这些东西却偏偏是超越画面的核心内容。如《易经·系辞》所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就是这个意思。因此,中医医生的学习能力及诊疗水平的衡量尺度是悟性的高低,这一点是有别于通过推理归纳等抽象思维能力的高低而衡量西医医生水平的方式。

     由于中医理论是对疾病所处情景整体关系的理解,因此中医理论中非常强调的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也就是说,认识疾病时,首先必须要承认,人与周边环境是一个整体,而且人自身内部又是一个整体。也因此,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六经辨证或其他各种理论,实际是在不同层次对不断运动变化的疾病或生命现象进行整体性解释。而这些理论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则构成了一个在不同层次互相包裹或交融的非定量圆形。这种封闭的圆形框架使得中医理论形成后无法被超越,所以中医理论的发展并不表现为原有圆形理论框架的改变,而是内向的深化和充实。

     同时,由于生命活动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必然使得中医所有理论的含义都不是固定的圆形,而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有着不同的特定含义。因此,中医理论的应用也是十分灵活的。比如《伤寒论》中经典的桂枝汤的化裁方有30余首,用于治疗三阳病、太阴病、霍乱病及妊娠恶阻等杂病。即便桂枝汤主治的太阳中风证,也因兼变证不同而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葛根汤等方。而且,对《伤寒论》的认识虽然随着医学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完善,甚至千差万别,相关的书籍多不胜数,但是溯源到根上的辨证体系却是一致且完整的。

     由于中医理论是以悟的方式建立起来的,而悟又是非常主观的过程,因此中医理论的验证结果必然是内在性的,无法转换为外在的数量化指标。通过西医常用的以外在数字指标为特征的实验、分析等方法只能验证中医理论的某些方面而不是中医理论的整体。这也是为什么中西医结合做了这么多年,但是却一直结而不合的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中医理论本身具有的非常大的弹性空间,但是却没有量化的验证手段,同时医生个体学习、医疗和生活实践的不同,必然使得中医理论在传承过程中出现整体性的系统误差。也就是说,张仲景讲解的《伤寒论》和李时珍讲解的《伤寒论》一定会有出入。所以,中医理论在代际之间是不能进行阶梯式的传承的,当然,这也与东方社会中的宗法制等因素有关,以后有时间会讨论到这个问题。通常的模式是某一代出了个名医,然后若干年的沉寂之后再出一个名医,名医有大有小,但是后代某名医的水平未必能超越前代某名医。

     当然,系统性误差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中医是玄学或者其他神秘化的东西,因为中医理论的整体指向性是明确且可控的。比如,十个厨师做十份宫保鸡丁,那色香味肯定不一致,但是,咱们一看一尝,嗯,对,是宫保鸡丁。

     再说点题外话,为什么看病愿意找老中医呢?因为随着医生临床诊疗经验和生活实践经验的积累,医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掌握的中医理论中的系统误差进行一定程度的校正,从而不断提高临床疗效,当然前提是这个老中医在变成老中医之前没有混日子。

     (感谢Sophia友情绘画)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陈文强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