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已来,你还不知道补什么?
2021/12/16 17:00:00 医学博物馆
FOCUS ON US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WARM WINTER SPECIAL
冬

三毛曾经说过,“春去秋来,夏暑冬寒。时令虽有冷暖,处处皆有清欢。”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天以收藏为本,《内经》中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是指从立冬到立春前的这段时间,阳气潜藏,阴气盛极,此时草木凋零,蛰虫伏藏,温度降低,适宜冬眠。此时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能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储存,滋养五脏四肢百骸,成为数千年来防病强身之道。


中医认为,时值冬日,积雪冰封,万物闭藏,阳气潜伏,是进补的好时节。春种夏忙,秋收冬藏,冬天万物潜藏,早睡晚起,驱寒保暖,以养阳气。
赖床养阳气
早睡晚起,以养阳气。晚上在10点前上床,早上宜6:40以后再起床。同时用热水泡泡脚,以利阳气潜藏,阴精积蓄。
注意保暖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汇聚之处,百脉所通,每朝梳头一二百下,寿自高。
秋冬季节,头部最不能受寒,外出要戴帽子、围围巾,注意保护阳气。睡前温水泡脚,可以活血通络有益关节,并可安神宁志,促进睡眠。另外四肢关节处的保暖也非常重要,四肢较常暴露在外,更易散失温度,使关节僵硬。
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可温暖全身,微汗为宜。需要注意的是,早晨7~9点,是心肌梗死等猝发性心脏病和脑中风的高发期,因此,晨练最好在9点后。
室内保湿
冬季室内可用加湿器保湿,但加湿器要定期清洗,防止滋生真菌或细菌,其中一些致病菌会通过细小的水滴颗粒,进入人体的呼吸道和肺部,引起肺炎。
适量饮水
冬日虽排汗排尿减少,但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仍需水分滋养,以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适度多喝水有利于氧气的供给,呼吸顺畅,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不要等到口渴了再喝水,特别是体力消耗大的更应多喝水。一般每日补水不应少于2000~3000毫升。
小技巧
在寒冷的冬季,穴位上艾灸,可温经散寒,疏通经络 。
大椎穴:位于人体后正中线上,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通阳解表,疏风散寒,清脑安神;
涌泉穴:位于足趾趾屈时,约当足底前1/3凹陷处。宁神开窍,补肾益精,舒调肝气;
足三里:位于下肢外侧膝眼下约4横指,胫骨前脊外1横指处。使胃气旺盛,五脏六腑皆受其气,气血充盈,防病健体;
三阴交:位于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益精补血,健脾胃之作用。


“冬三月者为封藏”。冬三月,正是养精蓄锐的大好时期,这时人的皮肤肌腠比较致密,汗出较少,摄人的营养物质容易贮藏起来,在冬令季节里,人的食欲较为旺盛,是进补的最好时节。

羊肉
“冬天进补,开春打虎”,大雪节气后适量食用羊肉,有驱寒滋补,益气补虚,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羊肉亦可增加消化酶,帮助消化。
冬菇
冬菇热量低,蛋白质、维生素含量高,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还能促进体内钙的吸收,经常食用香菇可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

红薯
《本草纲目》记载:“红薯,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红薯中的膳食纤维,能够有效刺激肠道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降低肠道疾病的发生率。

松子仁
松子仁性温,味甘,入大肠、肺经,具有滋阴润肺、美容抗衰等功能,用于肺燥咳嗽、慢性便秘等疾病。

白萝卜
白萝卜有“赛人参”的美誉,具有清洁肠胃的作用。可增强肠胃之气,将体内淤积的毒素、浊气通过大小便排出去。

生姜
俗话说:“冬有生姜,不怕风霜。”姜味辛辣,可以在体内产生热气,祛除冬季的寒气,常喝姜汤来驱寒,预防感冒。注意,冬季吃姜要去皮,而且不要在晚上吃姜。

END扫码关注带你解锁更多医学知识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博物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