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贺冬正当时
2021/12/21 8:00:00 医学博物馆
FOCUS ON US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冬至

冬至12月21日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最早制定的节气,起源于春秋时代,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又称“冬节”、“贺冬”“长至节”、“亚岁”,与夏至相对。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十月一,十月又一,也就是十一月。)

冬至为什么吃饺子呢
WINTER IS COMING东汉时期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行医施药。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返乡之际,正是冬季。走到家乡,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忍饥受寒,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心中很是难受,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用羊肉、萝卜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裹成耳朵状,称之为“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张仲景将这种药名称之为“祛寒娇耳汤”,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水饺。人们为纪念张仲景的救治之恩,从冬至到农历春节就一直吃饺子,冬至吃水饺的习俗也传承了1800多年。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饺子也成了阖家团圆的象征。但张仲景的名字却很少有人提到了。



张仲景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他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这部医术涉及理、法、方、药于一体,确立“辨证论治”原则,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思想体系,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

凡称为圣者,皆是有大贡献和大作为者。圣者,不仅能力突出,而且他的道德和思想皆是上乘,更能传播大爱,影响后世之人。

“坐堂医生”
张仲景本无心仕途,一心行医,因为家族缘故被朝廷派到长沙做太守。按照当时的制度,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可是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他们治疗,自己的医术也就不能长进。于是在做长沙太守期间,张仲景在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打开衙门,不问政事,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为看病群众诊治。张仲景公开坐堂看诊,开创了名医坐堂的先例,他的这一举动,被传为千古佳话。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而“坐堂行医”的治疗模式,也是今日医院的雏形。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一心钻研医术,在收集了二十年的资料后,公元210年完成了《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素问》说:“夫热病,皆伤寒之类也。”所以张仲景将书命名为《伤寒杂病论》。书中系统地概括了“辨证施治”的理论,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为我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宋朝以后,朝廷对医学给予了重视,再加上印刷术的发明,后由孙奇、林亿等校订的《伤寒论》刊刻出版。不仅伤寒学日渐兴起,张仲景也开始不断被尊崇。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博物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