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
2022/7/1 7:01:00 医学博物馆

     不忘初心跟党走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她强调要时刻牢记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这就是我们的党。为解决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毛泽东多次指示城市中的一员组织医疗队下乡为农民治病。由此出现了一批亦农亦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行医,或是白天务农,晚上送医送药的农村基层兼职医疗人员。他们被称为“赤脚医生”。他们深入农村巡诊,同时着手组织对农村一些有文化的青年进行医学培训,其中就有著名胸外科专家黄家驷、儿科专家周华康、妇科专家林巧稚等。

    

    黄家驷胸外科专家

     黄家驷(1906.7.14-1984.5.14),汉族,出生于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是中国著名的胸心外科学家、医学教育学,中国科学院院士。晚年还不遗余力地投身于开拓中国还处于萌芽状态的生物医学工程学,是中国心胸外科学和生物学工程学的奠基人之一。

     1964年,面对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黄家驷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给农民看病,办半农半医学习班,授课并编写出版专用的教材,是我国培养“赤脚医生”最早的尝试。在农村的巡回医疗中,黄家驷对我国农村高发疾病之一——食管癌的危害有了进一步了解。在农村广泛调查的基础上,黄家驷决定开展食管癌的防治工作。在他的坚持和努力,时至今日,我国食管外科水平仍然位居世界前列。1965年,他在协和医院完成首例针刺麻醉下胸外科手术,接着又完成高难度的针麻下外侧切口全肺切除术。此外,他还为各地培养了大批胸外科专业人才,建立和发展了胸外科专业队伍,为我国胸心外科事业奠定了基石。

    

    周华康儿科专家

     周华康(1914~2011),儿科学家。安徽休宁人,是我国现代儿科学的先驱和开拓者之一,20世纪50年代就领导研究婴儿腹泻的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在国内和国际享有很高的声誉。著有《儿科学》等多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第五届国际儿科学术会议上,介绍中国诊治黑热病的经验,成为我国最早参加国际儿科学术会议的儿科医师之一。抗战胜利后协和复院,他负责重建儿科,在当时客观环境错综复杂的条件下,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使几度关闭的儿科恢复重建,成为新中国儿科学的奠基人。中毒性痢疾流行时,他组织医生运用新疗法施救,针对腹泻患儿病死率高的情况,在全国最早建立了科学的4:3:2输液方案,救活了很多危重患儿,大大降低了死亡率。

    

    林巧稚妇科专家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医学家。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

     “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存在的场所便是病房,存在的价值就是医治病人。”林巧稚5岁那年,母亲因患宫颈癌去世,丧母之痛,使她从小就立志:“我要学医。”1959年,当选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院士。后来又在担任北京妇产医院院长期间,不仅用脐静脉换血方法治疗新生儿溶血症,还大力提倡普查普治,推动中国妇女健康普查,轰动医学界。她一生未婚,没有一个孩子,却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是我们心中的“万婴之母”,是世间最伟大的母亲。这就是中国妇产科专家林巧稚,也是周华康夫人的亲姑姑。赤脚医生是真正为穷人服务的天使。赤脚医生虽然没有洁白的工作服,常常两脚泥巴,一身粗布衣裳,但却有最真最纯最热的为人民服务之心。而朴素实用的治疗模式,满足了当时农村大多数群众的初级医护需要。不忘初心跟党走,他们永远是我们的偶像。

     扫码关注我们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博物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