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文物之医学历史馆(上)
2022/9/9 18:00:00 医学博物馆

     医学历史馆采用双线并展的方式,分别介绍了中西方医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历程。本着抢救中国医学史、保存医学文物资料、记录医学发展事件、整理医学人物事迹的宗旨,医学历史馆搜集了2000余件展品,打造了集中国医学历史文物收集与保管、历史文化研究与交流的平台。800多平米的展示面积便于人们回顾医学的发展,凝望永久不衰的医学传统,回味昙花一现的医疗方法,感怀医学成就的无限魅力。今天带大家一起探寻一下医学历史馆内的中医器具。

    

     洗眼杯

     瓷质,杯口上沿弧形,恰与人眼眶相吻合,用于治疗眼疾。

    

     脉诊

     是历朝历代的大夫们把脉时使用的工具,多呈长方形,也有各种异形脉诊,如几案形、三角形、腰形、元宝形等。在脉诊正面及各个侧面,装饰图案非常丰富,有山水、花鸟、人物、诗词等,表达历代医师们的文化情趣和审美意识。用陶瓷制作的脉诊是我国脉诊文化的主流,一是其散热功能好;二是瓷质脉诊中空透气,对脉象的震动频率感知会更灵敏,便于医生了解脉搏强弱、快慢、深浅等跳动不规律状况。

    

     骨针

     骨针尖端锐利,针体光滑,尾部无孔,用于生产和生活,亦可用于医疗。

    

     捣药杵

     该捣药杵属于清朝时期器物。分杵和臼两部分,又名研钵、擂钵、乳钵,民间又称其为“捣药罐”。杵臼也曾被用作祭祀礼器与民族歌舞道具,甚至曾经被作为我国古代的刑具。

    

     药碾

     该药碾属于清朝时期器物。药碾,又称药船、药舟、碾槽,是专门用于压碎药材的工具,有铁质的碾槽和像车轮的碾盘组成,其大小不一,大的可用双脚踩着碾药;小的用双手便可控制,但使用起来都极为方便。一些常见的药材饮片就是通过推动铜磙在铜碾子槽中来回碾压,使药材饮片分解、脱壳。

    

     杆秤

     该杆秤属于清朝时期器具。相传,杆秤发明者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陶朱公范蠡。他以北斗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共十六颗星星为记,在秤杆上刻制十六颗星花,故称为十六两制秤。秤杆有骨杆、木杆、金属杆;秤砣有石砣或金属砣。计量单位也因朝代更替而演变,比如古代时十六两为一斤,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改为十两一斤。

    

     张仲景伤寒论原文

     公元3世纪,张仲景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原书失散后,经王叔和等人收集整理校勘,分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伤寒论》共10卷,专门论述伤寒类急性传染病。

    

     红木药箱

     该红木药箱属于清朝存放药材的器具,此箱上为提梁,内设抽屉数具。内外结用上等红木所制,以铜饰装点,手感沉重,做工精致,细节考究。这类箱具名为药箱,也可用于书房,盛放文房杂器等。

    

     药物熏炉(熏香盒)

     该器具属于明朝使用器物。古人对香的认识和利用,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宋代丁谓所著《天香传》云:“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juan)洁”。可见,上古时期,人们焚香主要是为供奉神明。春秋战国时期,香草用于香身、熏香、辟秽、祛虫、医疗养生等许多领域,并有佩带、熏烧、熏浴、饮服等多种用法。

    

     扫码关注我们

     带你解锁

     更多医学知识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博物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