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1962-2012)工作座谈会——书面发言(下)
2022/11/7 10:03:25 医学博物馆
我们眼中的杨国忠教授
自我馆收到杨国忠教授捐赠的大量文稿,到慢慢尝试着编辑杨老的文章,虽然在此期间我与杨国忠教授未曾谋面,却一直保持着微信联系,纵观杨老师走过的前半生,真的是把整个青春奉献给了情报工作,奉献给了医疗器械事业。初读杨老的文章,晦涩难懂,再读时,颇有韵味,三读时发现杨老的文章当真走在前沿。各大医疗杂志中发表的文章无不彰显杨老的专业能力,平时交流时严谨的语言文字,当是他多年从事情报工作的见证。
在杨国忠教授五十年(1962-2012)工作座谈会上,时任上海浦东锐柯公司全球研发中心总经理的张继武在杨国忠教授50年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书面发言:
2005年的时候,我邀请当时的IHE联合主席来华讲学,介绍IHE。杨老师也应邀到场。讲课结束,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Profile"如何解释,与该主席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就IHE本身当时许多人译为“企业级”,杨老师与外宾交谈时认为不大合适,指出,实际上,这里应指医疗环境信息的整合,外宾认为杨老师是对的。当时只是觉得杨老师很认真,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意义。两年后,我们在中国开展IHE的工作,在形成标准文件的时候,才发现"Profile"很难准确翻译,竟然找不到好的名称,与国内同业展开广泛讨论,也一时无法解决。最后还是杨老师给出了比较合适的翻译。这件事,充分反映出杨老师深厚的学术修养以及敏感性和治学的严谨。
在此之前,杨国忠教授已写过关于IHE的文章,今天在此分享给大家:
整合医疗工作信息(IHE)展示了在众多“最佳品种”的临床系统中,将医疗系统的协同性(interpoerability)提高到临床信息流的新水平的一个黄金时机。最后,归根结底所谓IHE是通过满足医疗的最必需的要求:增强患者信息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优化临床工作流,加快跨临床学科领域边界的各种医学信息系统间的数据交换,消除数据存取时的缝隙和冗余,防止工作出现效率低下而又容易出错的重复,以及促动对医疗IT标准的应用和评估—只列举多个临床专业、多个供应商、多个信息系统整合动议的二三个潜在的好处。
https://docs.qq.com/doc/DY3J2eVladWlmSktX复制链接腾讯文档打开可查看“医疗工作信息整合”全文
此外,胡宗泰教授(原上海医疗器械研究所情报室主任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主编)、林长胜(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 党委副书记)以及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均在杨国忠教授50周年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对杨国忠教授的评价。

国忠先生于业界有诸多贡献,乃有目共睹,不用我再唠叨。我钦先生者,在职辛勤耕耘,为我国医学、医械界提供大量科技情报,退休后依旧殚思极虑,东西奔波,汗马劳顿,为业界呐喊呼吁,献计献策,此我所不能及也。是故,国忠先生为同行的楷模,值得我始终学习。
胡宗泰教授原上海医疗器械研究所情报室主任《中国医疗器械杂志》主编
五十年来,杨老师以服务国家医学事业发展为己任,长期以来形成高涨的工作热情,勤奋实干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是老一辈医学信息工作者的精神财富,是激励年轻一代的精神动力。
杨老师做学问,不论在当年信息研究条件所限,以传统手工检索研究的年代,还是在近年来有了现代化的研究手段,他都始终瞄准国际前沿,凭着强烈的责任心、专业技能去获取、分析和研究有关信息,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咨询服务,为各级领导部门的决策服务起到了信息工作的尖兵和参谋作用。他不懈追求高质量和与时俱进的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使医学信息工作在国家医学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林长胜2013年1月21日
五十年来,杨国忠教授坚持情报工作为国家战略和政府决策服务。
五十年来,杨国忠教授坚持情报工作为学科发展和产业进步服务。
五十年来,杨国忠教授积极参与学会工作,坚持情报工作为学会发展服务。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13年1月18日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博物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