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
2023/2/21 7:02:00 医学博物馆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日),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星象说,“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表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龙抬头”相关的活动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就全国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风俗也各有差异。南方部分地区有祭社习俗,即庆祝土地公生日;北方则有吃猪头肉、剪龙头(理发)的习俗。

    

    

    

    二月初二,往往从一大早,一些理发店里就人来人往,顾客迎门,理发店们都忙得不亦乐乎。许多人之所以选在这天剪发,是因为民间有习俗,正月剃头不吉利,所以很多人普遍是在年前理一次发,然后一直等到二月二才“理发去旧”,图个“龙抬头”的吉祥寓意。

    

    图片源自网络?

     龙抬头这天在养生方面也要“从头开始”,做做头疗养全身,防住大病和中风,才能健健康康一年无忧!

    

     头为诸阳至尊

    

    二月二不仅要剃头,保护好头部的阳气才是第一要务。春气病在头、项,像头痛、头晕、血压升高、脑中风等病症容易在春天发作。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记载“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故春气者,病在头”。春季许多人会出现头晕、失眠、头疼、困倦等不适。

     1

     为何病在头呢?

     头——诸阳之会,百脉之宗:头是十二经脉中所有阳经及任督二脉的聚会之处,被誉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系一身之主宰。故而,中医有“五脏之血,六腑之气,皆上注于头”的说法。

    

     图片源自网络

     头——元神所居,精明之府头位于人体的至高之处,外为颅骨,内为脑髓,而“脑为元神之府”,人的灵机记性、思维语言、视、听、嗅等均为脑所主。

     所以,头部是人体精髓和智慧汇集发出之处。

    

    图片源自网络头——牵一发而动全身由于头部经络四通八达,像立交桥似的,所以就成了人体穴位最密集的部位,它们实现了头部与周身脏腑器官的联系,堪称“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头部经络畅通,气血营养供给就充足,人就神清气爽;反之,就会出现头昏脑胀等各种不适症状,进而殃及全身健康。

     2

     那么该如何做头疗呢?

     头疗不但对失眠,头疼有非常好的效果,更关键的是预防脑部疾病:脑中风,脑梗,脑血栓,脑出血等等。现代医学用头皮梳 、按摩 、刮痧三位一体按摩头皮,它把中医传统的脏腑经络理论和大脑皮层在头部相应投射区的学说相结合。经常地按摩头皮,梳理头发,可以疏通头部经穴,刺激头皮发根,故中国古代常有“发宜常梳”之说。

    

    ?图片源自网络《延寿书》说:“发多梳,则明目去风,常以一百二十为数。”《诸病源候论》中说:“千过梳发,头不白。”《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此时人体的阳气顺应自然,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而头为诸阳之会,每天多梳头有利于通达阳气、疏通气血。

    

    图片源自网络 梳法:双手十指自额上发际开始由前向后梳拢头发至颈后发际,边梳边揉搓头皮,动作缓慢柔和,每次10分钟左右。

    

    图片源自网络精油按摩梳发放松:利用精油空瓶或棉签放松头皮,先往后顺梳,再往前倒梳,梳掉灰尘、造型品。涂抹精油:头部采用放射线单方向涂抹,每次疗程建议使用艾草精油,如暖神可达到更好的效果。用棉签浸润精油拨开头发从发际线开始,在头部左右两侧由前往后一行行涂抹在头皮上。Z字手法做完后Z字型手法可帮助头皮深层循环。按摩头皮:可用棉签在头皮上画连贯“z”、也可用空瓶、刮痧板,手指头等,按摩力度适中,舒适为好。

    

     图片源自网络

     头疗八大好处

     1.激活神经系统的功能,调治失眠多梦,神经衰弱;

     2.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头部缺氧,改善视力和记忆力;

     3.快速改善头部循环,改善头部缺氧,改善肤色,淡化色斑,美白肌肤;

     4.快速放松头部,舒缓神经,防治焦虑症和忧郁症5.改善颈椎病,增强血液循环;

     6.快速疏通头部经络排出头部毒素,预防脑中风和老年痴呆;

     7.调节神经,改善末梢循环,防止高血压低血压;

     8.快速疏通头部经络,清除头部淤堵,快速解决头晕头疼。

    

     扫码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详情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博物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