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望闻问切
2023/4/19 11:30:00 医学博物馆

    

    

     望闻问切

    

     图片源于网络你知道吗?在中国,几乎每天都有一万人被诊断为癌症,每年死亡的三百万心血管病患者中,百分之五十都与高血压有关,而高血压患者超过1.6亿。似乎稍微不留意,疾病就会趁虚而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一直在尝试使用尖端科技诊断和治疗疾病,一张张检测报告呈现在人们的视野,我们也似乎更倾向于用数据说话。但在中医的世界里,仅仅依靠双眼、鼻子、耳朵,还有手指就能够判断病人的疾病,我们所熟知的望闻问切即是如此。每一次的望闻问切都会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找到疾病的原因,经过思索整理出治病诊疗的方案。那么,到底什么是“望闻问切”呢?

    

    

    

     望诊

     古代医家是非常重视望诊的。《黄帝内经》中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图片源于网络望诊就是观察患者形体、面色、舌体、舌苔等,根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按照中医“五色诊”的原理,青色主肝病,赤色主心病,黄色主脾病,白色主肺病,黑色主肾病,如果面色出现这五种情况,可能就是脏腑出了问题。五脏之脉皆络于舌,所以通过舌诊也能看出脏腑的变化。如果舌质发白就是气血亏虚,发红则为热盛伤阴。如果舌苔发白则为寒证;舌苔发黄属热证。

    

     相传,扁鹊只是站在离蔡桓公几步远的地方看了看,就说:“您身体有病需要医治。” 蔡桓公说:“我没有病。”在之后的几次觐见中,扁鹊都说蔡恒公有病,这让蔡恒公很气愤,直到这天扁鹊再一次见到桓公,看了一眼看便匆匆离开。蔡桓公很疑惑便派人问他。扁鹊说:“病在皮肤,容易治好,再见桓公肌肉,针灸可治;上次我发现病已进入肠胃,服药也可医治;如今,病在骨髓里,再高明的医生也没有办法医治了。”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到秦国去了。这是我国中医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望诊故事,传奇的背后表达了中医防微杜渐的科学预防思想,扁鹊所用的就是望诊,观察病人的言语、声音、容貌等,判断病人的病情。和数千年来无数的中医们一样,他们都曾这样望诊病人。

    

    

    

     闻诊

     闻诊是根据对患者声音高低虚浮、气味好差来推断疾病。《瘟疫明辩》开篇便以“辨气”,提出以有无臭气来鉴别瘟疫与风寒外感。比如:语声高亢是正气未虚,属于实证、热证;语声重浊乃外感风寒、肺气不宣;声低息短,少气懒言是中气虚损。

    图片源于网络

    

     问诊

     《黄帝内经》中说:“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问诊要问的内容很多,明代的张景岳将问诊主要内容,归纳为“十问”,编有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图片源于网络因为中医讲究辨证施治,针对不同体质的人,即使是同样的疾病,也可能有不一样的治疗方法。问诊必须通过医患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医圣张仲景就有“问诊不厌其详”的说法。医生问诊时要问及患者就诊时的感受,以及与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这是当前病理变化的反映,是诊病、辨证的首要依据。所以在治疗之前,还要问清楚病人的居住内外环境、气候、生活及饮食嗜好、性格情绪、体质类型等情况。尤其是在某些疾病的早期,患者仅有自觉症状而尚未呈现客观体征时,医生只有通过问诊才能抓住重要线索,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切诊

     切诊是指接触诊察,通过摸患者的脉象来辨别疾病,不仅有我们熟知的诊脉,还包括对患病部位的按压诊治。通过患者对按压的反应,比如疼痛、喜按、拒按等,推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

    图片源于网络中医认为,脉为血府,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激时,必然影响到气血的流动,随之脉搏发生变化。每个脉象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切诊就是根据不同的脉象判断疾病,如果病变在肌表时,呈现浮脉;病变在脏腑时,呈现沉脉;阴证病候时阳气不足,血行缓慢,呈现迟脉;阳证病候时血流加速,呈现数脉等。

    

     扫码关注我们吧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博物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