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思良方的李杲
2024/4/1 医学博物馆

    

     李杲(1180年~1251年),字明之,名杲,号东垣。金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他内伤学说的建立是前人没有提出的,也是在战争时期他临床中独创的心得,为此他拟制了补中益气汤以及升阳益胃汤,均取甘温除热、温养脾胃、扶养元气为主,为治内伤病的主方,深得后世医家赞赏。《脾胃论》指出“人以水谷为本,人的元气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其“补土”理论的特色,是与“河间学说”形成鲜明对比的“易水学说”主要特点。

    

     苦思良方,开出“群阴之剂”

     在金元四大家中,与张从正“攻邪派”针锋相对的是李东垣,他主张使用温补脾胃的方法治疗各种疾病,后人称他为“补土派”。

    

     李杲的母亲病重之时请了许多医生,诊断治法各不相同,几乎吃遍了各种药方,病情仍不见好转,最终还是去世了。李杲因自己不懂医学眼睁睁看着亲人被疾病折磨而丧生,感到十分悲痛。他发誓说,如果遇到良医,我一定要拜他为师,以弥补我的缺憾,后来他拜师张元素,刻苦学习,短短几年,便尽得其法。更可贵的是,他能联系实际研读经典著作,常能提出一些与他医不同的治法,挽救行将垂绝的病人。

     一次,汴京酒官王善浦患小便不利,症见眼珠突出,腹胀如鼓,膝以上坚硬欲裂,饮食几废,生命危在旦夕。请来的医生,都给他服甘淡渗泄的利尿药物,均无效益。眼看病情越来越重,家人慕名请李东垣诊治,李东垣仔细检查后说:这个病太复杂,按平常之法恐不能奏效,须得精思熟虑,让我回家想想吧。病人见他说得在理,也就同意了。李东垣回家后,苦苦思索,一会儿坐下翻翻《内经》,一会儿起身念念有词:“病人小便出不来,是气化不利的缘故。前面的医生用淡渗的阳药本能促气化,为什么不奏效呢?王冰在注释《内经》时说:‘无阳者,阴无以生;无阴者,阳无以化’。”

    

     夜已很深,他干脆和衣而卧。半夜,他忽然掀被跃起,连声说道:“有办法了!气化过程靠阴精和阳气共同作用完成,甘淡渗泄药虽能化阳,但病人病久伤阴,有阳无阴,所以气化仍不能正常进行,若给病人服用阴药,必能有所成效。”第二天一早,他满怀信心地来到病人家,开方“群阴之剂”。几天后病人果然慢慢痊愈。

     本文仅作医学科普,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博物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