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广电人:体制不是天堂,也不该是坟墓
2017/9/18 传媒时评

    

    


     文丨蔡垒磊 来源丨请辩(ID:luojiyingshang)

     如果体制是天堂,我就是那个去过天堂的人;如果体制是坟墓,我就是那个从坟墓里爬出来的人。

     1 体制不是天堂

     如果说体制是一座围城,就像婚姻,身处内外都无法了解彼此感受的话,那我就是那个二婚离异者,尝尽了围城内外的酸甜苦辣。

     从体制外到体制内再到体制外,有一种释然,这种释然是一直在体制外的人所感受不到的。

     就好像你亲口尝过了臭豆腐,又选择了不吃臭豆腐一样,而不是别人告诉你臭豆腐好吃你却不敢吃,或者是别人告诉你臭豆腐不好吃你选择了不吃。这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在毕业后到我进入电视台,有事业编制的,如果说那个时候有什么职业规划,那一定是扯淡。大学学的是电视专业,进电视台似乎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有了编制,我发现这里真的是天堂,如果天堂的定义是可以所心所欲地支配工作时间。

     每天看起来不用干多少事就能拿到报酬,最有意思的是,明明是你的分内事,当你稍微勤快点时,就有领导和同事跟你说“辛苦”,这在体制外是不太可能的。在体制外,干得好是应该的,因为老板给了你钱,干不好就得挨骂,甚至是走人。

     大概是体制内没有开除人的权利吧,只要不犯错误,你想晃着就能晃着,领导没法亲自干活,只能哄着你。

     不过甘蔗没有两头甜,对于进取心强烈的人来说,这里同样充满绝望。

     亲眼见着几个工作能力极强的同事,因为没有关系,一直上不去,这事儿对我年幼的心灵打击还是挺大的。

    

     这事儿不怪你的头儿,甚至不怪你头儿的头儿。

     很多人因为老板看不到自己的工作而绝望,太天真了,更让人绝望的,是他明明看到了,他的上司也看到了,却都没有能力让你的努力得到回报。

     在电视台的体制里,最适合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自带资源,前方的路早已被人铺平的;另一种是乐于安逸,人生有口饭吃就满足了。

     我两种都不是,我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离开这个天堂,因为这里不属于我。

     2 体制也不是坟墓

     从天堂到坟墓,只过了几年时间。

     有人说,无论你之前有多少雄心壮志,当进入体制以后,都会慢慢给磨没了。

     这话得分人,像我这样,无论待上多少年,该在的东西一样都不会少,因为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对于本来就只想图个安稳的人来说,磨不磨都是没有的。

     真正容易被磨没的,是那些本来有那么些小火苗,却又不敢把雄心壮志付诸实践的,在多年的体制生涯之后,发现自己没有了心气儿了的群体。

     一提起来就似乎是体制阻碍了自己的事业之路,但事实上,体制在这些人身上,其实是最委屈的背锅侠,因为这些人连开始的勇气都没有,大抵都是干不成什么事儿的,反而该感谢体制,因为体制救了他们,让他们免于面对更为落魄的境遇。

     如果体制是英雄冢,也是伪英雄的冢,因为它没有绑住任何人的手脚,来不自由,去还是自由的。

     那些说自己干了十几年导致离开电视台什么都不会的人,是他们绑住了自己的手脚,学习从来不是8小时内的事,这锅体制也不能背。

     3 该不该进体制

     许多所谓的“青年导师”都在鼓吹,年轻人老想着进体制就没前途。

     这话有一定的迎合意味。谁都知道,有事业编制的单位越来越少,一个萝卜一个坑。多年来国考都是20比1,50比1,甚至是几百比1,体制真的这么差的话,你会比市场聪明吗?我相信这世上不会有任何一个个体是比市场更聪明的。

     这类话语更多的是抚慰了那些想进体制却没进体制的群体,至少他们可以告诉自己,不是我进不去,因为我赞同“年轻人老想着进体制就没前途”。

    

     在电视台有了编制虽然不是天堂,但对很多人来说,却也不是坟墓,至少它提供了一份相对稳定而又体面的工作,这是坟墓吗?相比在私企天天加班又不断跳槽的人来说,体制内的工作又没那么大压力,爱拍拍领导马屁你就拍拍,不爱拍也不会少你一分钱,这是坟墓吗?

     那些在体制内的,不要因为别人的三言两语或者朋友圈晒晒豪车名表世界各地的旅行照从而头脑一热也想离开。

     体制内的人很容易头脑发热,感觉体制外都很好赚钱,他们很容易就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外面的环境,久而久之,他们就认为自己真的很有能力。

     当他们跟很多体制外的人打了交道以后,会有这样的想法:体制外随便赚个20几万一年还赚不到?别不相信,可能真赚不到。

     永远不要将朋友圈的信息当得太真,也不要将另一种生活看得过于美好,当你盲目效仿的时候,通常会大失所望。

     用塔勒布的话来说,体制内的人过的是平均斯坦的日子,体制外的人过的是极端斯坦的日子,极端斯坦的头部当然令人艳羡,但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平均斯坦依然是更好的选择。

     很多体制内的人喜欢谈理想,谈着谈着就出来怀才不遇的哀叹。

     后来想想,哦,因为他们已经填饱了肚子。

     蔡垒磊,思维工坊CEO,一站式知识平台“蚂蚁私塾”创始人,高智商协会“胜寒”“门萨”双会员,LinkedIn专栏作者。

    

     -END-

    

     长按二维码 免费关注 传媒时评 微信公号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阅读原文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传媒时评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