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缺导演,不缺演员,缺的是编剧
2017/11/14 传媒时评

    

     文丨柯博来源丨传媒少数派(ID:media_shaoshupai)

     《无心法师》《法医秦明》《白夜追凶》……从这两年比较火爆的网剧来看,就算没有大导演、没有大明星、不是大IP、不是大制作,只要剧本好、制作良心,这部剧也能够突出重围

    

     编剧才是一部剧的灵魂,几亿的投资、上百人数月甚至数年的工作都是在一个剧本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绝大多数国产剧的灵魂很不给力。中国好演员能数出一批,中国好导演也能数出一批,但是中国好编剧却数不出几个。

     这几年,中国烂片横行,演员被嘲过了,资本也被嘲过了,虽然剧情经常会受到观众的吐槽,但是编剧往往还处于一个受害者的地位。

     早前,秦昊在采访时曾经说过:或许是自己级别不够,到我这儿的电影剧本,烂得都想骂街了。周迅也曾提到:现在哪有好电影啊?送我手里的剧本一个一个写得那么傻,怎么演呢?秦昊或许级别不够,但周迅可是中国顶级的女演员了。而作为导演的赵薇也曾经说过:中国不缺导演,不缺演员,缺的是编剧

     中国编剧面临的环境的确非常困难:待遇低,一部剧本写出来根本就拿不到多少钱;地位低,与其说编剧是一个创作人员,倒不如说是一个打工的;没有话语权,导演、资本方、甚至演员都可以来要求改剧本;创作不自由,中国政策环境是不太宽松,但是哪个国家的编剧不是带着镣铐跳舞?

     除了上述困难,编剧也应该认识到,没有创作出好剧本,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自己的才能不够。有一些国产剧的智障桥段,纯粹是因为编剧的能力不够造成的,而不是所谓的不自由或者没有决策权。

     没有逻辑,人物形象矛盾

     一个剧本最基本的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在某一个特定环境中,人物要做出符合自身形象的行为,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合理发展,但是许多国产剧和国产电影是做不到的

     《大圣归来》和《战狼2》是两部自来水非常多的电影,也是票房、口碑都非常成功的电影,都是里程碑式的,这两部电影能够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虽然故事比较简单也没有多少创新,但是至少是完整的、合乎逻辑的。而看看那些大烂片,《大鱼海棠》《摆渡人》,制作都非常精良,但是败在故事不知所云,《大鱼海棠》中许多角色说话办事莫名其妙,比如电影明明塑造了一个看起来非常美好的世界,灵婆却要说底下太脏了需要洗一洗,比如鼠婆的一系列行为,完全没有交代背景原因,观众不知道她为什么被封印为什么那么向往人间。

    

     而故事不完整,往往是由于人物塑造不成功,人物行为没有合理的动机。大多数国产剧中人物的行为莫名其妙,往往是为了故事能讲下去而去行动。这就造成了人物的形象非常不统一,在大女主戏中,女主往往是非常厉害的,通常天资聪颖,而且具备某些特殊技能,但是基本用不到,遇到危险总是需要别人来救。比如《锦绣未央》本来是一部女人靠着自己的智慧以及心狠手辣走上人生巅峰的大快人心的故事,可惜女主遇到困难都是通过男主化解的,总共被男主救了十几次。

     大女主戏中的大多数男主男配都是要喜欢上女主的,大多数女配也是要厌恶女主的,如果编剧能够写得比较合理,这都是比较好理解的,毕竟是大女主戏!但是实际上女配们厌恶女主的理由却让人非常难以理解,比如在某部大女主戏中,女配的儿子明明是被反派害死的,她却把错误推到女主身上,前一秒还是女主忠心耿耿的侍女,后一秒就变成了女主的仇人,这种转变让人措不及防。

     没有细节,只能用空洞的情绪填充

     国产剧还有一个很大的槽点:无论什么题材,都能变成爱情剧。这句话说得有点绝对了,但是大多数国产职场剧的确都不是讲职场的,而是用来谈情说爱的。

     如果编剧是故意写成这样的,那只能说编剧、资本方对观众喜好的把握出现了一点点偏差。其中最大原因恐怕是编剧写不出其它的东西来,只能写写情感,写职场剧是有专业要求的,比如《法医秦明》的作者秦明就是一个法医,有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从业经验。

     写过东西的人都知道,如果想写好某件事,一定要对这件事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写剧本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体验生活。如果一个编剧对医疗知识不了解,怎么写医学题材的剧呢?如果一个编剧对商业不了解,怎么写商战类题材的剧呢?……除此之外,如果编剧不了解实际拍摄情况,写出来的东西根本就拍不出来。

    

     感情是最好写得容易写出来的,每个人都有感情,编剧不要其它知识,就能写出任何一种极致的感情,尤其是爱情。但是描述到某一件事的具体细节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比如非常火爆的剧《欢乐颂》中,曲筱绡独立开公司,从来没有出现过具体的商业谈判,只需要用一夜不眠表现一下努力,然后公司就可以很顺利地运作了,也正因如此,使用“巴菲特看了流泪 索罗斯看了沉默”做空手段的安迪始终没有办法让观众相信她是一个商业女精英。

     没有细节,这是国产剧的大问题。如果一部剧中没有细节,只有空洞的情绪,那这部剧就会显得非常不真实,不能让人信服。男女主被夸得再聪明有什么用呢,观众又没有看到他们具体干了哪些事,人设是通过人物在剧中做的一件件事的细节堆积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在《白夜追凶》中,男主关宏峰不需要让别人说他有多么聪明,只需要对一个案子进行推理一番,观众自然就能感受得到。

     台词不经大脑,常识性错误太多

     “同志们,八年抗战开始了”

     “我爷爷九岁的时候就被日本人残忍地杀害了。我恨日本鬼子!”

     “阎王让你五更死,你活不到三更”

     “你又夺走了我的初吻”

     ……

     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台词是否非常熟悉呢?现在国产剧中充斥着大量这样不合逻辑的台词,剧中台词那么多,偶尔出现一些小错误,观众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样的台词简直是在侮辱观众智商,编剧基础语文没学好!

     台词错误毕竟是少数,国产剧中更多的错误是常识性错误。大多数人只能了解一两个行业,而对于其它行业的印象,电视剧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观众的许多认知都是从电视剧学来的,但或许都是错误的。

     比如在当代都市剧中,有一个非常常见的狗血情节,如果孩子出了意外需要输血,这时候往往能找到自己从未见过的爸爸,因为爸爸一般会来献血,顺便相认,但实际上“直系亲属不能相互输血”。如果观众去了医院,这种情况医生自然会解释,可是有一些病医生可能来不及解释了,比如剧中老人们犯心脏病,一般会很痛苦的倒下,现实生活中有些心脏病发作的症状通常比较缓和,观众如果不了解很容易忽视心脏病发作影响救治。

     医学题材的剧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除了医生、护士,绝大多数人都是没有经过医学训练的,他们对于医学知识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来源于电视剧,国产剧这都是在误导人民群众呢!

    

     再比如古装剧中,剧中礼仪、食物、服道化的错误就不说了,基本上没有对的。但是最坏的是,不知道从哪部剧开始形成了一个范式,以后所有的剧都按照既定的范式走,而不是去考察当时实际的情况,比如皇上都是穿黄色的用黄色的,圣旨开头一定是“奉天承运 皇帝诏曰”,见到当官的必称呼“大人”……然而事实也不是这样子的。

     每个朝代皇上的朝服颜色是不一样的,比如秦朝尚黑、明朝尚赤,“黄袍”正式成为皇权的象征,则始于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陈桥兵变,在私下,皇上也没必要都用黄色的东西。“奉天承运 皇帝诏曰”断句为“奉天承运皇帝 诏曰”或不断句,而且是从明朝开始的,以前都是没有的。“大人”原先是指父母,直到清朝之后才被谄媚者用以称呼上官,类似于现在节目中的广告语“金主爸爸”。

     如果细细追究起来,那国产剧就没法看了。这些错误应该是谁的锅呢?肯定不是演员的,也不会是广电的,资本可能背一部分,说到最后还是编剧的。编剧在写东西时,难道不考察一下吗?而是根据前人的经验来写?说到底是太懒了,不愿意打破那个错误的笼子。

     编剧不仅需要点天分,更是一个门槛很高的技术活。美国编剧地位高,但是背后是高达99%的淘汰率,一部剧可能是从100部剧本中淘汰出来的,而且在写剧本之前美国编剧大多已经经过了严格的训练和海量的练习。中国编剧地位是低,但是门槛也很低。

    

     写剧本不像写小说,自己独自一个人就可以完成,它往往需要合作。在美剧中,一部每集45分钟、一年12集的电视剧通常会招募6至8个人组成编剧小组,一些热门剧集麾下甚至会出现十几、二十个编剧的团队,例如《权力的游戏》就有17个编剧,除了一两个“编剧主笔”,其余人都有不同的分工,编故事、搭结构、写人物、搞语言等分别由最擅长某项的某人员负责。

     这两年,中国影视行业发展迅速,国产剧迎来数量大爆发,但是烂片居多,恰巧因为这些低劣引受众反感的商业化“作品”,反而让整个行业越发注意到好故事好剧本的重要性,或许转型就在不远的未来。

     如果一个编剧只想着提高地位提高收入,而不提高能力,迟早都会被淘汰,也享受不到编剧的好时期,甚至连当编剧的资格都没有。编剧的地位是比较差,但是也是由于大多数编剧自身不能形成品牌,吸引力远远比不上演员导演,只有提高能力才能塑造权威。

     中国有没有好编剧呢?答案是肯定的。或许存在着一些有才能的编剧没有遇到好的伯乐,但是更多的是才能不够的编剧,只能说中国的好编剧还不够多。

    

     -END-

    

     长按二维码 免费关注 传媒时评 微信公号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阅读原文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传媒时评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