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科幻“破冬”
2019/1/25 14:08:48传媒时评 传媒时评

    

     科幻元年。

     这个从2015年开始的“硬核概念”,一次又一次落空,但一次又一次响起。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国产科幻的元年迟早会来。作为体现中国电影工业水准的“代表物”,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大,这一天会越来越近。终于,在2019年,一部倾向于“软科幻”的《疯狂的外星人》和一部倾向于“硬科幻”的《流浪地球》同步上映。

     于是,国产科幻元年貌似真的来了。暂且不说两部电影是否能够真正撑起国产科幻的未来,单说两部作品的出现,算是第一次给国产科幻“破冬”。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国产科幻算是迈出了真正意义的第一步。

    

     近日,《流浪地球》举行了超前点映,超高的业内口碑同样在不断催生着国产科幻元年的到来。硬科幻,一直是国产电影最大的硬伤,这个硬伤在前两年来自于视效水平不够、文学影视化改编不足、叙事缺乏合理逻辑。

     但在《流浪地球》的身上,或许无法完全将所有的问号一次性拉直。但却在努力的让国产科幻接近“希望”。除了在整体的制作水准上接近好莱坞,《流浪地球》最大的贡献是一个“完全东方”的内核,这也是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引发超高期待的原因所在。

     视效媲美好莱坞,中国科幻的A级实验

     视效水平。

     在国产科幻刚刚开始萌芽的时候,视效水平是阻碍国产科幻出现的第一道难关。视效水平,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不是花重金远赴好莱坞邀请全球最顶级的视效公司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钱解决不了的问题,往往是大问题。这是因为目前全球最顶级的科幻视效技术,远远超出了电影或者艺术的维度,它需要更加复杂的技术甚至是科学支撑。要知道,全球最富盛名的几家视效公司,几乎都成为了好莱坞巨头旗下的“附属品”,而拥有全球最先进技术的视效公司很难将所有最优质的技术服务运用于外包项目。

    

     没错,《流浪地球》去任何一家视效公司都是“外包项目“,这是永远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视效的问题并不是完全可以用钱解决的问题。

     其次,视效的问题还真有钱的问题。据《流浪地球》导演郭帆表示,曾经也去工业光魔进行了交流,虽然工业光魔对于《流浪地球》非常兴奋,但无奈工业光魔实在太贵。

     一个7至15秒的高难度镜头,最便宜的是12万美金,最贵的是28万美金。这是国产科幻目前所无法承受的价格。

     好莱坞顶级视效大片的制作成本往往在1.5亿-3亿美元之间,而第一批国产科幻电影的制作成本在1-3亿人民币。

     双方的差距,显而易见。一是,国产视效水平不够,好莱坞视效公司“排外”;二是本身的制作成本差距过大。不是钱的问题解决不了,是钱的问题也解决不了。

    

     但尽管如此,从最终电影所呈现出来的视效效果来说并不输好莱坞,这是超前点映的共识,也是最让人惊讶的地方所在。从“冰封”的地球,到木星和地球的太空“距离”,再到地下城的“喜迎春节”,电影营造了一个太空、地球、地下三个绝对空间,每一个空间都需要足够的视效支撑。

     当地球行星发动机集体运作推离地球,当探索车在冰封的地表加速疾驰时,电影视效水准没有让热切盼望的影迷失望。

     较高的视效完成度,是《流浪地球》的绝对保障。

     东方的精神内核,撑起《流浪地球》的元年开启

     精神内核。

     国产科幻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是模仿好莱坞,只是换张皮肤拯救地球还是表现中国人的中国故事?换句话说,中国人的中国故事在科幻片里究竟是什么样的?

     国产科幻的问题重重,到了“精神内核”算是最后一关。没有人有答案,因为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部以中国人为核心讲中国故事,但却是放在宇宙背景下的科幻片。

     在3D刚刚盛行的初期,中国明星在好莱坞科幻片里“刷脸”会引发哄堂大笑。无论这个中国明星的角色是什么,只要出现似乎就意味着“违和”。久而久之,无论时业内还是普通大众,都对国产科幻失去了信心。因为我们,似乎无法解决这个BUG。

    

     但《流浪地球》做的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东方精神内核的合理存在。

     一是,这部电影的核心是宇宙尺度的家国情怀。《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刘慈欣表示:“家国情怀,这是原著所缺乏的,但是电影把它补起来了。”虽然以“末日灾难”作为电影的情节核心,但在背后是完全区别于西方的家国情怀。

     对于西方国家,面朝大海仰望星空是历史,所以好莱坞的科幻大片往往是“抛弃地球,寻找新的家园”。在遇到灾难时,好莱坞科幻大片的选择是放弃原有家园。《流浪地球》同样是寻找地球的新家园,从而延续人类文明。但在最后,情节的所有核心都是“守护地球”,这是中国人的家的观念。

     中国人重家,重国的情感,一下子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是中国科幻的魂。守护家,是符合春节“合家”氛围的。

    

     其次,电影里表现的也是中国父子的情感关系。吴京饰演的刘培强为了“使命”,远赴空间站执行任务。他的“欺骗”造成了父子之间的误解,叛逆儿子对于父亲的不认同、不理解是电影现实情感的一个节选。

     这种父子情感是具有现实共鸣的,也是符合春节“合家”主题的。

     逃离对于好莱坞科幻电影笨拙的模仿,一定需要有中国的精神内核。而《流浪地球》恰恰是在表现中国情感内核上,做了一次成功的示范。

     为什么中国电影必须要有科幻,《流浪地球》算是一个好开端吗?

     害怕。

     害怕失败,害怕受挫,害怕亏损,害怕所有的一切。国产科幻,多年来的止步不前是自己“怕死”的。

     其实《流浪地球》的制作并非一帆风顺,每一个环节上的“不信任”和“不可能”不断阻碍着电影的前进,但这种“不信任”和“不可能”并没有错,原因在于国产科幻从来就没有证明自己可以。

    

     对于导演郭帆来说,《流浪地球》是一次冒险。太多未知需要寻找,不知道结果的坚持往往是巨大的痛苦。没有模板,没有标准,只有《流浪地球》做好了才是模板和标准。

     因此,从文本改编到视效制作,《流浪地球》边学边做。在超前点映的现场,刘慈欣说:“感谢制作团队的努力,我很同情改编我小说的人。”其实这并不是一句玩笑话,以前国产科幻出不来外界是如何评价的?

     中国人没有科幻思维,缺乏足够的想象力。随着《三体》、《流浪地球》、《乡村教师》、《北京折叠》等国产科幻小说在世界上拿奖,又有人说中国科幻电影的难产根本在于文本无法影视化,总之在文本影视化改编这一环上基本上就给国产科幻“定性”。

    

     但除了基本还原《流浪地球》文本的宇宙观外,电影还为文本增添了前所未有的情感内核,难道文本影视化改变还是国产科幻的一道难关吗?

     在请不起工业光魔的情况下,《流浪地球》呈现出了较高完成度的视效画面,难道视效水平不足也依然是国产科幻的最终阻碍吗?

     《流浪地球》可能并不完美,无法挺直腰板叫嚣“宇宙最强”。但这部电影在国产科幻上的突破,本身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对于文本改编的克服,对于视效制作的探索,对于中国化科幻的表达,以及在制作成本和完成度上的平衡,都是未来若干年国产科幻都应该记起的“第一次”。

     在整个电影市场理性回调的初期,在普通观众对于优质影片需求前所未有的提高所呈现的包容性来说,《流浪地球》称得上是国产科幻的一次良好开端。

    

     在《流浪地球》放映前,将会看到《上海堡垒》的贴片。而在《流浪地球》里,有宁浩、张小北、路阳的客串,而他们的背后是《疯狂的外星人》、《拓星者》、《刺杀小说家》。

     前所未有的“团结”,是创作者期待着国产科幻到来的一个标志。之所以如此,是中国电影不断靠近第一市场,所必须取得的工业化水准突破。

     推 荐 阅 读

    

     多家报纸宣布挥手告别,退出历史舞台

    

     关于2019传媒业的30个预判

    

     那些称霸新媒体行业的旧媒体人

    

     广电总局再发文:电视广告你可长点心吧

     -END-

    

     长按二维码 免费关注 传媒时评 微信公号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阅读原文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传媒时评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