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千源“高片酬”事件终结——究竟该如何界定市场中的“不合理”
2019/7/17 19:36:06一起拍电影编辑部 传媒时评

    

     来源丨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

     “我这么多年的习惯,就是好好演戏。对于网上的新闻,一直的态度也是不理会、不回应,我不需要靠演戏之外的事情成为热点。”

    

     这是关于上月底网络热议的“曝王千源索要6180万天价片酬”一事,王千源首次给出正式回应。

     昨日,王千源与陈宝国、林永健、王劲松、张凯丽等演员共同参加了由中共中广联合会委员会主办、中广联合会演员委员会党支部承办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引领时代文艺新风”主题教育专题讲座,活动结束后,王千源首次回应此前的“高片酬”传闻。

     与此同时,王千源也表示:“坚决拥护国家政策和方针,希望大家关注演员演技本身和作品。我们要加强文化自信,永葆文艺创作的初心。”而在王千源的微博下面,网友们也纷纷留言力挺王千源。

    

     眼下的影视行业风雨不断,每一位从业者的生存和前进都不容易,尤其对于频繁出入大小银幕的演员来说,他们既以镜头为生,同时也为镜头所迫,因为活在这样的“光环”中,演员的一切都会被放大,甚至于过度解读。不过市场在理性、行业在规范,相信公道也自在人心,正如此番王千源参加中央文艺界活动,其实也间接证明了其职业地位得到肯定,演员形象依然磊落,同时这也正说明,好演员必然应当受到应有的公正的待遇。

    

     避免主观臆断,

     演员片酬定价是市场行为

     上月25日,网络曝出“王千源索要6180万天价片酬”一事,同时爆料当中还有多张疑似片方与王千源方经纪人的微信聊天截图,双方因为6000多万元的片酬金额发生争议。

    

     一石激起千层浪,“王千源片酬事件”将这位平日低调的影帝推上了风口浪尖,坊间热议纷纷,而随着事件讨论阵势的扩大,不少行业人事与专业人事也纷纷发表了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其中,导演陈嘉上在个人微博公开表示支持王千源,对于片方将两方之间沟通的过程在未经对方同意下单方面公开一事,陈嘉上提出了自己的反对看法:“演员的片酬要是开高了,投资方有权不用。双方谈判的过程竟拿出来公开,那日后谁敢跟你合作?”

    

     回顾整个事件,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注意。首先,所谓“限酬令”这样由国家部委、行业机构、网站平台、影视制作公司等联名提出的意见及《通知》不到部门规章的层级,属于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属于法律位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只能算是行业指导意见。其他如协会联合出具的意见,对民事主体更无任何法律约束力(根据“娱理”《“限酬令”僵局:演员与片方拉锯、政策与法律博弈》一文报道)。

     同时,王千源是在“限酬令”下达给行业之前便签订了如此片酬的合同,说白了,于法于理,王千源其实也并没有违规之举。

     最后再来看片酬金额的问题,影视圈里明星演员的高片酬问题由来已久,若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个历史问题,而自去年引发全行业震动的税务风波以来,明星高收入现象更被推上风口浪尖,甚至成为部分吃瓜群众的众矢之的。但是寻本溯源地看待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没有需求就没有供给”的市场经济问题,外表看起来的所谓的“高”片酬问题是市场行为,而非一个明星或一家片方的个人行为。对于所有市场而言,“一分价钱一分货”是实实在在存在于买卖双方的交易对等关系,而“高片酬”实际上指的是价格与品质不对等的问题,在影视行业中即为那些名不副实、收入虚高的现象,再用大白话来讲,就是片方付出的金额实际上购买的不过是这个明星不知是否真实的高流量、好看的皮囊、大批粉丝的拥护等,而非其身为演员一职所具备的精神、技能及劳动付出。

     同样对于凭借真本事行走行业的演员来说,在市场行为的前提下,演员通过劳动赚取的合法收入、依法纳税等行为,也同样是在合理且合情的范畴之内。

     因而在王千源事件当中,其实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反而被模糊掉了,即王千源是个什么样的演员,王千源的实际价值究竟如何,在此基础之上再来看待所谓的“高片酬”其实才更为合理。

    

    


     正视演员价值,

     王千源依旧是实力派演员代表

     如果“高片酬”事件不出,王千源还是那个人人称道的实力派演员,此次风波无疑为王千源的职业生涯加上了一层“浓墨”,但拨开迷雾看回王千源的身份,其实他就是一个演员。

    

     当然对于这一点,王千源自己也很是明白。38岁时凭借《钢的琴》拿到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帝,大家都说他是“大器晚成”,43岁时在《解救吾先生》当中凭借悍匪“华子”一角爆红,赞誉和采访如潮水般涌来他的风头甚至盖过男主刘德华,人在成名之后能够保持清醒是很难得的,可贵的是,王千源保持住了这一点,他曾在采访中说:“人要务实一点,把工作做好是最重要的,大家喜欢你是因为戏,你得奖也是因为戏,很多人用你也是因为戏。”

     演员的本质即为“戏”,戏好不好,也是判断一个演员如何的最高标准。

     而王千源的戏,是有口皆碑的好,因为王千源能够做到一个演员表演的真正高阶——一人千面。例如,在《钢的琴》当中他是那个温暖真实的东北父亲,在《绣春刀》里他又是隐忍悲情的大哥,在《解救吾先生》中他则成为一匹凶狠的孤狼,在《黄金时代》里又化身成文学大家聂绀弩,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王千源的每一次出镜几乎都没让人失望。

    

     同时,在许多关于王千源的采访中,都可以看到他最有兴趣的话题永远是演戏,关于角色演绎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他都津津乐道。众所周知,在《解救吾先生》的演技爆发背后,王千源曾为了“华子”这个角色三天不喝水、七天不洗澡、还跑去桑拿房“蒸”出脱水的感觉;在《钢的琴》拍摄期间,王千源则每一天都穿着戏中角色陈桂林的衣服、学着陈桂林的样子待人接物,导演张猛说拍戏没钱了,他甚至做出卖房筹钱的提议;而在参演电视剧《浪漫的事》的时候,王千源虽是配角,但为了演好片中口吃的角色,他保持了半年的说话结巴状态,在另外一部电影《赢家》当中,同样为好一个断臂青年配角,王千源练习了一个月用牙齿和右手系鞋带……

     在王千源的戏里,其实从来无所谓主角配角,演好戏,就是演员的本分,就像王千源所说:“我们演员,就把自己一亩三分地弄好了,能超水平完成,这就够了。”

    

     若将王千源的故事再往前回溯一点,其实更能够看到这个演员身上所具备的精神。年轻时的王千源没考上高中,在家乡的职高里学做裁缝,后来考了两次终于进入中戏,毕业后却被分配去演儿童剧目,站在台上演石头演高山演小动物,而正是在这样的一次演出中,扮演大树的王千源发现台下的孩子们看得全神贯注,节目结束之后孩子们还依依不舍地追问“大叔哥哥你们什么时候再来啊?”从那时候起,演员的真正意义便在王千源心中生了根,让每一棵树都有意义,让每一个角色都有意义,这样的信念王千源一直秉持至今。

     王千源的故事内涵其实很丰富,王千源的成名经历无疑是一段励志史,从籍籍无名的绿叶到拿下影帝,从暴虐自己“疯魔”入戏到一炮而红成为实力派演员的代名词,王千源用自己的成长故事展现了一位演员的发展之路。同时,王千源对待演员这一职业的态度,也当为行业表率,王千源曾说:“演技的成长是阶梯式的,走过一段瓶颈期之后,突然会上一个台阶,所以你必须要每一天都认真地去工作,正是因为有这些坚守,才能走到这样的地步。每一步都走得很严谨,才能有最后的突破。”

    

     也正因此,王千源才成为被整个行业和市场所称道的好演员,是从演技到精神都值得尊敬的演员,所以王千源的价值在哪,答案也不言而喻了。

     而在王千源此次“高片酬”风波背后,更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其实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影视行业的高片酬问题,又应该如何理性去界定何为“没有价值的高片酬”。此前行业内税务震荡之中,拍sir就曾呼吁大家冷静看待问题,倘若演员合理收入依法纳税,那么演员的片酬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所谓的“高”与“低”是与其实际价值挂钩的,这是整个产业链当中的一环,诸位看客也无需仅将单纯数字的大小就做高低不公的判断。

     同时,“限酬令”的推出和提倡旨在规范行业秩序、推进行业发展、管理行业内存在的不合理行为,例如不称职的演员收取高额片酬、做行活的公司赚取高额的利润等等,放眼当下的市场,这样的演员和公司也不在少数,这些不合理的存在才正是应该被限制的对象。

     在发展道路上,规范和整改是一段漫长的过程,这中间也是行业内每一位从业者成长和学习的过程,此次王千源“高片酬”风波渐息,王千源仍然扮演着那个他最爱的演员的角色,我们期待着他奉献出的下一次有价值的表演,同时更期待,诸如“高片酬”这样的不合理现象也能逐渐消失。行业也能够进入更成熟、更理性的发展轨道,由此,整个市场也会更加生机勃勃。

    

     推 荐 阅 读

    

     “优爱腾”2019剧集战

    

     多家报纸宣布挥手告别,退出历史舞台

     -END-

    

     长按二维码 免费关注 传媒时评 微信公号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阅读原文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传媒时评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