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2600多万粉丝的人民日报微信,有几个小编?
2019/7/18 18:46:13金台新声 传媒时评

    

     来源丨金台新声

     在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有这样一群人,一个仅有8人的团队运营着拥有2600多万粉丝的“超级大号”;工作从清晨5点开始,到深夜或次日凌晨不知道几点结束;上知国家大事,下晓社会万象,做得了知识科普,写得出人生感悟……

     这就是我们——人民日报微信运营团队!也许更令你想不到的是,我们全是90后(好吧,也有几个80后)。

    

     1

    

     我们的日常是这样开始的:

     清晨五点,闹钟响起的那一刻,早班选手从床上弹起,下载音频、核对内容、发送【新闻早班车】。一旦哪天发送稍晚,就会有网友留言提(督)醒(促)小编别睡过了,所以早班编辑常常睡不踏实,后来基本都练就了比闹钟提前一分钟醒来的技能。

    

     你说起这么早开始工作,那晚班的收工时间也不会太晚吧?嗯,现在一般夜里十二点也就“截稿”了。有时新闻选题短缺,或是有重大策划项目,到凌晨两三点结束也是有可能的。有好多次,晚班选手直接工作到跟第二天的早班选手say hi。

     除了常规发布微信内容的早晚班,每一天,还有策划机动班选手在完成【夜读】、【新闻早班车】和其他策划、数据报送等工作。遇到重大报道或有多个任务需要完成时,请自行脑补他们的上班时间……

    

    


     不,我们的头发早已没有这么浓密

     让我们疑惑的是,年龄分明与我们有一定差距的中心主任丁伟老师却比我们还有活力,前一晚一起熬夜到两点,第二天早上七点他又出现在群里和我们一起工作了。而且,不是一天如此,是一年365天如此。

     新媒体讲求时效,编辑人员就要保持时刻在线。凡是入职微信的同事,甭管以前如何,分分钟给你培养成“网瘾少年”。时刻把手机放在视野范围内、触手可及处,随时留意是否有重大新闻发生,把音量调到最大确保不错过任何重要信息。于是,我们还练就了一项技能:在大量对话和群聊中,能迅速而精准地识别出领导和工作群里的新消息,而对其他信息视而不见……

    

     2

    

     由于我们的推送是全天候的,午间和傍晚都有固定的四条推送。此时是网友们边吃饭边刷手机的时间,这也就意味着,别人吃饭,我们工作。

     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胡老师不喝水,崔老师不吃饭。”主编胡洪江老师事情多,一坐下就开始在电脑和手机间游走,一个接一个处理,几个小时不起身,也顾不上喝一口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编辑杨翘楚,请看下图——

    

     左边,这不是花瓶,这是他的水杯,也叫水缸。他说,这样,接一次水,能喝好久。

     午班时候,崔鹏老师一忙就会错过饭点,于是总见他到了两三点钟才从包里拿出山东大煎饼开始狼吞虎咽。

     赶得及去食堂吃饭的时候,其实我们心里也不踏实。虽然电脑旁始终留有值班同事,但只要有重大新闻发生,我们立马就会赶回工位。

     新闻时刻发生,所以“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你说周末可以休两天呀!嗯,那是什么?你说还有小长假呀!风太大,我听不清……

     因为上班时间不固定,我们8个人都在朋友间勇夺“鸽王”称号。

     “今天中午约饭吧?”

     “正在午班岗位呢!”

     “那明天晚上去看电影吧?”

     “额,明天是晚班。”

     “周日总行吧?时间你定!”

     “那个,周日是策划班,需要随时在岗……”

     “

    

    

    ”

     所以你明白,为什么微信小编单身率极高了吧?有对象的那几个,还是在学校里解决的……

    

    

     可面对网友,我们的口号是:只要你要,只要我有!随时,随地!

    

     3

    

     每当跟别人提起我们是人民日报微信编辑,总会换来一句:“哇!你们做得很不错!”拥有2600多万粉丝,在微信平台所有公众号中综合影响力长年排名第一,这对于我们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选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这篇就是社会个案,不值得报道;这篇阅读量很高,但并没有意义;这篇发出来可能会误导大众,不能发……如此筛选完一圈,还要再度精选公众关注度高的内容。所以,值班编辑常常抓着逐年稀少的头发请上天赐予选题,或是悄咪咪匿名转发杨超越……

    

     选题定好后,也不是机械复制转载,常常需要再次加工。找到原始来源,进行文字疏通、版面编排、替换没有版权问题的图片,最重要的是还要核对内容。当编辑们有不了解的情况或是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中心副主任刘晓鹏老师总会及时出现,给我们提醒和建议,确保准确无误。

     编辑杨翘楚还记得有一篇介绍革命先烈的稿子,他光核对内容就用了1个多小时,每一个人物生平、每一个故事、每一张图片,都要反复确认。在发一篇讲外卖小哥带着小女儿风里雨里送外卖的报道时,编辑赵雅娇担心对孩子的生活有不利影响,十几张照片,她一张一张给孩子打了码。

     起标题也是一门大学问。有一次编发一条警方处理一起恶劣行为的稿子,编辑们纷纷出主意:“刑拘!”“处理来了!”“被刑拘!该!”……丁伟老师最后提议,就用一个字:“该!”推文发出后,阅读量噌噌上涨,后台一众留言都说“标题666”。不过,微信编辑们可是沉默了好一阵,心想:为什么,我们没有想出来……

     新媒体中心的一大特点就是创新力强,微信团队也在不断尝试策划推出爆款。党的十九大召开前,胡洪江老师带着我们集思广益,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梭,讲述了共产党“她”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成就,并拟定了《你好,十九大!加油,中国!》这样亲切又有力的标题。这篇深情又振奋的图文,发送不到10分钟就已10万加阅读,最终收获超过1124万阅读,点赞数超过22万。

    

     今年读书日,我们推出了时下流行的条漫《“读书其实没有什么用”》,后来又在博物馆日、儿童节推出条漫策划。

    

     点击图片可以查看原文哦

     做儿童节条漫《“其实,你早就知道答案”》时,本就时间紧任务重,执行最初的文案会比较轻松。编辑李娜与主编胡洪江以及漫画团队反复讨论,她觉得,现在的方案“还行”,但是人民日报微信应该是“很行”。

     统一意见后,他们把原方案推倒重来,终于在文案截稿日赶出了一版更好的方案。这条推出后,阅读量不到一小时就过了100万。许多人说,没想到人民日报也能做条漫,而且看哭了。

    

     除了自主策划,新媒体中心源源不断的创新产品更是我们强大的资源宝库。去年,中心推出“时光博物馆”,搭建实体让大家身临其境体会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变迁。小伙伴们在现场拍照、采集故事,素材第一时间传回来后,我们筛选素材、提炼主题、梳理线索,迅速组织成文。

     《原谅时光,记住爱!他们在这里写下的40个时光故事》《今晚,请给我们一首歌的时间。这里唱着记忆里的40年》《这些留言,是写给时光的诗。一行字,40年……》人民日报微信推出的十几篇文章,在线上引发一波又一波热潮。

    

     4

    

     每当有人来微信运营室参观学习,几乎毫无例外都会感慨:原本以为编辑们都是正襟危坐的中年男子,没想到竟然这么年轻!

     的确,你看,娜娜抱着手机聚精会神地忙活,你问她在做什么,她把手机一翻,手机壳上四个大字——

    

     几乎所有来实习的女生都会感慨翘楚真帅,头发真潮,穿衣服真有品;

    

     蒋川不是《你好,旧时光》里丑丑的男生,而是名副其实的元气少女,看她记录生活的朋友圈,你会觉得身边充满美好;

    

    

     跟胡程远聊天,话题总会拐到吃吃喝喝,他还身体力行在家鼓捣美食,也常常邀请我们前去品鉴;

    

     最“重量级”的崔鹏老师肚子里全是宝藏,不仅能在题荒时变出选题,还有听不完的笑话;

     对了,在内部小群里,千万别跟洪江老师斗图,你会输得很惨……

    

     我们虽然年轻,可对待工作,却是很认真的。有临时任务来时,洪江老师总会很歉意地叫轮休同学帮忙,让他欣慰的是,小伙伴们几乎从没犹豫,就放弃了补觉、约会、回家等等奔向了工作。程远是最早开始带班的年轻人,刚开始时手忙脚乱,一上班就一脸黑线,后来不断请教学习,如今已经如鱼得水。运动健将蒋川在打排球时不幸受伤,大概是相信运动的伤要在运动中恢复,拄着拐杖坚持到办公室值班,然后受伤处成功又肿了一圈。

    

    

     5

    

     作为人民日报微信,我们会向大众报道时政要闻,传播权威声音,也会追踪热点新闻,传递可靠信息。同时,我们关心每一位读者的生活,我们会教你识别电信诈骗的方法,会告诉你做哪些动作可以预防颈椎病,会向你科普失恋为什么会有心碎的感觉,还会在你疲惫迷茫的夜晚对你说一声“别急,慢慢来”。

     你会发现,程远会在推送里偷偷放上他最爱的猫咪表情包;石磊会认真解释某一个数据是如何得出;雅娇和李娜喜欢在后台跟读者互动,即使并不是每一条留言都会被放出来,偶尔她们也会来点善意的调侃,网友直呼:“原来你是这样的报报”。

     这些付出,读者看得到,我们因此也收获了许多暖心的时刻。李娜还记得看到一位网友留言“娜娜,我注意你很久了。你总是在评论里安抚人心,谢谢你。”雅娇发现,有一位她并不认识的读者总是会在她做的【新闻早班车】发出后留言“早安!赵雅娇”,几乎一篇不落。

    

     蒋川有个好习惯,只要上班就带着电脑。她回忆:“像我这样看起来身强体壮的姑娘,坐地铁从来没有人给我让过座位。有两次,出现了地铁上要拿着电脑编发微信单条的情况。一次,有位不是很老的奶奶给我让座,我坚决拒绝了;旁边的小朋友见状让出了他的座位,我才半推半就地坐下。另一次,是站在旁边的小姐姐帮我从底部托住了电脑,心里暖暖的。”

     每每想起这些,我们就会觉得,因为有你们,我们便值得。

     其实,微信团队只是新媒体中心的一个缩影。在这里,有许多和我们一起并肩战斗的年轻人,解读政策,追踪热点,思考创意,完善策划,设计方案,推广运营,样样在行。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在报社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下,人民日报新媒体会永远年轻,一直勇往直前。

     推 荐 阅 读

    

     “优爱腾”2019剧集战

    

     多家报纸宣布挥手告别,退出历史舞台

     -END-

    

     长按二维码 免费关注 传媒时评 微信公号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阅读原文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传媒时评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