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涵怼王一博妈粉:饭圈文化的扩张和鄙视链的外化
2019/7/19 14:40:34娱子酱 传媒时评

    

     文丨舍儿 来源丨营销鱼子酱(ID:marketingyuzijiang)

     “大庭广众你们就不害臊吗?你们知道妈妈是什么意思吗?”

     在近期《天天向上》的录制现场中,王一博的粉丝为了表达对偶像的喜爱,在台下高喊“妈妈爱你”四字,立刻遭到前辈汪涵的问责。

     在现场观众曝光的录音中,可以听到汪涵训斥粉丝时的严肃认真,并非平日里的玩笑语气。显然,作为德高望重的主持前辈,汪涵对粉丝自称“妈妈”这件事并不能接受。

    

     一时间,吃瓜网友迅速战队分成两派。一派以追星群体为主,在他们看来,“妈妈”这一称谓代表的仅是粉丝对爱豆的关怀和宠爱,并无不敬之意。但在饭圈外人眼中,“妈妈”是伟大而不可亵渎的,年轻女孩随意“当别人的妈妈”,是一种不自重的行为。

     争议的源头始于饭圈文化的升级。随着粉丝经济时代的到来与偶像产业的发展,粉丝和偶像之间的距离从过去的仰望,变为如今的陪伴与共成长。关系位置的转化,意味着称谓也会随之改变。从偶像、男神,到老公、儿子,呈现的是粉丝与爱豆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变化。

    

     从偶像到男神,崇拜与仰慕的远距离追星时代

     在偶像一词尚未成为职业之时,它主要形容的是拥有一技之长,可成为他人榜样的一类人群。偶像不一定指代明星,也有可能是文豪、画家、领导人。粉丝将其视为“天上星”,崇拜并仰慕他们。

     而在八九十年代逐渐兴起的以张国荣、邓丽君、四大天王等人为首的明星,其光彩照人的形象及歌声和表演,理所应当的成为了大众崇拜的对象。当时,粉丝的常用词汇还是歌迷或影迷。

    

     上世纪末,国内的媒介主要以电视电台、唱片磁带、报刊杂志为主。没有类型丰富的真人秀,也没有隔三差五的粉丝见面会。明星多以声音和图文的形式出现在公众视线中,影像曝光的频率并不高。

     明星露出渠道和方式的单一,意味着他们在大众眼中更加神秘。粉丝对作品的了解胜过对明星本人,而明星也致力于用作品回馈粉丝,因此他们之间是存在距离感的。明星对粉丝而言,是高高在上、触不可及的神灵。而偶像二字,表达的正是粉丝们对所喜爱明星的尊敬与爱戴。

     敬慕之情于粉丝而言是“神圣”的,大众和媒体也习惯于用夸张的词汇去形容明星的耀眼。将其奉为神,就是最能够表达明星在大众心中地位的形容词。因此随着媒介渠道的拓展,娱乐类节目的增多,“男神”、“女神”的称呼也随之而来。

    

     这种称谓听起来更加潮流,表达方式也更加符合时代环境,具备网感。加之网络时代下的追星行为变得更加便捷,粉丝花费在追星上的时间也相应变久。从过去关注作品的机会更多,到随时可以对着本人照片舔屏。因此“神”这一形容,在尊敬爱戴之余,还多了一丝粉丝对偶像的迷恋。

    

     从老公、哥哥到儿子,关怀依赖的近距离追星年代

     过去的明星在粉丝心中是高贵且不可侵犯的,而在自媒体时代开启之后,明星生活起居经常被暴露在大众视野之中,明星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与粉丝进行交流与互动。

     此时,明星于粉丝而言便不再像过去那样神秘而遥不可及,反而变得更加亲切、接地气起来,粉丝对他们的情感也渐渐从仰慕崇拜变为关心爱护,因此,偶像们渐渐走下“神坛”,从至高无上的“神灵”,成为了粉丝口中的家人或是朋友。

     于是,充满距离感的“偶像”、“男神”等词汇在饭圈的使用频率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哥哥、男朋友、老公等充满爱意和甜蜜的称呼。

     会称呼偶像为男朋友、老公的粉丝主要为女友粉。这类粉丝对偶像充满了“性幻想”,并且与90年代人的保守相比,新世纪的女性相对奔放,会用最直接的方式抒发自己对偶像的情感与欲望。甚至在公众场合摇声呐喊,让路人甚至明星本人都能听到。

    

     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下,老公一词只能用来称呼伴侣,随意用在旁人身上,是一种轻浮的行为。虽然大多数活在网络世界的年轻人见怪不怪,但长辈及其他传统人群未必会接受。

     相对于老公这样露骨的称呼,基础称谓哥哥、弟弟则更加稳重。

     此称谓源自于韩国。在韩国文化中,相差一岁以上的同辈要用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来称呼彼此。东方神起、Super Junior等韩流艺人入侵中国后,饭圈掀起一股沉迷“欧巴”的浪潮。

     追逐韩流15年左右的粉丝小樱告诉明星资本论,在2010年之前,听到粉丝叫欧巴或者哥哥,那么他的偶像多半是韩国艺人。不过在天朝四子出现后,国内开始有了“流量”概念,哥哥的称呼也蔓延到了国内大多数拥有粉丝的男明星身上。

     有哥哥自然也有弟弟。随着偶像产业的发展,TFboys、蔡徐坤等一众20岁出头甚至未成年的偶像越来越多,导致如今的追星女孩比偶像年龄大的情况也非常普遍。于是,这些姐姐粉们亲切的称呼她们的小爱豆为“弟弟”。

    

     姐姐粉与妹妹粉本质上也存在着一定差别。妹妹粉将偶像当做哥哥,是一个可以给予她们安全感的偶像,她们对偶像存有一定的依赖心理。而姐姐粉则将自己摆在更高的位置,承担起照顾、保护偶像的义务。

     今年25岁的追星女孩灰灰向明星资本论表示,5年前她的偶像是李易峰,在她眼中李易峰是非常贴心的邻家哥哥,只要看到他就会觉得舒心。后来,她的偶像换成了刘昊然,每天都担心弟弟穿的暖不暖,吃的好不好。爱的本质是相同的,但感觉却完全不同。

     而这种“关爱青少年”的粉丝心理在养成系文化中又被放大到了极致,也就是汪涵无法接受的“亲妈粉”。

     “亲妈粉”与粉丝与爱豆之间的年龄差无关,它所表达的是粉丝像妈妈一样“养育”爱豆的行为。无论是TFBOYS系的养成,还是《偶像练习生》这类综艺节目中的养成,都需要粉丝一路跟随并给予时间、金钱等各方面的支持。

     此时,粉丝与偶像并不再是简单的崇拜与被崇拜,喜欢与被喜欢的关系,粉丝倾注的力量是决定偶像命运的重要一环。所以,粉丝的全程参与、耗费的精力,对偶像的操心与付出,使她们成为了“母亲”一般的角色。而她们辛苦养育的爱豆,则成为了粉丝口中的“孩子”甚至是“儿子”。

    

     除了在偶像产业中,其他年龄较小,或行为举止幼稚的艺人也常被粉丝亲切的称呼为“儿子”。在饭圈文化中,“好为人母”并非是不敬的行为,相反,它代表的却是粉丝对偶像极度的关怀与宠爱。

     另外,在饭圈文化中,女友粉、妹妹粉、亲妈粉这些不同的粉丝属性也常会在个体粉丝身上重合。因为许多粉丝对偶像有着非常复杂的情感,既想认其做兄,又想嫁其为妻,同时还操着一颗“老母亲”的心。

    

     饭圈文化的扩张和外化的鄙视链

     饭圈的称谓文化也在潜移默化的深入着整个娱乐行业。受主流粉丝的影响,大多数艺人和从业者都能够了解接受、或不反对这样的言辞。

     此前,孟美岐曾在采访大方模仿妈妈粉的语言应援。张远也曾在粉丝“不要熬夜,麻麻(谐音)头都要大了”的评论下回复“好的麻麻”。郭俊辰录制《快乐大本营》时,李维嘉也坦言接受了他的妈妈粉并友好表示“这么年轻的妈妈”。

    

     显然,受粉丝追捧的明星都清楚,在大多数情况下,粉丝称呼他们为儿子、女儿,表白“妈妈爱你”的时候都并非出自恶意。但是,此行为也是要分辨对象和场合的。

     若所喜爱的明星是走青春路线的青少年偶像,那么儿子、宝宝、崽崽等类似的称呼都算作是正常,如若喜欢的是走成熟路线的艺人,甚至是在娱乐圈有一定地位的明星,那么将自己摆在长辈的位置明显不妥。一位吴京的粉丝在微博上说,私底下有粉丝开玩笑叫吴京“崽”,但绝对没有人敢当面叫。

     除需考虑对象之外,场合也是不容忽视的元素。

     若是在粉丝见面会或粉丝聚会等相对圈层的场合下,粉丝关起门来说自家话并无不妥。但若是在有大量行人出现的公共场所中,粉丝的言辞就容易招致路人的白眼。在汪涵训责王一博粉丝的事件中就有不少网友表示,曾在演艺前辈和年轻艺人同台的相对严肃的活动中,听到粉丝不分场合的尖叫呐喊,实在令人反感。

    

     这也不禁让人想到此前被大众诟病已久的粉丝“控评”行为。在饭圈群体看来,控评是维系口碑与数据的必要且正确的行为,但此行为造成的无关内容高频率屠版,却对路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上升到明星本人。

     诚然,随着控评、站姐、打投等饭圈行为的逐渐“出圈”,越来越多的大众了解到粉丝是怎样的一类人群。他们也许会将彩虹屁、打CALL、pick等饭圈用语用到生活中,也许会模仿粉丝开站、修图等行为,但这都不代表他们真的可以接受并消化饭圈文化。

     反倒是由于社交平台的娱乐化加强了饭圈文化向大众蔓延的趋势,使得小众文化与大众认知产生碰撞的频率急剧上升,这也让非饭圈人士越来越感到被侵入和不适应。这时候,用嘲讽态度进行反击,站在鄙视链顶端表达厌恶也成了政治正确。

     因为粉丝控评行为,虎扑直男怒骂吴亦凡粉;因为蔡徐坤的流量效应,许多人对其整体粉丝的污名化;徐峥、周杰伦遭到个别粉丝质疑数据后,各路声音指责饭圈流量风气;再到本次王一博粉丝与汪涵事件爆出,大量路人怒斥粉丝言论过分,也都是最好的证明。

     这样的争议是饭圈文化飞速扩张与娱乐主流化的过程中必经的一环,随着粉丝文化与大众习俗边界的模糊,产生矛盾的频率也会越来越高。无法改变现状的广大“圈外人士”,需要依托这样的渠道宣泄公共舆论空间被侵入的不适,而永远处于鄙视链底端的粉丝,也注定要为这一次次冲撞产生的哗然买单。

    

     推 荐 阅 读

    

     “优爱腾”2019剧集战

    

     多家报纸宣布挥手告别,退出历史舞台

     -END-

    

     长按二维码 免费关注 传媒时评 微信公号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阅读原文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传媒时评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