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揭示了新冠病毒导致心血管系统后遗症可能的机制
2022/11/8 21:42:57 诚君健谈

有关新冠病毒感染后遗症,即所谓“长新冠”争议愈演愈烈。
对疫情和防疫持有不同观点的人都在千方百计地搜寻各种信息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躺平派”倾向于淡化新冠后遗症的普遍性、严重性,甚至试图否定其存在。他们给出的一个解释是,那些所谓新冠后遗症的症状体征更多是感染者心理因素作用的结果。
“清零派”则坚定地认为新冠后遗症是客观存在的,并且累及到很大比例的感染者,即使是那些轻症甚至无症状的感染者。

国际权威机构,比如,世界卫生组织、美国CDC,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与“清零派”更为接近。
比如,WHO前不久基于一项研究发布的报告称,仅在欧盟(总人口不到4.5亿)就至少有1700万人在2020和2021年间经历了新冠后遗症症状,其中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患有这种疾病。
据估计,有10%至20%的冠状病毒感染者在疾病康复几个月后会经历了新冠后遗症症状,其中最常见的是疲劳、呼吸困难和思维不清晰——也被称为脑雾。
美国健康指标和评估研究所的估计认为,2020年和2021年间,全球有近1.45亿人至少经历过一种新冠后遗症症状。
美国CDC的调查结论认为,新冠后遗症可能更为普遍,在美国每4个65岁以上的新冠感染者康复后经历过新冠后遗症症状,年轻人的比例相对低一些,每5个人中会有一人中招。
是什么原因和机制导致的新冠后遗症症状呢?
尽管一些研究基于一定证据提出了某些理论,包括新冠病毒对组织细胞直接感染损害遗留的功能破坏;病毒不能被彻底清除残留在体内导致的持续损害;不仅是感染,病毒的某些蛋白成分对特定组织细胞也可能构成损害,其中,对脑和心肌这方面的研究较多;新冠病毒感染及其成分引发的自身免疫;等等。
其中,研究证据显示,大量的新冠感染者在康复后数周或数月后出现危险的心血管状况,即存在心血管系统的新冠后遗症,包括心肌炎症、心律异常、血栓、中风、心脏病发作和心力衰竭等的风险明显更高。
这些心血管系统的新冠后遗症是如何发生的呢?
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一项最新研究给出了一种解释,他们确定了新冠病毒的一种特定蛋白质是破坏心脏组织的元凶。

这项研究发表在2022年9月30日的自然杂志《生物学通讯》上。
该研究团队早在去年发现了一种对果蝇和人类细胞具有强毒性的新冠病毒蛋白。
最新的研究中,他们发现,一种被称为Nsp6的新冠病毒蛋白最心脏细胞具有毒性。

使用果蝇心肌细胞的研究发现,新冠病毒Nsp6蛋白可以劫持感染者心脏中的细胞,启动糖酵解过程,使得心脏细胞通过燃烧糖葡萄糖来获得能量。而通常情况下,心脏细胞是通过氧化脂肪酸作为能量来源,只有在心力衰竭期间才会切换为糖代谢。

病毒劫持心肌细胞,改变其能量代谢途径,是因为它可以利用糖代谢的产物作为构建模块来助力病毒的复制,制造更多的病毒。

研究还发现,Nsp6蛋白还能通过破坏心肌细胞的能量工厂(线粒体)而增加了对心脏的损害。
好消息是,研究也发现,一种被称为2-脱氧-D-葡萄糖(2DG)的药物可以阻断果蝇和小鼠心脏细胞中的糖代谢,从而减少由新冠Nsp6病毒蛋白引起的心脏和线粒体损伤。
总之,这项最新研究为心血管系统新冠后遗症提供了一种基于分子和代谢证据的解释。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诚君健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