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没有经典群体免疫,不等于没有群体免疫?
2022/11/19 22:28:48 诚君健谈

    

     “群体免疫”是新冠疫情教给人们最热门的医学概念之一。

     但是,包括国内知名的抗疫专家在内的多数人对群体免疫这个概念似乎并没有很清晰和统一的认识。

     群体免疫这个词最早进入人们的视野是2020年3月12日,WHO宣布新冠疫情为全球大流行的次日,英国当局承认其第一阶段遏制防疫策略失败,将改行以抑制病毒传播,避免医疗挤兑和人道灾难为目标的缓解防疫策略。

    

     在新闻发布会上,英国首席科学顾问瓦伦斯首次提到了“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缓解防疫策略允许病毒在人群中降速传播,等到约60%的人口感染了新冠病毒,就会在人群中建立起免疫屏障,阻断疫情的传播。

     实际上,他这段话包含了两个医学术语,除了群体免疫,提到的60%指的是建立免疫屏障所需要的免疫阈值。

     国内对英国提出群体免疫的说法产生了极大反响,当时包括大多数专家在内的人们对群体的免疫的说法进行了口诛笔伐,有的痛斥群体免疫不人道,有的则强调群体免疫只能通过接种疫苗来实现。

    

    

     比如,当红疫情专家张文宏教授就表示,“‘群体免疫‘将会是一场灾难;但这场疫情让我们也看到了另一种情况,如中国武汉和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即使当地采取了防控措施,但仍有很多患者感染了新冠病毒,如果很多人已感染了新冠病毒,那么这个群体的‘群体免疫’可能已经存在”。

     后来,随着疫苗的推出,达到多高的接种率才能达到建立免疫屏障所需要阈值的说法更是众说纷纭,有的说疫苗接种率需要达到60%,随后又逐渐提高到70%,乃至80%,甚至更高。

     其中,张文宏有关武汉或已经实现群体免疫的说法,当时就引发了轩然大波。

     因为,按照群体免疫最初提出的60%的阈值,此一说暗示当时的武汉每100个人中有超过60人已经感染了新冠病毒;这也迎合了西方当时污称我国瞒报疫情的阴谋论。

     近日,一篇标题为“福奇绝望宣布: 群体免疫将无法实现”的文章再次将群体免疫推上舆情风口:

     如果群体免疫真的没法实现,是不是意味着新冠大流行将一直持续下去?无论多少人感染,接种多少疫苗都无济于事呢?

     其实不然!

     群体免疫并非成熟的医学概念

     包括专家在内的人们对群体免疫为什么会如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呢?

     这是因为,群体免疫本身就不是一个获得医学界高度共识的成熟医学概念。

     群体免疫首先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种群的自然现象。

    

     人群中群体免疫现象最初是在欧洲殖民者将天花引入“新大陆”后首先被观察到。

     由于对于新大陆人群来说,天花是一种全新的烈性传染病,一经引入就引发了空前的大流行。

     但是,人们很快观察到自然感染和天花疫苗接种可以防止感染和再感染,并在人群水平上防止和限制流行。

     正是对“群体免疫”的这种早期观察使得科学家们在19世纪末提出天花有可能被彻底根除的愿景。

     随后,科学家们在麻疹流行中也观察到了群体免疫现象:

    

     儿童麻疹会间隔一定时间反复流行,流行间隔时间与城市人口数量有关,在人口基数大的城市,流行周期可以短至2至3年,而人口少的城市可能间隔6至7年不等。

     后来,微生物学、免疫学和流行病学的发展向人们解开了其中的谜底,麻疹和其他一些儿童流行病的感染可以产生较长期的保护性免疫,从而减少或防止了流行病,直到不断出生的新生人口累积导致足够大的易感儿童群体,才会引发新的流行浪潮。

     在英国,科学家观察到,当低于70%的儿童被免疫,小学中就会暴发麻疹疫情;当一个教室中85%的学生获得免疫,流行就会被预防或终止。

     这就是最早有关建立免疫屏障所需免疫阈值的科学观察。

     当然了,彼时,无论是群体免疫还是免疫阈值,还都停留在现象阶段,还没有任何医学术语被命名。

    

     群体免疫概念的提出发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首先由美国兽医研究人员使用,这也是herd immunity字面直译应该是“畜群免疫”的原因。

     流感存在群体免疫吗?

     由于群体免疫现象开始是在诸如天花、麻疹等后来被证实可以建立长期免疫保护的疾病中观察到的,导致试图将之用于控制、在地理上消除或根除传染病的过程中,群体免疫阈值的概念不断受到质疑。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流感。

     流感大流行后病毒通常不能被根除,而是转变成一种季节性(地方)流行病。

     这是因为,不管是疫苗接种或自然感染诱导产生的免疫都不足以完全预防感染或不能长期维持;加上RNA病毒的生物学特征导致可以持续发生由抗原漂移或偶尔产生抗原转移阻碍可以建立达到免疫阈值效应的强力和持久的群体免疫。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流感就不存在群体免疫。

     流感大流行之所以能转变成积极性流行,正是这种虽然达不到保护群体免于感染的免疫阈值的经典群体免疫,但人群普遍存在的低水平群体免疫一样具有相当的保护作用。

     而且,获得性免疫也是可以分层次的,既可以是像天花、麻疹和脊髓灰质炎一样,可以长期甚至终生完全防止感染;也可以像流感一样部分防止感染和部分防止发生严重疾病饥饿死亡——季节性流感的重症率和病死率远低于大流行,这个是这个道理。

     新冠病毒,没有经典群体免疫,不意味着没有群体免疫

    

     新冠病毒的某些生物学特征与流感病毒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这包括大量存在的无症状传播、不完全或短暂的保护性免疫,以及病毒抗原变异产生的免疫逃逸,导致在疫情暴发之处,专门研究冠状病毒的科学家就发出预言:

     新冠病毒不会自行消失,也难以被根除;像其他4种人类冠状病毒一样,无论是自然感染还是疫苗接种都不能建立完全预防感染的长久性保护性免疫。

     因此,新冠疫情不能被消灭,将会变成类似于流感或者冠状病毒感冒一样的地方性流行病。

     也就是说,新冠疫情爆发之初,科学家发出预言说,大流行后将会变成地方性流行病,本质上就已经讲得很清楚,对于新冠病毒没有经典意义上的群体免疫。

     对此,我先后写过十几篇文章做过介绍。

     至于,包括很多学者、科学家在内的人们在疫情发生的2年内,不断憧憬个讨论多大程度的自然感染和多高的疫苗接种率就能实现群体免疫,本质上是由于对群体免疫概念缺乏足够认识的结果。

     参考阅读:

     新冠疫苗能消灭这次疫情吗?

     疫苗接种真能实现针对新冠病毒的群体免疫吗?

     接种多少疫苗能实现对新冠病毒的群体免疫?

     新冠疫情如何结局?坏消息是可长期存在;好消息是成为无害感冒

     以色列疫情接近创出历史新高,说好的“群体免疫”呢?

     什么是群体免疫?群体免疫策略以前有过成功的先例吗?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诚君健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