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复阳”与“再感染” 已无意义?一个人反复多次感染是必然?
2022/12/21 0:50:09 诚君健谈
![](/asp/image.asp?m=0&w=gh_07b43b340cf6&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5z57ic5GTMbfHXw3V8GHz34B4xicMIllXCCdsFPq66BIia7lfda07iaxibJXaxRgH7hp3dnHOMiaIXYjDBnP1lBVAB4w/640?wx_fmt=jpeg)
看到又有专家出来解读有关如何区别“复阳”与“再感染” ?“复阳”后还有传染性吗?这类已经没有意义的陈年话题。
![](/asp/image.asp?m=0&w=gh_07b43b340cf6&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5z57ic5GTMbfHXw3V8GHz34B4xicMIllXCtGcmejpNB8Wgicm32m4w4kTkiatIyxB88hybjZEJHY29yuRviad43ibCpA/640?wx_fmt=jpeg)
当然,也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一个人可能发生多次感染吗?
有关这些问题,我已经说过很多次。
面对新冠疫情这个新问题,严格来说没有什么专家和权威,人们需要讲求的只有医学逻辑和研究证据。
区分“复阳”与“再感染”曾经的医学意义![](/asp/image.asp?m=0&w=gh_07b43b340cf6&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5z57ic5GTMbfHXw3V8GHz34B4xicMIllXCCRrrZAPc4D851PnRJ0ZwOgcRBIaeo1HBNsKjZ27YXiaatgqSiaoOicd0A/640?wx_fmt=jpeg)
不管是我国还是国外,都曾经认真纠结过“复阳”与“再感染”区分问题,但意义不同。
在我国遏制防疫策略(“动态清零”)背景下,严格区分“复阳”与“再感染”,探究“复阳”后还有没有传染性的问题,主要意义在于尽最大可能防止具有传染性的感染者进入社区造成病毒的传播。
因此,基于一些感染者核酸阳性持续时间较长,另一些感染者转阴后“复阳”还可能具有传染性的审慎,我国曾先后多次调整了针对阳性感染者的隔离时间,有些地方一度实施了“14+7+7”超长时间隔离的措施。
而在国外,由于采取的是缓和防疫策略,本质上是允许病毒的“有限”传播,纠结“复阳”还有没有传染性并没有什么医学意义;他们的纠结主要在于从流行病学调查上如何定义“再感染”。
基于某些感染者康复后较长时间仍会“复阳”的事实,英美都制定了“严苛”的再感染认定标准,英国的标准是认定再感染必须发生在初次感染60天后,美国的标准则是90天后。
纠结“复阳”与“再感染”已经失去医学意义
当前,我国已经放开了防疫管控,纠结“复阳”后有没有传染性同样失去了意义。
随着具有更强免疫逃逸能力的奥密克戎的广泛流行,英美制定的再感染定义也受到了挑战。
我在感染过奥密克戎还会再感染奥密克戎吗?一文已经介绍过,率先躺平的一些欧洲家在2021年11月奥密克戎肆虐欧洲开始后的研究表明,同一个人反复感染不同奥密克戎亚型的时间间隔可以可以大大低于60天,最短甚至只有7天。有的病例甚至被发现在半年稍多一点的时间反复3次感染了不同奥密克戎亚型。
如果再继续遵守至少间隔60天或90天才能认定再感染,显然已经不适于奥密克戎毒株流行的疫情,作者提出目前认定再感染的标准亟需修改。
为什么说反复再感染是必然的
至于一个人可能发生多次感染吗这个问题,答案不是可能,而是必然。
而且,一个人的一生中必然会无数次的反复感染。
这一点,我早在2020年9月全球首例再感染病例被认定时已经做过论证,日前在新冠终究会成为一种无害的普通感冒?一辈子难免会感染N+n次?一文中,又再次做了介绍。
简单来说,这种反复再感染的这种“必然”存在新冠病毒和宿主两方面的原因。
在新冠病毒方面,不断的变异让它不断产生免疫逃逸性,导致无论是自然感染过,还是接种过疫苗的人,都可以再次成为新的变异毒株的易感者,因而可以不断发生反复感染;
在宿主方面,大量研究证据已经表明,新冠病毒与其他几种人类冠状病毒一样,人体都不能对其产生长期免疫,获得性免疫力在最快在3到6个月的时间内就会衰减到失去保护效应的程度,成为新的潜在易感者。
从这种意义上讲,即使病毒不发生变异,同一个毒株照样可以引发反复感染。
没有反反复复的再感染,成为地方性流行病的说法就不能成立
![](/asp/image.asp?m=0&w=gh_07b43b340cf6&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png/5z57ic5GTMbfHXw3V8GHz34B4xicMIllXCoOib2SalWdrVl20rBw8DmzUCrWJ9IiaLia3dBfCMC2KKthfHkylrHianHA/640)
新冠病毒反复感染的另一个“必然”是,从疫情爆发开始,就有科学家强调,新冠病毒不会灭绝,大流行结束后疫情也不会消失,而是变成像流感那样的地方性流行病。
尽管国内很多专家学者也在跟着说新冠疫情将成为地方性流行病。
但他们似乎并没有真正理解在这话的含义。
新冠疫情终将成为地方性流行病本身就意味着所有人都会不断反反复复再感染。
这句话反过来说,逻辑一样成立,即没有反反复复的再感染,新冠疫情就不会成为地方性流行病。
道理非常非常简单。
如果没有再感染,意味着一个人感染一次就获得终生免疫力,就不会再发生第二次感染。
这就意味着,只要疫情在全人口过一遍,所有人就都戴上了刀枪不入的黄金甲,病毒失去了感染对象,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我消亡,彻底灭绝。
新冠病毒就成了第二个天花。
退一步讲,一个人哪怕是感染2次、3次,甚至10次,就可以戴上刀枪不入的黄金甲,病毒同样会失去感染宿主,同样会灭绝。
试问,如果人们不会反复感染流感病毒,流感还会每年流行,成为地方性流行病吗?
这是最基础的流行病学理论,不晓得那些说新冠病毒再感染机会极低的专家流行病学是怎么学的。
率先躺平的欧美国家,再感染已经成为了常态
我在还在幻想永远不感染新冠?“躺平”国家的再感染已经成为常态一文中对此已经做过介绍。
当时列举的主要依据有2个:
![](/asp/image.asp?m=0&w=gh_07b43b340cf6&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5z57ic5GTMbfHXw3V8GHz34B4xicMIllXCALtfQiatI4rKEVAsZhadCXc9nTC9wvQ5jn9y7Eov4egORPfjhakTvdQ/640?wx_fmt=jpeg)
一个是,11月10日发表在《自然·医学》上的基于美国退伍军人新冠疫情的队列数据分析,在曾感染新冠的443588人中发现了40947人至少翻身过1次再感染。
在反复感染的人群中,92.8%的人感染了2次,6.3%的人感染了3次,0.9%的人感染了4次或5次感染,没有人感染5次以上。
这个队列的观察时间是2020年3月1日到2022年4月6日,意味着期间已经有近10%的感染者发生反复感染;有的人在短短2年的时间内已经反复感染了4次。
![](/asp/image.asp?m=0&w=gh_07b43b340cf6&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5z57ic5GTMbfHXw3V8GHz34B4xicMIllXC0RAOTs7ib85gGAOr3uCouWx6m8zuakiaVfVY06Tez9LQvDJScibwP7z1Q/640?wx_fmt=jpeg)
另一个是,8月份发表一项冰岛奥密克戎流行仅74天的调查,11536名新冠核酸检测阳性的感染者中,已经有11.5%(1327)的人检测到了再感染。
而且,提示了两个“反常规”问题:
一个是,疫苗接种似乎并没有降低再感染的风险。接种了1剂或没有接种疫苗的人中,再感染率11.7%;接种了2剂及以上疫苗的人再感染率也达到10.9%;
另一个是,并非老年人,反而是年轻人更容易发生再次感染。18至29岁人群再感染率最高,达到15.1%;75岁以上的老年人再感染反而最低,仅有4.9%。
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多,尽管不能一一列举,为了增加说服力,不妨多列举几项。
![](/asp/image.asp?m=0&w=gh_07b43b340cf6&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png/5z57ic5GTMbfHXw3V8GHz34B4xicMIllXCXgAXgK5iaMfL7KmSWMsZov4xWMHGwUaABXQyhmQNtZK3xEq2I7bCFHQ/640)
比如,12月1日发表的一项新冠病毒再感染风险性的综述通过对截止到2021年4月5日公开发表的有关再感染的文献梳理发现,期间新冠再感染的综合发生率为每10万人天中发生0.70例,年化发生率为2.5%。
这里又贡献了一个反思维冷知识,医务人员再感染的风险(年化1.1%)明显低于一般人群(年化3.1%)。
尽管作者的结论是,新冠再感染率并不高。
但是,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个是,综述的文献截止发表日期是2021年4月5日,意味着几乎全部是德尔塔出现前的2020年的研究,再感染率低也在预期之中;
另一个是,所有研究平均观察间期仅有6个月,意味着实际的年化再感染率应该乘以2,为5%,而不是2.5%。。
也就是说,在2020年内,新冠再感染率已经达到了5% .
当然了,由于证据相对有限,有关新冠病毒再感染问题还没有官方数据可用。
![](/asp/image.asp?m=0&w=gh_07b43b340cf6&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png/5z57ic5GTMbfHXw3V8GHz34B4xicMIllXCrdyq11xcBJ4zXJwskf5SZicGMiaIC7dN54ClLrjmpwKseVw8iaG0OpmFw/640)
比如,美国CDC官网有关再感染问题就一直处在资料收集状态,没有提供任何数据。
但是,美国有的州已经发布了阶段性再感染数据。
纽约州显示,从2021年1月到2022年9月,共有600万纽约人首次感染新冠病毒,另外还有39.3万人再次感染,再感染率超过了6%。
![](/asp/image.asp?m=0&w=gh_07b43b340cf6&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png/5z57ic5GTMbfHXw3V8GHz34B4xicMIllXCbpsbficuogicoribI0h2bY5OgZtib5IdeHulGO8fyOHZvRz2VbNYT8BU4w/640)
夏威夷州9月底的报告称,新冠病毒再感染率已经达到了10%左右。
具有更强免疫逃逸能力,再感染率更高的奥密克戎已经几乎成为了全球流行的唯一新冠病毒,再感染必然会更为常见,更为频繁。
比如,意大利的研究表明,奥密克戎流行期间的再感染率是此前的18倍。
我在《感染过奥密克戎还会再感染奥密克戎吗?》一文介绍的欧洲几项研究奥密克戎不同毒株之间可以在段时间内再次感染,最短的仅有7天。
总之,一个人反复多次,甚至无数次,是新冠病毒自身的生物特性决定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而改变。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诚君健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