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期待更高效的新冠疫苗吗?
2022/12/22 0:11:09 诚君健谈

    

     张文宏:第一批次疫苗难阻再次感染?

     张文宏教授又出来研判啦!

     在日前举行的中美临床微生物学与感染病学高端论坛上,张文宏教授发表了如下高见:

     现在奥密克戎病毒有多种亚型毒株,在感染一种亚型之后还有可能感染另外一种亚型。最终其可能像流感病毒一样,具有季节性感染以及区域性感染的特征。人体在感染多种病毒亚型后,在人体的免疫记忆压力下,最终导致病毒的毒力不断下降。

     目前国内人群接种的第一批次疫苗来自于原始病毒株,病毒在经过多次变异之后,疫苗的保护效果越来越弱,很难阻止新冠病毒的再次感染。

     “第一批次疫苗很难阻止新冠病毒的再次感染”,言下之意是有别的“批次”的疫苗可以阻止新冠病毒的再次感染?

     这样说,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期待,有一天能用上完全阻止新冠病毒再感染的疫苗了呢?

     张文宏的矛VS张文宏的盾

     12月12日,张文宏教授刚在“华山感染”公众号上发表文章表示,新冠疫情最终会向季节性流行病转变。

     “新冠大流行终将变成季节性流行病”,这并不是什么新说法,是新冠疫情暴发后不久,2020年初国外专门研究冠状病毒的科学家提出的,并很快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我曾在2020年4月写过一篇文章从人类冠状病毒看新冠疫情结局,大概率变身季节性新型冠状病毒病做了介绍。

     现在看,科学家当初的这个预言是相当准确的。

     唯一有的一点小偏差是,迄今新冠疫情没有呈现出任何季节性特征,国外的科学家老早就已经对这个小偏差做了修正。

     目前的说法是,“新冠大流行终将变成地方性流行病”。

     为什么说这仅是一个小偏差呢?

     因为“季节性流行病”的全称应该是“季节性地方性流行病”,即是带有季节性的“地方性流行病”。

     但是,我仍坚持认为,新冠疫情最终仍然会表现出季节性流行特征。

     没有反复重复感染,疫情就变不成地方性流行病

    

     有人说了,没看出“第一批次疫苗难阻再次感染”与“新冠大流行终将变成季节性流行病”之间存在矛盾啊。

     那是因为,你跟张文宏教授一样,不懂新冠病毒为什么不可避免地发生反复感染,以及什么是“地方性流行病”。

     道理很简单,如果有一种疫苗接种后可以诱导人体产生完全预防再感染的免疫力,那么只需要所有人都接种一遍,全人口就都对这种病毒产生了完全的免疫;

     而且,任何疫苗的天花板就是自然感染。

     假设接种疫苗都能完全预防再感染,那么全人口“过一遍”自然感染,易感者同样会被完全“消灭”。

     我们知道,病毒并不能独立生存,而是必须感染宿主细胞才能不断复制。一旦失去可以感染的宿主,那么这种病毒就会从地球上消失,就像天花病毒一样。

     不能再感染,没有了易感者,新冠病毒失去了感染对象,哪里还有什么流行,还谈什么“地方性流行病”?

     因此,张文宏教授说“第一批次疫苗很难阻止新冠病毒的再次感染”,意味着他认为其他“批次”疫苗可以阻止再感染;而在不到1周的时间又说“新冠大流行终将变成季节性流行病”,两者当然不能自洽。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只是张文宏教授不知道自己在逻辑上不能自洽而已。

     为什么说新冠病毒的反复再感染不可避免,与疫苗无关

     有人说,疫情在国内泛滥,80~90%的人都要过一遍。

     短期来看,这么说没毛病。

     但是,长期来看,绝对不止是要“过一遍”,一个人只要活的不是很短,就不可避免的过很多遍。

     即不仅会再次感染,而是一辈子会反反复复感染不知道多少次,就像4种导致普通感冒的传统人类冠状病毒一样。

     这是由冠状病毒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决定的,与接种什么疫苗无关。

     新冠病毒之所以不可避免的反复感染,存在病毒和宿主两方面的原因:

    

     从病毒方面讲,新冠病毒不断变异,新的变异体对先前的毒株感染诱导的免疫产生逃逸,从而获得了再感染的能力。这一点已经得到了3年来疫情事实和大量研究证据的验证;

     从宿主(其实还是新冠病毒生物学特征决定的)方面讲,无论是自然感染或是疫苗接种诱导的免疫力都不能持久,而是快速衰减,最快2、3个月就完全失去预防感染的保护力。

     这同样得到了大量研究证据和再感染频发的验证。

     这是为什么呢?

     我在放开后疫情在我国将怎么走?不出3年就能回归疫情之前的生活?一文中介绍过,病毒诱导的宿主免疫系统产生的免疫力包括三个层次:

     保护宿主免于再感染的免疫力(immune efficacy with respect to susceptibility ,IES);

     即使不能阻止再感染,但仍然可以产生:

     减轻因再感染导致的病理变化和疾病严重程度的免疫力,即减轻疾病严重程度的免疫力(immune efficacy attenuate pathology due to reinfection,IEP);

     和/或降低传染性的免疫力(immune efficacy reduce transmissibility or infectiousness,IEI)。

    

     对4种传统冠状病毒的深入研究已知,冠状病毒诱导产生的IES都会在几个月内快速衰减并失去预防再感染的能力;但,降低再感染疾病严重程度和传染性的IEP和IEI却可以维持较长的时间,而可以叠加。

     这也就意味着,冠状病毒必然会反反复复再感染;并在这种过程中逐渐“脱毒”,感染导致的疾病危害性越来越低。

     3年来新冠疫情呈现的变化也证明了新冠病毒终究还是一种冠状病毒,具有冠状病毒典型的上述特征。

     任何技术路径疫苗天花板都是自然感染

     由上可见,连反复自然感染也不能产生完全预防再感染的免疫力。

     那么,疫苗接种在这方面能超过自然感染,诱导产生完全预防再感染的免疫力吗?

     当然不能。

     自然感染诱导的免疫力理所当然的高于任何技术路径的疫苗。这一点,我在2020年4月份就曾写过一篇文章无症状感染是不是就相当于打了疫苗?从原理上进行了介绍。

     为什么说,自然感染诱导的免疫力是任何技术路径疫苗的天花板呢?

    

     长期以来,很多人,包括国内的一些知名专家,都在说mRNA疫苗预防感染和重症的效力更高。我却不以为然,坚持认为从长远看,任何疫苗的效力并没有根本差异,都不能完全阻止反复感染,同时也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要讲清楚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自然感染或疫苗是如何诱导免疫反应的:

     已知,病毒感染激发免疫系统的第一步就是病毒颗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巨噬细胞提取病毒的抗原(有很多种),将其呈递给附着在自己身上的帮助T细胞,然后继续后面的系列反应,产生相应的免疫力。

    

     灭活疫苗的作用与活病毒一样,不同在于,灭活疫苗不能自我复制,能带给巨细细胞的抗原数量是一定的,能激发的免疫反应也可能相对低一点。

    

     再来看,看被很多人夸成花的辉瑞mRNA疫苗工作原理的自我介绍,疫苗本身从病毒颗粒变成了由人工脂质膜包裹的信息RNA片段,这种疫苗颗粒进入体内后也是通过模拟病毒自然感染的方式被巨噬细胞吞噬。信息RNA可以利用细胞的细胞器合成出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特定片段,这个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质片段的抗原经过巨细细胞提取,呈递给帮助T细胞,然后继续后面的系列反应,产生相应的免疫力。

     其他技术路径的疫苗也大同小异。

     总之,不管是什么技术路径的疫苗,其终极作用都不过是作为新冠病毒“目标”抗原的转运车辆,不管用什么型号的车辆转运,只要能把抗原输送到体内,呈递给相关的免疫细胞,使命就已经完成。

     接下来的免疫反应完全是由免疫系统独立完成的,与运输车辆的型号没有任何关系。

     如果非得说不同疫苗之间的差异,不过是转运抗原的“纯净度”和数量的差异,并不能改变新冠病毒诱导产生的免疫力的固有特征。

     而且,不管什么技术路径的疫苗,在抗原呈递方面都远不及自然感染。

     因此,自然感染诱导的免疫力就是任何技术路径疫苗的天花板。

     自然感染都不能阻止再感染,更不能指望任何疫苗接种可以阻止再感染。

     至此,不难明白,新冠病毒的再感染是由病毒自身的生物学特征决定的,绝对不可能有所谓更好的疫苗能阻止这种再感染。

     有些人憧憬的更好的疫苗不过是镜花水月而已。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诚君健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