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天在院新冠相关死亡7.2万,说新冠死亡率低于流感的专家何在?
2023/1/23 21:05:02 诚君健谈

41天报告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72596例

2023年1月19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显示,1月13日至19日期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疗机构累计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12658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681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11977例。
这是新冠疫情信息改由疾控中心按周发布以来的第二次通报。

上一次信息发布的日期是2023年1月12日,报告称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2日期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疗机构累计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9938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5503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病情加重死亡54435例。
这样,自2022年12月8日到2023年1月19日,41天的时间累计报告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72596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6184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66412例。
由于报告的是“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意味着期间全国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数要高于这个数字。
放开前,专家坚称新冠死亡率低于流感
放开之前,特别是奥密克戎成为流行的优势毒株后,有的专家反复强调,新冠的致死率已经低于流感。

比如,早在2022年3月份,张文宏就引用英国通读媒体《每日邮报》的数据称,新冠病毒的病死率已经低于流感。
5月份,张文宏又称,“奥密克戎会诱发一定程度的炎症反应,但是程度要弱于流感”。
另外,在放开前甚至有顶流专家称奥密克戎感染就是个感冒,当前新冠肺炎应叫“新冠感冒”。
中国每年有8.8万人死于流感?
关于我国每年死于流感的人数一直有很大争议。
其中,一个广泛流行的说法是,中国每年有8.8万人死于流感。

这个说法来自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领衔在2019年发表于柳叶刀子刊《柳叶刀·公共健康》上一篇标题为“Influenza-associated excess respiratory mortality in China, 2010-15: a population-based study”的研究论文。
研究表明,2010至2015年期间,我国平均每年发生88100例流感相关的呼吸系统超额死亡。
“中国每年有8.8万人死于流感”的数字是怎么得出来呢?
呼吸系统超额死亡又是怎么回事?
与同样广泛流传的“全球每年有65万人死于流感”的说法采用的相同的估计方法。

“全球每年有65万人死于流感”的说法出自与美国CDC领衔的一项研究,同样发表于2019年,只是发表的刊物是《柳叶刀》正刊。
都是通过估计流感相关呼吸道超额死亡率(EMR)估值推测出来的。
那么,什么是流感相关呼吸道EMR呢?

流感相关呼吸道EMR是将流感流行季节观察到流感和肺炎(influenza and p neumonia ,P&I)的死亡率,超过作为基线的非流行季节P&I死亡率的部分。
也就是说,流感流行季节比非流行季节发生的所有死于下呼吸道感染(肺炎和细支气管肺炎)的人都不分青红皂白地一股脑地全部算在流感头上,这种流感和肺炎的超额死亡率就是流感相关呼吸道EMR。
使用这个流感相关呼吸道EMR,代入总人口,就可以获得某地区某年死于流感的人数。
41天超7.2万 VS 1年8.8万,比大小
由此可见,无论是“中国每年有8.8万人死于流感”,还是“全球每年有65万人死于流感”的说法,死于流感的估计标准远比“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要宽泛地多。
毕竟,“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必须有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作为不可或缺的死亡诊断标准;而“死于流感”并不要求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作为死亡诊断标准,而是一个超额估值。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放开后我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数字并不能反映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的全貌,后者应该远高于前者。
这样,报告超过7.2万“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的41天,全国实际的“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人数不仅高于7.2万,也应该高于8.8万。
也就是说,2022年12月8日到2023年1月19日,这41天时间累计报告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肯定要高于2010至2015年期间,我国平均每年发生的8.8万的流感相关的呼吸系统超额死亡人数。
那些在放开前宣称“新冠死亡率低于流感”的专家们,请你站出来,给人们一个解释;也或者是一个“鞠躬90度,永不抬头”的郑重道歉!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诚君健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