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愿不愿意,第二波流行或已经来了
2023/2/22 10:24:29 诚君健谈

杭州通报两校学生新冠聚集性感染事件

2023年2月19日,一则“杭州两学校班级多人发热,下周停课”的消息在网络上热传。

对此,当地教育部门进行了回应,称当地某小学和中学分别出现10例和5例新冠检测阳性病例,均系首次感染。
当地疾控部门则称,这属于正常现象,并不代表新一波流行的开始。
学校聚集性疫情代表着什么?
在新冠和流感大流行背景下,发生在学校的聚集性感染往往是疫情“最好”的集散地,和新疫情传播的强力推动器。
早在新冠疫情之初,我曾经介绍过,1950和1960年代的两次流感大流行在英国和美国最大波次流行浪潮都是发生在秋季开学后。
因为,学校,特别是非寄宿的中小学,每一个学生在学校外都连接着一个小的社区群体,发生在学校的聚集性感染,一方面可能意味着当地早已存在社区传播;同时,学校的聚集性疫情不可避免地会向很多社区辐射。
这是呼吸道传染病大流行背景下的必然,并不会因为人们的愿望而改变。
因此,杭州不止一所学校发生的聚集性新冠疫情,昭示我国新一波流行或已经开始了。
并非听风就是雨
这样说,并不是听到学校聚集性疫的风声就胡乱下第二波流行的雨,而是基于新冠疫情的内在逻辑,和新冠病毒传播的密码本身得出的合理预判。
此前,我对第二波流行的时间进行过多次预判。
早在2022年12月30日的《从法国再感染状况看我国未来新冠疫情的可能趋势》一文中,我就预计“我国第二波流行开始的时间大约在3月份”。
在2023年1月2日的《我国第二波何时来袭?我预计,最快2月份开始》一文中,我又进一步将第二波流行的时间“提前”到了“最快2月份开始”。
此后,我又分别在《大流行是事件推动性?什么因素决定新冠地方性流行的周期和规模?》一文中强调了春季开学对疫情驱动的作用,指出“可以预计,我国第二波流行应该在‘春节后+开学季’的2、3月份开始,并迅速达到高峰”。
在《专家又预言上半年不会发生第二波流行高峰,这回是真的吗?》,《新冠病毒去哪儿了?为什么似乎一夜之间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我国新冠疫情已经从大流行过渡到地方性流行,静待第二波的确认?》等多篇文章中列举了第二波流行大概率最早开始于2月份的多方面的理由。
在《2023年2月9日的新冠病毒去哪儿了?凭空消失了吗?》一文中,我更是进一步明确指出,“我国第二波流行大概率已经在路上”。
第二波流行时间为什么不会是5、6月份或更晚?
我为什么坚持认为第二波流行将在2、3月份开始?理由已经在上述文章中全面反复论证过了,可以说早已面面俱到,这里不再重复。
今天我想说的,第二波流行将在5、6月份或更晚时间的说法为什么应该是错的。
因为,做出此判断的人对新冠疫情缺乏深入认识,尤其是没有真正理解新冠获得性免疫保护力能维持3到6个月的真正含义,以及与疫情流行之间的关系。
大量研究都在说,不管是自然感染还是通过疫苗接种诱导产生的获得性免疫保护免于感染的效力可以维持3到6个月。
于是,有些人据此机械性地认为,普遍感染后3到6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人群会维持很强的免疫屏障,从而避免再一次流行的发生。
然而,获得性免疫保护力维持3到6个月是基于小样本得出的一个“可信区间”范围。
由于几乎全部人口对新冠病毒全部易感,有很大比例人口所获得的预防再次感染的免疫力维持时间范围可能大大落在3到6个月这个可信区间范围之外。
短的,可能不到1、2个月,甚至十天半个月就可以再次感染;长的,也有可能维持十几月甚至几年的时间,都不会再次感染。
比如,最新发表在《柳叶刀》上、颇具影响力的、有关既往自然感染后再感染的荟萃分析表明,即使是在再感染率非常高的奥密克戎流行背景下,感染后10个月仍可以维持36%的预防再次感染的效力。
问题在于,尽管可信区间范围外的人相对于主流人口为少数,但在全部人口为巨量的情形下,这些少数的绝对数量并不低。
也就是说,在免疫逃逸能力更强的奥密克戎流行的背景下,有很大部分人,即使是刚接种了疫苗或刚感染了不久,也有可能再次感染。
更为重要的是,这个“3到6个月”本来就不是100%。
就是说,就是获得了免疫力,也不能100%预防再次感染。
比如,2023年1月18日发表在《柳叶刀·感染性疾病》上的一项有关感染诱导的自然免疫力,和感染+疫苗接种诱导的混合免疫力保护效力的综述表明,

单纯既往感染获得的免疫力预防再次感染的初始效力(有数据的2个月)仅有70%,到3个月时已经下降到了65.%。当然,即使到了12个月,仍然有25%;15个月时仍有16%——这也进一步说明3到6个月的可信区间范围外的比例其实并不低,甚至超过了50%。。

即使是2剂疫苗+感染诱导的混合免疫力,有数据的2个月时预防再次感染的“初始”效力也仅有75%;3个月就下降到了69.0%。
就是感染+常规疫苗再+一剂加强疫苗获得免疫力预防再次感染效力也没有多少提升,初始(2个月时)保护效力仍然在80%;3个月时降至68.6%。
上述最新发表在《柳叶刀》上荟萃分析显示,感染后1个月预防奥密克戎再次感染的效力就仅有74%,与前面2个月70%的结论相符。
也就是说,在奥密克戎流行背景下,哪怕是感染+疫苗+疫苗加强后,有很大部分人仍然随时会再次感染。
在我国,不过是刚刚放开,仅经历了第一波流行,人群中还有大概20%的人口没有感染。
这样算起来,即使在第一波流行的末期,人口中已经有超过35%以上的人口易感;到2、3月份,距离第一波流行已经过去了2、3个月,人口中易感者比例已经超过了40%,完全具备了发生新一波流行的条件。
因此,我国第二波流行不会等到5、6月份。
再感染将是第二波流行的主要驱动力

新冠似乎突然消失了,是近来的一个讨论热点。
事实上,这再次证明人们跟着感觉走的不靠谱。
根据疾控中心2月18日的疫情通报,我国在每日50到100万的有限核酸检测数的背景下,单日检出的阳性病例数基本维持在万例以上,仅有2月6日、12日和13日不足万例,14到16日已经连续3天回升到万例以上。
这意味着,新冠病毒在我国仍有十分雄厚的“群众基础”,而不是像人们感觉到的那样消失了。
杭州此次学校聚集性疫情,当地官方特别强调了所有病例都是首次感染。
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奥密克戎非常容易发生再次甚至反复多次感染的基本事实。

2023年1月16日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的一项对南非前4波(南非共发生了5波,以BA.5为主的第5波没有纳入研究)流行的研究表明,如图中D列所示,南非由D614G、β(南非流行的特有毒株,并没有受到当时全球优势毒株α的影响),δ到奥密克戎BA.1/BA.2主导的前4波,初次感染比例从100%逐渐下降到93%、73%和28%。
也就是说,到了具有较强免疫逃逸能力的奥密克戎BA.1/BA.2流行波,再次和反复感染已经成了流行的主要驱动力。
要知道,目前我国流行的BA.5分支,以及极有可能成为新一波流行潜在驱动力的BQ.1/BQ.Q.1,和XBB/XBB1.5系列,免疫逃逸能力和感染力又远高于奥密克戎BA.1/BA.2系列。
因此,我国人群的普遍性再感染也会像全球其他国家地区一样不可避免,以再次感染为主要驱动力的第二波流行或者已经开始。
这是新冠疫情的内在逻辑决定的,不是任何人可以“说了算”,或者“说得准与不准”的问题。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诚君健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