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新冠的福,今年的流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2023/2/27 23:01:49 诚君健谈

流感年年都有
新冠大流行3年,让我们知道了新冠病毒是如此善变。
然而,流感病毒比起新冠病毒更容易发生变异。

当不断发生的变异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成为一种多数人易感的新的流感病毒,从而引发大流行。
最近的100多年来,共发生过4次流感大流行,分别是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1957年的亚洲流感,1968年的香港流感,和2009年的H1N1流感。
像新冠一样,大流行造成人口普遍性感染也会在人群中建立起一定“高度”的群体免疫,病毒传播受到抑制,流感也会从大流行转变成地方性流行。
当前我国流行的主要是甲流H1N1pdm09亚型,就是2009年流感大流行的遗产;往更远里说,也是西班牙流感大流行的远期遗产。
而前期在我国传播的主要是甲流H3N2亚型,则是1968年香港流感大流行的遗产,也是1957年亚洲流感大流行的间接遗产。
因为,香港流感大流行的甲流H3N2亚型是亚洲流感大流行的H2N2亚型变异而来的。
流感的地方性流行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又分为南北半圈温带的冬季季节性流行,和赤道周围热带的常年散发流行。
这也就意味着,不管规模大小,全球范围内,流感年年都有。
新冠大流行3年,流感流行受到了极大抑制
新冠大流行3年间,由于非药物干预防疫措施的实施,2020-2021和2021-2022年度全球范围流感传播都处在极低的水平。
只有躺平后的2022-2023年度流感在世界范围内才出现“报复性”流行,流行时间比通常的流感季节早一些,规模也高于多数年份。

美国CDC发布的流感周报可以清楚地显示这一点。
我国CDC发布的流感周报同样显示,2020-2021和2021-2022年度流感在我国全年都没有流行。
2022-2023年度,也只有南方省份在2022年夏天出现过一次小规模的反季节H3N2流行。

表现在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病例总数百分比(ILI%)趋势图上2022年第22到32周的一个小高峰;2022年第50周到2023年第一周的高峰反映的是放开后第一波新冠流行。

表现在流感样病例标本流感监测阳性变化图上同样是介于2022年第22到32周间代表甲流H3N2亚型的一个小高峰。
流感监测中心流感周报:我国刚进入流感流行季节
2023年2月24日,流感监测中心发布了最新一周(2023 年 2 月 13 日 - 2023 年 2 月 19)流感监测第7周周报显示,南方和北方省份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病例总数百分比连续3周升高,我国进入了2022-2023年度季节性流感流行季节。
我国大多数国土处在带球的北温带,通常每年的10月底或11月初进入流感流行季节。
由于2022年12月我国才放开防疫管控,之前流感仍没有形成明显的流行。
而在放开后最初的一段时间,由于新冠疫情山呼海啸般的暴发,流感受到了极致的抑制,流感病毒检出阳性率下降到了近乎0的极低水平。
即便最近3周,流感病毒检出阳性数和阳性率出现了连续升高,但相较于大流行前,仍处在很低的水平。
不仅流感病毒检出阳性数和阳性率低于通常的年份,
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病例总数百分比更是仍处在近年来最低的水平——如果以这个指标为准,我国仍未进入流感流行季节。

比如,2018-2019和2017-2018连续两个年度都是流感“大年”,流行水平明显高于通常的规模。
托新冠的福,今年的流感受到了空前的关注
尽管流感监测数据比现实流感流行情况滞后1周的时间,但,传染病的流行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透过流感周报的监测数据,可以说,我国本年度的季节性流感仍处在流行初期,流行规模相较于新冠大流行前常年的水平仍低得多。
但是,其受关注的程度却远远高出以往的任何一年。
往年,即便是2018-2019和2017-2018那样的流感“大年”,我国媒体还民众几乎从来没有人关注过流感,国家流感中心网站更是门可罗雀,鲜有人光顾。
只是,某些媒体偶尔翻译转载外媒有有关美国流感感染几千万人,死几万人的资讯。
特别是,2017~2018年度,美国和欧洲的冬季流感都远超通常的水平,
2018年死于流感的英国18岁女孩
还造成了一些年轻人的死亡,因而引发国内媒体了更多的关注。
但,国内的流感似乎从来没有受到过如此的“礼遇”。
相较于往年,今年不过刚刚“抬头”的季节性流感为什么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呢?
显而易见,这只能是托了新冠的福,毕竟都是可以引起严重症状和严重疾病,甚至可致死的呼吸道病毒传染病。
而且,大流行以来,很多人一直在拿新冠与流感作比较。
意思是,当新冠感染致死率下降到流感的水平,就到了人们可以“接受”的程度,就可以不再进行防疫控制。
现在新冠管控过去了,流感却接踵而至,被新冠折腾成了惊弓之鸟的人们,对流感付出前所未有的“关爱”实在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诚君健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