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就诊间的血压测量误差甚至高于降压药降低的数值?如何应对?
2023/3/10 23:10:30 诚君健谈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高血压是造成人类死亡的最大单一因素,全球每年有超过1000万人死于高血压。

研究表明,如果高血压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导致心脏病发作、中风、心力衰竭、肾病、视力损害,以及和其他疾病状况。中年以上的高血压还与与认知能力下降和痴呆症的发生有关。
诊断和控制高血压的基础是准确地测量血压。然而,准确测量血压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质疑普遍使用的自动电子血压计不准确,测量误差很大。哪怕是在短时间内连续测量,得出的血压读数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我针对该问题的一篇题为《为什么电子血压计连续量几次血压,差别会很大?》的文章,几年来仍一直可以收到大量评论和点赞。
多数人都认为还是医院里的医生、护士使用传统的水银血压计测量的血压更准确。
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
耶鲁大学的一项大型研究说,NO!医院连续两次就诊之间测量的血压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可能超过使用抗血压药降低的血压值。
研究人员对从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之间,在同一家医学中心至少就诊过2次的近54万成年人共计770多万收缩压测量值进行了分析。
所有参与者平均年龄53岁,近23%患有高血压,18%的人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物。
在平均随访的近2年半内,每位患者平均就诊次数为13次,期间每位患者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为125毫米汞柱和75毫米汞柱。
总体上,同一位患者连续2次就诊测量的收缩压读数平均相差12毫米汞柱。
而且,不管是不是患有高血压,对连续两侧就诊间血压的差异没有明显影响。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中,连续两次就诊之间的收缩压差异平均为14.0毫米汞柱;与未诊断为高血压患者的11毫米汞柱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
我们知道,很多因素对血压测量值都会产生影响。

血压指南中对如何测量血压都有非常详细的建议。
但是,在这项研究中,分析表明,两次连续就诊之间血压测量值的差异只有4%是由患者自身的因素造成的。
就是说,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测量的误差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我们知道,患有高血压的人接受药物治疗,能降低的收缩压数值也往往不到10毫米汞柱。
而连续两次就诊随访之间血压测量的平均误差居然达到12毫米汞柱。
结果是,测量误差很大程度上上掩盖了降压药所降低的血压数值。
分析发现,基于连续两次就诊间血压测量平均12毫米汞柱的误差,如果一个高血压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实际上降低了10毫米汞柱的收缩压水平,那么,他在下次就诊时就有37%的机会看到血压只降低了5毫米汞柱,或不到5毫米汞柱;25%的几乎测不出血压降低。
这样,大约需要连续随访才能有80%的机会确定患者收缩压已经降低了实际上的10毫米汞柱。
也就是说,在医院里有医生或护士测量的血压的巨大误差对高血压的诊断和指导血压的控制都有直接的巨大影响。
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
最直接有效的措施是,不要迷信医院里医生或护士测量的血压值才更准确的说法;也不要单独使用医院的测量值来诊断和指导血压控制,而是要与医院外,家庭自动电子血压计测量,或者是连续动态血压监测的血压值相结合使用。

对于找我测量血压的人,我都建议他们自己在家测量。
不管是在医院还是自己在家测量,都不要凭借偶尔1、2个血压值来诊断高血压,判断血压水平,评价药物治疗的效果。而是应该更相信连续多次的血压值。
我对在家自测血压的基本建议是:
在遵从血压指南给出的血压测量的一半注意事项的基础上,
每一回测量3,第一次的测量值不要,取后2次的平均值作为这一次的血压测量值,加以记录;
每天在早中晚相对固定的时间各测量一回,并加以记录;
如此连续测量5到7天,并加以记录,就可以反映出一个真实的血压水平和日常波动情况。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诚君健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