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国从2020年5月或2021年7月开始与新冠共存,会如何?
2023/3/12 17:34:20 诚君健谈

2020年3月11日,WHO宣布新冠疫情为全球性大流行。
3年过去了,尽管WHO没有明确宣布,新冠大流行在全球范围内事实上已经结束。接下来的更有规律和有限规模的地方性对人类健康和生活的影响不会再造成重大冲击。
大流行3周年之际,很多著名科学期刊和学者纷纷对大流行进行了基于自己视角的总结。
回顾我国的抗疫历程,在2022年12月放开前,严格的“遏制防疫策略”,即所谓“动态清零”实施了整整3年的时间,成功躲过了几种更致命毒株的流行波,从而避免了大量人口的非必要死亡。
但是,社交媒体上,很多人对此似乎并不买账,对保护了他们3年的“动态清零”进行了各种恶意攻击,甚至对岁“3年动态清零避免了大量死亡”的说法也进行了百般质疑。
那么,这种说法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下面我们不妨以南非PHIRST-C研究的结果作为蓝本,进行一番计较。
南非PHIRST-C新冠疫情研究
南非的PHIRST研究全称叫流感、新冠和呼吸道合胞病毒南非城乡社区负担、传播动力学和病毒相互作用的前瞻性家庭研究,共包括3个队列,A队列为流感研究,B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研究,C为新冠研究。
研究的方法是,分别在南非的城市和乡村选择特定社区在一个阶段内对社区全部居民进行三种病毒传染病感染的调查。
具体到PHIRST-C队列的新冠疫情研究,在研究期间,不管有没有感染迹象,所有居民每2周采集1次咽拭子进行全员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每2个月采集一次血液样本进行新冠病毒抗体检测,以了解居民新冠病毒感染情况;同时,对全部居民的健康状况,调查期间的健康事件进行详细的采集和记录。
这样,就可以获得整个社区全部居民新冠病毒真实的感染率,发病(有症状)率,疾病严重程度分类,住院率,以及感染死亡率等流行病学数据。

迄今,新冠大流行在南非共产生了5个流行波,第一波以携带D614G突变(D614G)的原始毒株毒株感染为主;第二波为南非“土生土长”的β毒株驱动,没有受到当时全球占优势的α毒株的影响;第三波由臭名昭著的δ毒株推动;第四波由奥密克戎亚变异体BA.1和BA.2主导(BA.1/2波);第五波则以BA.5为主(BA.4/5波)。
公开发表的研究数据截止到2022年4月,因而没有包括第五波的数据。
研究结果显示,奥密克戎BA.1/2流行前,在南非农村地区,D614G毒株流行波感染率为8.2%,β毒株20.7%, 德尔塔毒株38.7%,累计感染率为67.6%。
在城市地区,4波次感染率分别为25.8%,32.1%%,23.2%,累计达到了81.0%。
如果将这个数据推广南非全国,奥密克戎流行之前,南非全部人口的新冠病毒感染率约为80%;并且,主要以原发性感染为主,再感染率很低。
这也说明,在奥密克戎流行之前,自然感染获得免疫力对预防再感染具有非常高的效力,基本上感染一次后很少有机会再次感染。
奥密克戎的横空出世改变了新冠大流行的基本格局,其超凡脱俗的免疫逃逸能力和感染力让再感染成为了家常便饭。
数据显示,仅在奥密克戎 BA.1/2流行期间,南非城乡居民感染率分别达到了58.1%和64.6%,其中以再感染为主;这也让全人口的感染率超过了100%,分别达到了139%和132%,仅有5%的“天选之子”仍然1次都没有被感染。

研究另一项更重要的发现是,不同新冠毒株之间的致死性有显著差异。
几个流行波次中,以所有感染者为分母的感染死亡率分别为D614G波次为0.15%,β毒株波次0.36%,δ毒株波次0.41%,以及奥密克戎BA.1/2波次的0.043%。
如果我国从2020年5月开始与新冠共存

假设我国在2020年5月放弃“遏制防疫策略”,开始实施“与新冠共存”的战略。
参照南非疫情的流行学数据,到奥密克戎流行前,我国全部人口中的80%,即约11亿人至少感染过一次新冠病毒;各个波次感染率分别是,原始毒株波次约19%,β毒株波次28%,δ毒株波次33%;分别感染2.66亿,3.92亿,以及4.62亿人口。
以原始毒株波次感染死亡率0.15%,β毒株波次0.36%,和δ毒株波次0.41%计算,仅在奥密克戎出现之前的3个流行波次在我国就可以分别造成39.9万,141万,和189万人口死亡,合计死亡人数达到379万。
假设初次感染和再感染奥密克戎的死亡率一样,奥密克戎流行期间感染率为60%,感染死亡率为0.043%,期间会造成36万人死亡。
这样,假设从2020年5月就开始与新冠共存,到奥密克戎BA.1/2流行波次结束,我国总共会有415万人死于新冠。
如果我国从2021年7月开始与新冠共存

假设我国在2021年7月放弃“遏制防疫策略”,开始实施“与新冠共存”的战略,时值致死性最强的德尔塔毒株在全球流行。
从南非的研究看,奥密克戎出现前,自然感染获得的免疫力预防再感染的效力非常高。南非德尔塔毒株波次城乡感染率分别只有23.2%和38.7%,与先前;两个波次感染产生的免疫保护有很大关系。
而且,农村地区前两个波次累计感染率较低,德尔塔毒株波次的感染率就要比城市高得多,也进一步说明了感染获得性免疫的这种保护作用;同时也表明了,德尔塔毒株的感染力显著高于原始毒株和β(α)毒株。
我国如果在2021年7月开始采取与新冠共存的战略,由于缺乏感染前面毒株获得的免疫力的保护,在德尔塔毒株更强感染性的冲击下,我国可能的感染率必然会远高于南非城乡居民23.2%和38.7%的感染率。
假设感染率为50%,意味着将有7亿人口感染德尔塔毒株,以0.41%的感染死亡率计算,仅德尔塔毒株流行波次在我国就会造成287万人死亡。
问题是,在全部人口高度易感的背景下,以德尔塔毒株的感染力,产生50%的感染率可能是非常保守的,也就意味着实际死亡人数会远高于287万。
再加上奥密克戎BA.1/2流行波次造成的48万人死亡,我国从2021年7月开始与新冠共存的话,到奥密克戎BA.1/2流行波次结束,将有335万人死于新冠。
我国死于新冠的人数不高于48万
现实是,我国直到2022年12月才放弃遏制防疫策略,开始与新冠共存,流行主要由奥密克戎BA.5的后裔BA.5.2.48和BF.7.14驱动。
假设BA.5与南非流行的BA.1/2具有同等的感染死亡率,以全人口80%的感染率,即感染11.2亿人计算,迄今新冠疫情在我国造成的总的死亡人数最多不超过48万。
与2020年5月或2021年7月就开始与新冠共存相比,至少减少了300万人口的不必要死亡。
因此,我一直非常非常奇怪,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推崇早在2020年5月就有人开始推销的“与新冠共存”,对保护他们和其家人的“遏制防疫策略”反而恶意攻击。
新冠病毒不可能根除,将与人类长期共存,是新冠疫情开始之初学界就达成的一种共识。我在疫情之初就写过《“群体免疫”或是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唯一终点》加以介绍,这病需要有人“看出来”并反复推销。
何时开始与新冠共存才是需要做出的选择或者抉择。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诚君健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