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扒中国医疗状况的烂!根!之!源!
2016/2/29 中国医学论坛报

    

     作者: 韩加送

     引言许多年前的某个夏天,酷爱战争电影的我,正热血沸腾地欣赏阿诺执导的《兵临城下》,本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开头那段的悲痛,令我久久不能释怀:那时德军正疯狂的进军苏联,在强大的德军面前毫无还手之力,军队减员巨大,当局大力征来很多新兵,却因为装备不够、时间仓促,很多新兵尚未完全学会开枪便投放战场去冲锋,未见过真实战场的他们,很多转身就逃,却不想在他们身后,立着一把机关枪疯狂地对逃兵扫射……一、危机

     让我们回到60多年前,新中国刚刚成立,中国的医疗卫生战场,破败不堪,装备原始、人力匮乏,所面临的大敌却是暴虐凶残,四处“杀人放过”,破坏家庭无数:建国初,全国仅有9个妇幼保健单位,11个专科防治所,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不足万人,人民平均寿命为35岁,婴儿死亡率200‰,产妇死亡率15%,多种烈性传染病广泛流行,寄生虫病广泛传播。此种情况非常危急,可知动摇唐朝根基的黄巢起义,大伤明朝元气的李自成进京等各种农民起义都是因瘟疫横行、灾民遍地所引发。毛主席熟读史书,深知其中利害,面对强大的“疾病法西斯”,马上制定了很多战略,多方面布局:首先加大财政支持,30%以上的财政用于医疗,在全国自上而下、从省到镇铺开多层次卫生机构;其次,培训大量半医半农的赤脚医生——卫生教育三个月;其三,缩短医疗教育学时,多层次推行医疗教育,三年中专制,三年大专制,五年本科制,快速培养专业的医护人员。通过国家的不懈努力,卫生战局终于有所扭转,至1970年后期,全国卫生机构已有四千多家,卫生防疫人员9万多人,国民平均寿命达70岁,婴儿死亡率降至34.7‰,产妇死亡率也大幅度降低。在来势汹汹的“疾病法西斯”面前,我们建立了坚固的防线。但也留下了很大的隐患,这些隐患在当代集中爆发……

     二、医生这职业

     为何中国古代医师与国外医师能得到民间敬重?我们从华夏第一位医师——“神农”说起:神农即炎帝,他一出场,便自带了无比尊贵的光环,为了拯救民众疾苦,亲尝各种草木,发掘其中的药用价值,是我华夏第一位医师,神农也因此更受民众爱戴,同时民众心中悄悄地把医师与神圣、尊贵划上了等号。也许这里有些疑问,为何只有神农尝百草,而不是其它人?抛开其它的不讲,尝百草需消耗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不断总结记录,这也只有身为帝王的神农有这时间和资源,原始社会里一般人确实很难很难完成。同时,华夏古时名医出身均不一般,华佗是个富二代,年轻时四处游学,张仲景生于官僚之家,是个官二代,扁鹊年纪轻轻便当上了酒店店长一职,并因此结识名医长桑君,得其真传。

     有句古话相传“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古时医者一般也都是有志之青年,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专研医学,兼有济民博爱的胸怀。古代百姓嘴里也许每天会念叨“这个皇帝好,那个陛下赞”,但他们的内心却是把与他们健康相息的医客放在更高的位置。

     医学本就驳杂晦涩,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没有一定的恒心,难以成为真正的医者。

     西方国家,医学是最难的学科之一。大学里比较难的学科还有生物化学,当别人得知你是生化专业的时,他们通常都会说:“woooow bi~~~o~~~logy~~~~that sounds very difficult!!”,然而医学却是把生物化学作为基础学科,基础化学没过关根本无法进一步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并且西方大部分国家医学院校的学费都比较贵,平均约1万美元以上,学制很长,不到30岁很难出校门。因此他们的医学门槛较高:学校的尖子,家庭比较殷实,有一颗真正热爱医学、沉着冷静的心(如果没有这一条很难在这乏味枯燥漫长的求学路上坚持下来)。这与古时中医状况类似。

     人命之尊贵,人身之复杂,来不得半点马虎,古话云:“读书无眼,病人无命”“夫用药如用刑.误即便隔死生。盖人命一死不可复生,故须如此详谨,用药亦然”。并且,人的情绪更复杂,治疗疾病本身的同时,还要结合心里疏导,所以成为医者之前都要“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只有净化就自己,才能开导别人。

     古代之医术也有仙术之说,会医术者就是神仙在凡间的代理人。如此一个高贵、重要的职业,确实不一般人能习得。高门槛,高技艺,好效果,好口碑,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不断推进医学的发展,持续改善民众的健康。

     三、为何

     当代之中国,医疗环境为何会如此的恶劣?

     有人说,是因为医疗市场化的缘故。其实中国的医疗市场化是向欧美学习的,欧美医疗市场化的程度比中国更加开放的多。诚然,中国所谓的市场化有自己的特色,这只加剧了医疗环境的恶化程度,并不是核心问题所在。(有机会再写篇文章详细解读这一点,让大家理解的更透彻。)

     有人说是因为中国制度的问题,在这个制度大溶炉里,没有哪个行业会独善其身。实际情况却是,几乎每个朝代末期社会都很黑暗,但医疗的地位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当今社会中,医疗同其它的行业一样,承受着法律不公、道德沦陷的围剿,为何只有医生被打被杀,从人人向往的职业,沦为情愿自杀都不愿选择的行业?社会上诸多问题,都是加重了医疗界灾难,并不是根本,医疗跌到如今的这个局面有自身的核心因素。(本段内容要完全说清,至少又是数千字,在此就不展开了,还有一点,大家不要古代御医被杀事件来比较哦,御医是一种特别的行业,于民间中医完全不同的,有机会也与大家探讨探讨。)

     有人说是因为中国的医疗技术差,医生品德差。在此给大家看一组数据:美国人口3亿,每年因医疗差错死亡的人数达到了10万,比率为1:3000,超过了车祸死亡人数,相当于每天有一架客运飞机坠毁;英国人口6千万,因医疗差错死亡人数4万人,比率为2:3000;德国人口8千万,2013年医疗差错事件19万件(死亡人数的数据未找到)。我国的情况用浙江省为代表:人口5千万,按照美英的比率来算,浙江省每年因医疗差错死亡人数至少1.5万,实际情况却是全省各市医疗调解会每年受理的案件总和加起来不超过2万,上升到法院的案件更少。也许数据形成的背后有多种因素制约,比如统计标准、统计准确率等,导致数据不够客观,但退一万步讲,从上面的数据大概可以看出中国医生行医还是非常小心谨慎的,很少会犯原则性错误。

     但是,为何中国医生因医疗纠纷被侮辱威胁甚至死亡的人数却是全球最高呢?

     为何美国25%的住院病人遭受医疗差错,英国每年85万件的医疗差错,都形成不了医疗纠纷或者医闹呢?

     四、信任

     我认为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两个字:信——任!

     欧美国家与中国古代的医生都是通过一层层关卡严格选拔出来的精英,这些医生成绩与品格从求学开始就令人仰慕与尊敬,因此当他们成为真正的医生之后,能得到大家广泛的信任,即便发生了某些医疗差错,病患及家属很难去痛恨某个医生。

     而国内的情况却与之相反,在中国成为一名医生太过简单(注:以下所述并没有看不起同道之意,只是就事论事,毕竟我也是差生之一,我们个体没有对错,就像潘多拉魔盒里面的魔鬼有错吗?谁能把这个问题想清楚,就能理解我的话了,也可以加我微信探讨此问题。),读初中可以不努力,考不上重点高中,可以读中专,高中可以不努力,考不上重点大学,可以读大专或一般本科,我们这群人在亲戚邻居里就不是一个争气的孩子,在老师和成绩拔尖的同学眼里就不是一名优秀的学生,从小就不被人信任,我们就这样阴差阳错的成为了医生。没有哪个时期,没有哪个国家会像今天的中国,成为民众健康的守护神是如此简单。一开始,因为医生历年积累的光环,还可以吃点老本,直到这个时代,光环已经被啃的差不多了,我们一旦有点什么不对,就会被人揪出来痛骂:“我就说这人,读书时就不是好货,当医生的水平能好到哪里去?”(注:当然这种现象还是很少的一部分,就像文章开头的电影里,在众多的炮灰里也不乏很多优秀人才。但当我写下句话时内心也是痛苦不已,毕竟这是自揭伤疤,我们必须面对自己的不足,才能做出改变,关于这一点,如果有机会,我再写一篇文章解析,这是一种社会现象。)

     加上媒体的扇风点火,整个社会对当代医疗信任大厦正逐渐崩塌,这才是中国医疗纠纷之繁多,医疗环境之恶劣的——烂!根!之!源!更加恐怖的是,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优秀的学生越加不愿意选择医学,医疗队伍当中的自带信任度越加得不到增长,医疗环境会越加恶劣,直到无人学医,这个恶性循环的绞肉机才会停止运作……

     当然,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必须想办法打断这一恶性循环,我们所挽救的不仅是医生这个职业,还有对民众健康的守护。敬请期待下篇:《我们该如何自我拯救》(题目也许会变),将会对当前的现状以及卫生政策进一步解析。

     注:此篇文章构思于一个月前,为了让文章更加准确,查阅了一点古今中外的资料,才汇成此文。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友情转发,更能激励我去写接下来的篇章。如果您要转载此篇文章到其它媒体上,请一定要与我取得联系,谢谢您的尊重。

     结语

     最后送大家一首小歌做为彩蛋

     带刺的梦想

     大雨倾盆,沉重了我的翅膀

     路途泥泞,阻滞了我的梦想

     路边的枣树,飘荡着带刺的哀伤

     田间的青禾,绿色泪光充满惆怅

     伏翼老牛抬头呼啸……

     我知道经过大雨,才能看到美丽的天堂

     泥泞纠缠,让我双腿更加坚强

     我知道我的梦想,也拥有带刺的芬芳

     心灵的阳光,洒在奋斗的路上……

     来源:新浪微博@只加不送

     转载已获授权

     分享是一种生活态度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