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生命,十年共度——“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上市十周年庆典”报道
2016/6/16 中国医学论坛报

     时光飞逝,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抗肿瘤血管靶向药物——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已走过了十年的精彩历程。6月11日,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的上市十周年庆典依旧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孙燕院士和赫捷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及管忠震教授、秦叔逵教授等专家出席并做大会报告。会议主持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支修益教授指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作为我国首个原创抗肿瘤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其上市不仅开启了我国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新篇章,而且突破了我国NSCLC的化疗疗效瓶颈,使患者的中位生存率首次突破13个月,1年生存时间翻倍,同时还促进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迄今为止,在美国临床试验数据库中注册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相关的临床研究超过60项,发表的SCI文章200余篇,核心期刊杂志文章2000余篇。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上市的十周年是一个节点,也是一个新起点,新剂型的研发、适应证的拓展及更多大型研究的开展将会为这一药物带来下一个辉煌十年。

    

     共度十年,再启新征程

     十年循证回顾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自2006年成功上市以来,已积累了丰富的循证证据。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的上市临床试验由孙燕院士领导,联合全国24家研究中心共同完成,这一项Ⅲ期临床研究的结果表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NP方案(长春瑞滨+顺铂)较NP方案单用显著延长NSCLC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14.87个月对9.9个月,P=0.0000)及提高1年生存率(62.75%对31.46%,P=0.0000)。之后孙院士又继续领导开展了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上市后的Ⅳ期临床研究,在2725例不能/不愿手术或放疗的NSCLC患者中证实了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临床常用的含铂两药化疗方案可带来显著生存获益,中位生存期可延长到17.57个月,且初治患者较复治患者疗效更佳,鳞癌和腺癌患者同等获益。此外,研究还证实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多周期治疗可进一步延长生存。这些研究结论在后续其他研究者的临床试验中均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基于此,NCCN 指南中国版连续6年将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推荐为NSCLC 的一线治疗选择,同时这一药物也是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版》的一线推荐用药。

     除NSCLC外,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放化疗治疗多种肿瘤的疗效也不断得到证实,包括恶性浆膜胸腔积液、进展期黑色素瘤、骨肉瘤、原发性胆系肿瘤等,2015版《中国恶性黑色瘤诊治指南》已将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达卡巴嗪推荐为进展期黑色素瘤的一线治疗方案。

     在临床用药优化方面,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持续静脉泵入的优势和进一步获益已得到证实,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皮下注射制剂研发

     开发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的皮下注射剂型可改善应用便利性,对改善患者依从性有益。清华大学药学院钱锋教授指出,目前开发满足以下条件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皮下注射剂型的技术条件已成熟:浓度30 mg/ml、黏度<10 cp、维持合适的渗透压和蛋白稳定性。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皮下注射剂型的临床应用指日可待。

     大会特别报告

     中国抗肿瘤药物研究的回顾和感悟

     孙燕院士指出,安全性和科学有效性是新药研发两个基本问题。1985年我国正式颁布药品法,使得我国的新药研发有法可依,从此走上了正确的研发道路。2005 年,我国药品研发进入创新时代。在这期间,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的成功研发和上市是对我国研究者极大的鼓舞,其使我国创新药物的研发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精准肿瘤学新实践

     于金明院士指出,随着我们对肿瘤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个体化、精准、全程、整合成为肿瘤治疗新的发展方向,未来的肿瘤治疗将呈现个体化、最少化及简单化趋势。但就目前来说,肿瘤的精准治疗仍面临“理论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困境,要实现精准治疗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信息技术解决大规模基因数据分析瓶颈

     基因数据爆炸式的增长为精准医疗提供了基础,但也使得数据分析变得复杂,其中对于数据因果关系的分析是难点,但这也是将数据转化为知识的关键。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分析这些大数据提供了便利,多种分析工具已不断地被开发出来。(寒林整理)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