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记者探访医院最忙碌的地方,记录下医生最真实的状态!
2017/1/4 中国医学论坛报

     医院从来都是一个非常忙碌的地方,一年365天几乎天天人满为患。您知道医院里最忙的地方是哪里么?肯定是急诊室,因为这里收治的病人往往病情急、伤情重甚至生命垂危。最近,我们特别回访了一位急诊室医生,今年几场有她参与的抢救恰好被一档医疗纪实节目记录了下来,让我们看到了急诊室里最真实的状态。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部,每年有数百万病人,因各种意外,匆匆赶来就诊,每一个进来的人,都想好好地出去。2016年,封启明医生和她的同事们每天做的,就是抢夺时间、抢救生命。

     29岁的工友小邹被送进急诊室时,被千斤顶砸伤的右手,血流不止,已经变形。

    

     小邹受伤的右手必须尽早接受手术,否则截肢的风险将大大增加。然而,当时整个医院都没有一间空闲的手术室。封启明和同事只能一遍遍为小邹进行协调。

     邹志友:我想早点到手术室去,(因为时间太长,八九个小时了)手伤的。我头一直在出汗,我非常难受。

     医生用止血带为小邹止血,但他的出血状况不容乐观,为了让他保持能够随时进手术室的状态,必须要骨科重新进行包扎伤口。

     回到抢救室,失血和疼痛的煎熬,让邹志友已经接近虚脱,他不能再等了。

     经过反复协调,在两台手术的准备间歇,封启明为小邹争取到了宝贵的机会。

     小邹被送进了手术室,急诊室里的封启明也长长舒了一口气。有限的医疗资源,始终是困扰医护人员和患者的一大难题。在这个难题的面前,封启明他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做出对患者最有利的判断。伤病和痛苦虽然是在患者的身上,而医生护士心里的期待、焦虑和压力,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真正感受。

     护士:老王,过来帮忙一起抬一下。钟林,过来过来。

     护士:小朋友啊?

     医生:4岁的。

     护士:那么小啊?

     医生:自主呼吸停止,瞳孔放大。

     ······

     伤者是一名4岁的幼童,由于母亲外出,她独自在家,不小心从四楼窗边坠落。伤情严重,这让急诊室的医护人员们格外揪心。

     由于是头部受到重创,医生们必须用颅脑CT来明确病情。但如果往CT室转运,途中孩子随时可能发生意外,加重损伤。这是一个关乎生命的两难选择。

    

     封启明:她家属在吧,要把途中风险避开。现在就是我们人工呼吸,血压是靠升压药维持的,血压根本维持不住,如果我们硬是给她做CT的话,路上的风险搬一搬动一动可能就没了,就是害怕有这个事情,如果家长你是作为你,你愿意咬着牙,同意承担路上的风险,那我们愿意护送,你愿不愿意做。我就想跟你商量一下。

     家属:再考虑一下。

     医生:因为这个时间很重要了,你再考虑就没有时间了,病人可能时间不长了。

    

     封启明:实际上我那时候,实际上也是非常着急了,那我觉得有可能有一线希望,如果是为了害怕风险,而不去冒这线希望,那么可能就会失去机会。

     家属犹豫不决,回到抢救室的封启明立刻想别的办法,她开始向其他科室的医生求助。

     就在封启明和脑外医生都绞尽脑汁的时候,抢救室门外发生了转机,家属做出了决定,要给孩子做CT。为了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医生们和护士们一路护送孩子进了CT室,做完CT,又立刻将孩子护送回去。

     CT的结果,尽管让封启明觉得希望渺茫,她还是立刻请来脑外科医生进行会诊,但对方带来的是最后的坏消息。

     用尽了所有医疗手段,也冒了该冒的风险,孩子,却还是走了。医生不是神,现有的医学能力也有很多无法抵达的地方,这是医患双方都必须面对的现实。

    

     封启明:德鲁克医生刻在墓碑上一个名言是:总是去帮助,常常去安慰,偶尔去治愈。这其实是医生非常真实的工作状态的体现。当人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医生能做的事情,就是帮助他最坦然的减少痛苦,让他有尊严离开世界。我们医学科学的发展往往是落后于疾病的,我们往往是有了疾病才做相关科学研究,在遇到有一些疾病的时候,医生是无奈,我们只有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患者。

     来源:央视网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