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颜值”看“内涵”
2017/2/4 中国医学论坛报

     原文标题:镜内世界之美 不看“颜值”看“内涵”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齐璐璐 江欣颖

     转自中国医学论坛报2016年12月15日A8版

     “镜子有千万种,只要在人体有腔道之处,就能尝试用镜子来完成治疗,实现微创,造福患者。”每当被问及“什么是内镜”,姚礼庆教授总是习惯这样介绍,“内镜下的呈现也许并非‘美丽新世界’,病变或者有异物‘闯入’的消化道视野对于医生来说也颇具视觉冲击。镜内世界的美,靠的不是‘颜值’,而是‘内涵’。”

     要用上国人自主研发的产品

    

     图1 钢管内镜

     图1是1956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引进的首个德国钢管内镜,160年前由一位法国医生发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胃镜”或者“肠镜”,现在的内镜与从前相比已经有很大进步。科室搬迁时,这个“老古董”被扔进了垃圾桶。姚礼庆看到了,赶紧捡回来,重新清洗好后放到盒子里收藏起来,“这东西不能丢,它记载了我们内镜发展的历程。”

     在姚礼庆心中,内镜治疗是一门学科,要发展和创新,不能局限于被动学习的“守”,还要有敢于打破束缚人观念的陈旧规则的“破”。过去,内镜治疗的器械、仪器都是舶来品,在技术上被日本垄断,价格昂贵,每年国家要投入大量外汇。姚礼庆心里很不是滋味:全部用别人的产品,自己没有能力研制和生产,就意味着没有议价能力,学科发展也受到制约。什么时候中国人能用上自主研发的国产内镜?

     他和内镜团队用了整整3年时间,一边钻研临床技术,一边开发国产医疗产品,与上海奥华公司合作研制出了电子内镜。经过多次临床使用和改进后,他们请来一批专家进行“质检”:在操作演示的8张图像中,4张来自某国外知名品牌,4张来自国产自主研发品牌,几乎所有专家都辨认不出哪个是进口的,哪个是国产的。这4张中国制造的电子内镜视野照片影像,珍藏在每一位“中山内镜人”心中。现在,中山医院使用的氧气面罩、辅助影像放置车、内镜刀等等,都是内镜中心自己的专利产品,价格比进口产品要低1/3。

    

     图2 姚礼庆在操作自主研发内镜

     弃“刀”从“镜”,领略最美“风景”

     人们往往认为内镜只是一种检查手段,通过人体自然孔道(比如口腔、肛门)进入消化道进而发现病变。由于在消化道里“工作”,所以直到现在,在某些医院,仍是由消化科或者内科医生来操作内镜,并未将内镜和外科治疗紧密连接在一起。

     作为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创始人,姚礼庆曾是一位持手术刀的优秀外科医生。1982年,他的老师问他:“愿意去做肠镜吗?”那时,做外科医生开刀救人,是很多人眼中通向成功的“高速公路”,而内镜只是一项辅助检查技术,而且做肠镜既累且脏,发展前途未卜,去那里创业,就像是走“羊肠小道”。

     而如今,让姚礼庆感到欣慰的是,34年来自己所走过的这条“羊肠小道”尽管比一般的道路更崎岖颠簸,却处处可见“最美的风景”:“用最小的代价帮助患者换来最大的健康,镜内世界之美,或许就是病灶切除后、异物取出时那一刻的屏幕定格。”

     “胃里4把刀”的故事

     说起印象最深的患者,姚礼庆回忆起“胃里4把刀片”的故事。一位20岁出头、在上海工作的外地女孩,因家庭纠纷一怒之下吞下4把双面剃须刀片。家人吓坏了,但是20多个小时辗转7家医院,都因医生下班或技术水平有限而无法救治。患者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中山医院时,已经是晚上7点多,小夫妻俩坐在门诊大厅里绝望痛哭。

     已经下班的姚礼庆从门诊大厅经过,急匆匆地往家赶,因为当天是家人生日,全家人正等着他难得“早点下班”聚餐庆祝。听到哭声,他上前询问情况后紧张起来:已经耽误了这么长时间,如不尽快取出,患者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放心,我能救你!”事后,小夫妻俩告诉姚礼庆,这是他们听到过的最美的声音。为了这句承诺,姚礼庆马上打电话把已经下班的护士长从家里叫回来,自己带着患者立刻折返诊室。经过胃镜检查,发现刀片还在胃里,但由于刀片两面都十分锋利,直接取出必然会划伤食道。姚礼庆果断拿来一副医用手套,把大拇指部分剪下来,用胃镜把剪下的这截“手套大拇指”送到胃里,将刀片装在里面顺利取出。

     那天晚上9点多,姚礼庆才回到家,生日聚会早已结束,虽然没少落埋怨,但是他很开心。

     这么多年,他一直保存着这次手术的照片。如果当时没有立即实施内镜手术,刀片到了小肠,后果将不堪设想。而借助内镜技术,让原本可能面临开胸、开腹手术的患者接受了微创甚至“无创”治疗,治疗后完好如初的胃镜视野,在他眼中,无疑是最美的“镜内世界”。这张照片背后,是医生成功治愈患者后的喜悦和欣慰;而对这份职业成就感不懈追寻的身影,同样铸就了患者眼中最美的医者形象。

     这个病例成为上海市第一个内镜抢救“24小时”绿色通道制度建立的动因:“我开始想一个问题,每个夜晚,该有多少亲人因为找不到医生而感到绝望。”

     创新源自患者需求和中国精神

     对大肠癌肠梗阻患者,过去的做法是先做个回肠造瘘,等排泄物彻底排清数月后,再把“人造肛门”回纳到肠道原来的位置,以恢复肠道连续性。可是有一天,一位老年患者对姚礼庆说:“生了这样的病,‘里外不是人’,还不如死了爽气。”原来,这名患者自从做了回肠造瘘,人整天都是臭烘烘的,老伴让他拿着被子去阳台上睡,4岁的孙子不让他抱。

     “要让患者有尊严地活下去”,这个念头成了姚礼庆尝试创新的强大动力。在查阅国内外资料后,他有了新想法:先采用肠镜置入支架治疗肠梗阻,将排泄物排清,再手术切除病灶。

     1999年冬天,一名身患晚期肠癌并发肠梗阻的患者来就诊,当时她的肚子胀得像皮球,没有一家医院肯接收她,姚礼庆通过肠镜把一根金属支架置入她的体内,这是国际上首次尝试。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支架置入患者肠道那一瞬间,粪水喷到了他的脸上、头上,臭气熏天,但他却很兴奋。从此以后,肠梗阻患者再也不用做回肠造瘘了。

     “我们的所有创新,无论是技术上,还是产品上,原动力是‘中国精神’。以往,能请到外国医学专家到中国讲课,大家会觉得很骄傲,但是我想,为什么我们不能走出去给他们讲课?为什么他们不能来中国向我们学习?”

     现在,中山医院每年内镜检查和治疗的患者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技术上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突破了传统内镜单一的检查功能,首创一系列内镜治疗技术,吸引了日本、美国和欧洲等医学发达国家的专家来此进修。中山医院的内镜医生也一次又一次地让五星红旗在国际内镜论坛的舞台上升起。

     说起“美”,很多人会将其与时下流行用语“高颜值”画上等号。但是在内镜的世界里,也许所见之处都是与“高颜值”相悖的东西,而内镜医生,却用微创、甚至无创技术为患者重塑消化道结构之美,恢复功能之美。这,也成就了镜内世界之美,内镜人生之美。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