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身边的“提灯女神”,共话天使们的“引领之声”
2017/5/12 中国医学论坛报

     5月12日,是现代护理学科创始人南丁格尔的生日,也是国际护士节。昨天,记者走访了北京三家医院,与三个不同科室的护士们共同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护士节”。

     01

     这是一个说“你好”与“再见”的地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急诊医学科 重症监护抢救室 8:00

    

     走进印有“重症监护抢救室”的白色双扇大门,心电监测仪此起彼伏的蜂鸣,血透机持续不断的嗡嗡声和患者低沉的呻吟立刻构成了一种特有的氛围,这是一个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因为这里收治的,都是极其危重的患者。

     急诊科周健萍护士长把我介绍给抢救室王艳护士长后,转过身,为一名老年患者检查了管路,确认无误后掖好被单后才匆匆离去。

    

     8:25,早交班结束,一名晚班护士双手向斜后方伸了一个懒腰,看到我,歉意地一笑。然后和早班人员一起床头交接,交代患者情况,一共22名患者,九点一刻,她才走进更衣室。“下班了?”我问,她点了点头。

    

     “这是正常情况啦,抢救室的班次是早8点到晚8点,交班,查床,忙完以后差不多就要到九点了”抢救室王艳护士长说:“今天还不算是很忙的情况,抢救室一共有34张床位,每天大概要周转20名患者。”

    

     急诊科所面对的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年老体衰、多器官损害的患者比比皆是:“今天就有两个9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一个92岁,一个95岁。”王艳说。

    

     1床的患者对测血压显得十分不情愿,王艳耐心地安抚、劝慰老人,终于说服了老人,将束带束在老人的左臂上——心电监测仪滴滴的响了起来:“老爷爷患有急性心衰,只能采用坐位。我们很多年轻护士下班回家后晚上做梦的时候都能听见心电监测的报警声,就这么‘滴滴’的在耳边响。我自己也是,不过后来就慢慢适应了。”

     “来,这个你一定要看!”护理工作结束后,王艳把我带到会议室,骄傲地介绍:“这是我们急诊科历年来取得的荣誉,正中间的‘留住生命,奉献年华——让生命在我们手中延续’是我们的科训。”

    

     “大夫,快来!”门外,一名护士喊道。这句稍稍高于普通声调的呼喊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而在短短的几分钟后,当我们回到抢救室时,护士正取下一名老年患者身上的心电检测仪,关掉了屏幕。

     “家属放弃插管,走了。”

     大概十秒钟的时间,我们相视无言。

     少顷,王艳说:“尽管干了这么多年急诊,每次病人‘走’的时候,心里还是会难受。只能克服吧,毕竟,这就是急诊的工作环境,几乎每天,都会有病人从这‘走’。克服不了这个,也就没法胜任这份工作——其实啊,急诊也不只是一个说再见的地方,我们还会迎来很多新的生命!”王艳边说边向我展示手机中的照片:

    

    

    

     “急诊也承担着急产分娩工作,有一次,我们收治了一名破水、宫口开全的产妇,时间非常紧急。急诊的护士协助产科医生争分夺秒进行分娩工作,确保母子平安,迎接新生命的诞生。这是我们急诊接生的一个小宝贝,你看,她在我们护士怀里睡得多香!”

     2016年6月,友谊医院对急诊科进行整体改造。以“医院优势学科、危重症病人的绿色通道,急诊病人的救治平台”为指导思想,并专程邀请北京市急诊医学领域专家为急诊工作会诊把脉。9月20日,急诊平稳、顺利回迁。改造后的急诊大厅,更加兼顾患者需求和急诊特点,急诊抢救室实施全封闭管理,由急诊护士和专业的护工队伍完成危重患者的生活护理,留观区实施半封闭管理,免费为家属提供陪护椅。为了减少患者排队等候时间,医院还整合了急诊收费挂号窗口,实现通柜服务,并建立了优势学科的急诊患者急救绿色通道。

    

     急诊科,这里也是一个离希望最近的地方,在这里,更多的人获得了生的希望,在这里,我们不止会说再见,也会向一个个生命说一声:“你好”。

    

     02

     不仅是微笑天使,还是马拉松选手、大力士

     中日友好医院 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 13:30

     在进行采访工作前,MICU护士,中日医院2017年度微笑天使金丹就再三嘱咐我:“患者很多没有自主意识,身体比较暴露,拍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穿上抗菌服,戴上口罩,皮肤上立刻蒙上了一层密的汗珠。呼出的热气在眼镜的镜片上凝成了一片白霜:“你把口罩上面的硬片捏紧一点就好了。”金丹说。我照做,但如此一来,呼吸也随之变得局促。但这却是MICU每名护士的日常。

    

     “MICU病房是个50m×50m的正方形,但我们每天要走23000步左右哦,”护士长林芳说:“此外,为了防止患者得褥疮,我们每个班次要给每名病人翻五次身,按平均体重60kg算就是300kg,一个护士要管4个病人,一天下来,就是1.2吨。”林芳顿了顿,又说:“但可不要以为我们都是四肢发达的那种,除了体力以外,ICU还对护士的脑力、耐心和预见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全院各科室最愿意要的就是我们ICU的护士,无论是专业技术水平还是洞察力、胜任力、执行力,我们都是数一数二的——就拿金丹来说,她不仅是一名ICU的护士,还是院感小组的组长,我来MICU轮转后,她还是我的带教老师呢!。”

    

     “主要是观察与意识吧,”金丹说:“一个有经验的护士一定要知道患者下一步想做什么,比如,很多患者身上都插满了管子,患者本身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心理压力,焦躁是很常见的,有的时候甚至会想拔掉身上的管子,但这可是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巨大损伤的,甚至会危及生命。这个时候,我们不仅要阻止他,更要抚慰他。”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ICU需要白班与夜班的人数相同,不论昼夜,病房中始终灯火辉煌。护士们3班倒,每年约有近150个夜晚不能回家;同时,在ICU里面,生死不过一线之隔。

     我来讲一个故事吧,林芳说:“我们曾经收治过一个病人,他是化工厂的员工,工厂失火时,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他冲进火场关掉电源开关,结果吸入了大量的有害物质。来到医院就诊的时候已经非常危重了,抢救前,他就一直拿着家人的照片,说:‘让我再看一会儿,让我再看一会儿,万一我救不过来了,就再也看不见他们了。’病人在术后装了人工肺,在不能说话的情况下还在和女儿写字交谈……他最终还是没有等到肺源,走的时候,家属在里面哭,护士在外面哭,我就想:这样的好人为什么不能活得长久些呢?但是,悲伤过后,对于下一个病人,我们还是要拿出100%的精力,全力救治。”

    

     “我们不怕吃苦、受累,只怕患者家属不理解。”林芳说:“但是有时候,在有患者离去的时候,我们心里也会有一种莫名的愧疚,这时候,哪怕患者家属和我们发脾气也好,责备也好,我们都没问题的,但偏偏不,他们却说:‘谢谢,辛苦了’。”

    

     03

     如果天使也有分工,我们就是负责光明的天使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眼科 18:00

     傍晚,北京刮起了大风,北医三院眼科护士长刘老师打电话给我:“您到哪儿啦?再晚可就看不到插花咯!”

    

     鲜花的芬芳取代了来苏水和医用酒精的味道,会议室的桌面上堆满了鲜花,眼科的医生、护士和患者围坐在圆桌旁,在插花老师的指导下专注着手中的作品。

    

     插花老师:“你这个做得很好,你有慧根!”

    

     患者奶奶:“老师,我也有!”

     老师:“……对对,您也有!”

    

     护士姐姐:“啊?不能这么剪?我都剪秃了!”

    

     护士妹妹:“你把我脸拍胖了……”“……这样,你拿花挡着点儿——别挡着你闺蜜啊!”

     此次的采访对象是张爽,她刚刚在北大医学部国际护士节表彰大会上获得了优秀护士奖。

    

     19:30,正是普通病房病友间聊天、看电视的时间,而眼科的病房却十分安静,绿色的墙壁给人的感觉仿佛是在安静的湖底,四周没有来苏水、碘酒的味道,只有淡淡的清香。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只有一个患者从门口探了一下头,见有人在,便退了回去。张爽马上追了出去,原来,患者是想要一套新的病号服。

     “眼科是有自己的小情怀的。”眼科的护士长刘老师对我说:“眼科的每项护理工作都做得特别精致——不得不细,这也是眼科的特质嘛。”

    

     “在眼科,所有的工作都是讲究的、所有事情都是注重细节的。整个眼科护理团队,都讲究做回自己,有自己的格局,也有一点小小的意境与情怀。”张爽说:”在工作之余,我们也录歌,写诗,外出聚会的时候,很少烧烤,而是去一些可以安静聊天的餐厅。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爱好,小情调;都有自己的漂亮的正装,下班后,我们会哼着歌,开开心心的回家——我们一直认为这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带给人们光明嘛,如果天使也有分工,我们就是负责光明的天使!”

    

     一名小朋友在母亲的带领下走过走廊,张爽张开双臂:“来,和护士姐姐一起照张照片吗?”小朋友却逃也似的走开了。张爽笑了笑:“小家伙现在怕我了,因为昨天刚给他扎过针……”我们跟着小朋友走进走廊尽头的病房,病房的墙上画的是白雪公主的故事。这间病房是我们专门给小朋友们准备的,虽然有时候‘大朋友们’也会住进来吧。”

    

     幽静、清新,可并不意味着清闲;在张爽工作的13年间,她一共值了近7000个夜班班次。“默默坚守临床夜班一线,守护夜幕下的护理,风雨食欲在,在团队的成就中,成就自己!祝贺!”同事在微信群里祝贺她;

     “谢谢领导和姐妹们一直以来的包容与帮助,这个荣誉是属于大家的!”张爽回复道。

    

     鸣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