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癌痛”,我们在行动——癌症疼痛诊疗上海专家共识发布
2017/10/31 中国医学论坛报

     “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近年,癌痛诊疗得到临床医师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但是癌痛控制率并不理想。调查显示,我国癌症患者癌痛的有效缓解率为41%,晚期癌症患者中,仅为25%[1]

     医务工作者对癌痛重视的不足,患者及家属对镇痛药物认知的偏差,癌痛诊疗及全程管理规范化的欠缺,是造成此现象的重要原因。

     2017年10月27日,上海市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CRPC)年会召开。会议期间,由上海市CRPC主持编撰的《癌症疼痛诊疗上海专家共识(2017版)》(下称“共识”)正式发布。

    

     上海市抗癌协会癌症康复和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胡夕春教授和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上海长征医院肿瘤内科王杰军教授现场解读“共识”亮点,并共同呼吁加强癌痛患者的全程规范化管理,改善其生活质量。

     “共识”从三个方面规范了我国尤其是上海市癌痛诊疗行为和全程管理:

     第一、新定义,指癌痛不是只让身心“受苦”,干预要趁早;

     第二、新进展,指明确用药指导,三阶梯给药仍是癌痛药物治疗的基础;

     第三、新管理,指加强门诊患者管理,多方协作共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会上,我们有幸请到胡夕春教授、王杰军教授以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陈治宇教授,围绕癌痛诊治现状及“共识”更新要点为我们作出解答。

     胡夕春 教授

     上海市抗癌协会癌症康复和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化疗质控中心主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乳腺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乳腺癌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中心审评专家,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和姑息治疗委员会常委。

     王杰军 教授

     蔚蓝丝带关爱癌痛患者协作组副组长兼秘书长,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上海长征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副会长,国家卫生计生委肿瘤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常务委员,上海市防癌抗癌事业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肿瘤专业委员会顾问,上海综合性医院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陈治宇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精准医学与肿瘤MDT专委会常委,上海市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委会神经内分泌肿瘤学组委员,中国医促会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MDT专委会青年委员。

     目前,癌痛治疗大部分在门诊,如何制定个体化方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是我们面对的首要问题。针对癌痛患者,尤其是晚期肿瘤患者,不仅要关注其疼痛的问题,还要关注其是否存在合并症,从对组织损伤和心理层面的关注,扩展到患者认知和社会功能层面。

     为了有效、及时地预防、控制和消除疼痛,癌痛治疗应遵循及早治疗和综合治疗的原则。特别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姑息治疗,越早开始,患者生存获益越大。

     其次,我们对癌痛治疗的认识存在误区,癌症可能无法治愈,但是在规范化诊疗的情况下,95%以上的癌痛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所以说,如何加强患者随访,如何完善全程规范化管理,如何组织起有效的癌痛诊疗团队,都是我们需要改进的方面。

     王杰军 教授

     首先,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医务工作者对癌痛的关注度远低于对癌症本身。去年,国家卫计委对全国17个省市,175家医院的调研结果显示,我国60%以上的癌症患者患有癌痛,但其中70%的患者都未得到有效的镇痛治疗。

     其次,癌症患者的治疗期望值与医务工作者之间存在极大差异。在西方国家,癌症患者希望通过医院的姑息治疗,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因此,需要加强我国癌症患者在这方面的正确认知。

     此外,医务工作者也需转变理念,要加强对癌痛的评估。国内部分医院已经做得非常好,例如,癌症患者就诊时,医生的诊疗系统会提示是否已经完成疼痛评估,只有完成评估,才能进行下一步处理。为此,我们CRPC将在全国启动新一轮癌痛筛查项目。

    

     首先,新版“共识”注重实用,例如具体药物的选择和应用,临床工作中会面临哪些问题及处理方法等。其次,近年来,国际和国内有关癌症姑息治疗和癌痛控制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我们都进行了补充。

     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治疗理念的改变。既往我们认为,只有重度癌痛患者,我们才会选择强阿片类药物。现在,我们对于评分在4~6分的中度癌痛患者,建议使用小剂量的强阿片类药物,例如吗啡和羟考酮缓释片。

     此外,新版“共识”强调个体化的癌痛控制方案,并提倡多学科合作,联合肿瘤科、疼痛科、介入治疗科和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有效控制癌痛。

     陈治宇 教授

     此次“共识”的更新,我们可以看到对弱阿片类药物的弱化和对强阿片类药物及早使用的观点转变。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都意识到,把姑息治疗放到肿瘤治疗过程中的早期位置,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依从性。尽早使用强阿片类药物,在疼痛控制、睡眠改善及生活信心等方面,均能使患者获益。因此,我们对强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就会更为积极。

     目前中国的医学院本科教育中没有肿瘤学这门学科,导致我们的年轻医生对肿瘤学科的理解是碎片化的,对姑息治疗、癌痛治疗的知识更是缺乏。

     2015年,我们CRPC成立了肿瘤姑息治疗临床学院,主要培养45岁左右的副高级医生对姑息治疗的系统认知,希望他们可以变成学界领袖。我们也正在深圳成立中国肿瘤姑息治疗研究所、专科医生培训等系列教育。

     此外,我们还会联合“蔚蓝丝带关爱癌痛患者公益活动”这样的公益项目,去普及癌痛知识、提升癌痛规范化治疗管理水平。这条路会很长,但是通过努力,我们相信“镇痛之路”一定可以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 陈虹, 袁彩玲. 我院2010-2012年门诊药房麻醉药品应用分析[J]. 中国药房. 2013, 24(46): 43-47.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