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病房里的他们,选择各自的方式与世界告别
2018/4/5 中国医学论坛报

    

    在这里,治疗不再是第一位," 临终床位 " 重要的是缓解病人身体和精神的痛苦,让 " 生命最后一公里 " 走得更宁静。 " 生死课 " 不光上给病人,也上给家属,帮他们迈过心里那道坎儿。

     一块 " 安宁疗护区 " 的大牌子刚刚被安装在黑龙江省海员总医院爱心护养院 5 楼的走廊尽头,被替换下来的是一枚不起眼的小桌牌 " 临终关怀 "。

    

     除了正常诊疗室、老年护养区,这块牌子将护养院分出了第三个区域。

     相对于其他区域的热闹,安宁疗护区很安静,石英钟的 " 嘀嗒 " 声都听得很清楚。

     这里平均一年要 " 走 " 六七十人,单是上个月就开出了十多份死亡证明;这里几乎每位患者床下的大箱子里都有早准备好的寿衣,他们或近或更近的结局都是死亡。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做到 " 善始 " 容易,要做到 " 善终 " 就没那么容易。对于死亡的恐惧,不仅会加速这个终结的到来,还会带来不少 " 过度医疗 " 的痛苦。

     而这里的目标则是 " 善终 "。

     作为省内最大的公办医养结合机构开设的 " 临终关怀 " 专区,医护人员的职责不是与 " 死神 " 打架,而是缓解病人身体和精神的痛苦,让他们在生命最后能走得宁静又不失尊严。

     为了没有痛苦、没有遗憾的离开

     白底淡紫色碎花的布艺窗帘,香蕉牛奶黄的墙面、浅绿色的门,让患者大华阿姨有时分不清这里和家的界限。

     六年前她患上乳腺癌,住进这里已经三个月了。" 这几年为了这病,啥罪我都遭了,可大夫还是摇头,抱歉地说让我回家,想吃点啥就吃啥。"

     " 家,是回不去了。一个原因是不想死在家里,另一个原因是在家没有专业人员照顾。" 大华阿姨和家人达成一致后,被送到这里。

    

     针灸、中药、按摩加上医护人员专业的照顾 …… 大华阿姨气色和心情好了不少。喜欢听小提琴乐曲,医生就下载好多小提琴曲,用迷你小音响每天中午、傍晚放给她听;知道她化疗后头发几乎没了,特意将室内所有能 " 反光 " 的东西都收走,还帮她把带来的以前各种照片都买了相框挂在墙上 ……

     " 我们的工作就是让他们更好地离开,没有痛苦、没有遗憾。" 从业十多年的黑龙江省海员医院爱心护养院副院长、关怀病房主任刘丹娜告诉记者,很多人认为 " 临终关怀 " 是放弃治疗,认为送到这里来就是等死。事实上,来这里并不是等死。病人被收治入院前都要经过评估,在意识状态、病情程度、疼痛程度、精神心理、营养状况等方面进行评分,根据这些评分,医护人员制订适合的治疗方案;入院后,这里的医生侧重帮病人开展镇痛、镇静等舒缓治疗,护士每天不仅帮着翻身擦身、清洁口腔、康复护理等,还要做心理慰藉、疏导等工作。

     治疗不再是第一位

     " 呦,您这酸奶好像喝得有点多了吧!我得没收了,等您把这药吃了,我才能当成奖品发您!"48 岁的护工崔玉珍很轻松地哄着刘阿姨吃完了药。 " 哄着来 " 是 " 关怀病房 " 最基本的治疗手段。在这里," 早日康复 " 基本不可能实现,治疗不再是第一位,更多的是顾及病人感受,回归到对人本身的关怀。

     以前也设了专门交流室," 但如果推着患者到一个特别的场合去谈话,氛围本来就不可能轻松。" 刘丹娜说,所以在医护人员进到这个特殊的科室,首要的培训就是关于 " 唠嗑 ",要说技巧,就是要 " 从外往里唠 ",从 " 好事 " 开始唠。

    

     曾经有一位 70 多岁的老爷子,是位癌症扩散患者,每天都拒绝吃饭、拒绝吃药,让医护人员给子女打电话," 让他们都请假,都别上班了,我这要死了,就不能来陪陪我。" 老人家好几天嚷嚷着想吃一顿羊肉烧麦,但不能买到病房吃,一定要坐在小馆子里、再温壶小酒 ……

     " 其实老人这些都是怕孤单、惧怕死亡的表现。他越是表现得不讲理、任性,内心越是害怕。" 刘丹娜说,只有一个办法就是 " 惯着 " 他,甭讲道理。曾经有一阵子,他病房里几乎不断人,总有医生护士去他那陪聊。

     医护还配合家属,做了件 " 疯狂 " 的事——推着老人到最近的烧麦馆要了壶小酒,吃了烧麦,大家还给老人拍了照。" 终于当次正常人。" 老爷子开心得不得了。

     也就是一个星期后,老人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生死课上给所有人

     让一个人在得知自己大限之期不远后,还能平静地走完最后一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在我们所接受的各种教育里,死亡教育做的太少了。" 刘丹娜坦言," 大部分住进这里的患者都对死亡充满了恐惧,这种恐惧会在黑夜时让他们难以入睡,担心一睡不起。"

     很多家属都交代一定不要让患者知道自己患的是绝症。一位原本不知自己病情的中年男子,看见同一病房的病友每隔几天就一个个离世,忽然意识到自己大限之期也在咫尺,然后就变得异常恐慌,饭也不吃、水也不喝,不许家人离开他的视线,眼神里充满了恐惧与痛苦。

     最后征得家属同意后,护士长王颖趴在他耳边,把他的真实病情告诉他,同时又说 " 每个人都会死,你看你比别人还幸福呢,家人朋友都对你这么好,每天轮流来陪你,想开点,要勇敢!"

     据统计,目前在关怀病房的病人,待的最短的是上午来,下午人就走了;最长的不过半年左右,大部分都在 1-3 个月,人就没了,所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成了紧迫任务。

     有时不能仅靠说教,还有注意力的转移和挖掘兴趣爱好。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喜欢书法,实在没法坐起来写字,护士就给他准备了碳素笔、白纸、报纸,放在手边,随时抓起笔就可以 " 写画 "。

     " 优逝课 " 不仅需要上给患者,也要上给家属。对于已经身患绝症、濒死阶段的患者不过度抢救,这样的 " 放手 ",对于很多家属来说,难以跨过自己心里那道坎儿,怕日后陷入深深的自责。

     " 有始有终是生命的自然规律。" 刘丹娜说,现在 " 优逝 " 这堂生死课也要推向患者家属,计划在今年推出 " 生死课 ",主要面向 " 临终关怀 " 患者的家属开放。

     ——现状——

     一张床位后,四五位病人在等待

     黑龙江省海员医院爱心护养院院长高新荣告诉新晚报记者,2003 年开设临终关怀科,当时来的人很少,也许人们都认为,人都不行了,必须得在大医院治,甚至在 ICU 躺着,插满了管子抢救。渐渐的,这样的观念发生了改变。

     她说,近两年,原本住不满的关怀床位、病房,人开始越来越多。到现在近百张床位,空床天数很难超过一天,甚至在个别时候,出现过一张床位后有四五位病人排队等候。

     " 临终关怀 " 进入哈市近 20 年,如今也因为字面容易引起误解,也被替换为 " 宁养 "" 安宁疗护 " 等,让患者及家属感觉更舒服,消除他们的一些误解。

     新晚报记者了解到,目前,黑龙江省海员医院爱心护养院正在申报 " 安宁疗护中心 ",获批后将以总面积 3000 多平方米、关怀床位 150 余张成为省内规模最大的 " 临终关怀 " 中心,利用专业的医疗资源,对哈市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指导性安宁疗护服务。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