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延年:我做金针拨障及其他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2018/10/24惠延年 中国医学论坛报

    

    

     眼睛是灵魂的窗户,人的才智和意志可由看出来。

     ——博厄斯

     1970年冬,我在下面一个连队“锻炼”。连长的父亲从云南中部的哀牢山家中来到连队探亲。60岁不到的人,头发花白,双目无神。连长引他见我,说已经看不清物件一年多了。我用手电筒光侧照瞳孔,仅剩下很窄的“新月影”。

     金针拨障疗法,最早见于唐代的《外台秘要》一书,已有千年历史。对白内障后期,“此宜用金篦决,一针之后,豁然开去而见白日”。延续至宋明清时代,对此术描述更为详细。我当时能够搜得的器具只有一把直血管钳,一个刮脸刀片。没有“金针”,用一个回形针,将其一端抻开呈大圆弧形。

     ——《指尖上的光明》

    

     人们共有一个世界。但世界对每个人的意义有不同。双目所及的真实世界是人们认识的主要源泉。眼的进化对人类或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宇宙的一个奥秘。

     小的时候并没有学医的愿望。但就我的经验来看,人生总与医相随。人类定与医学共存。至于医学的专家,一直是离不开的。从巫医到现代医学。那么人工智能、高端机器人时代人如何,则是后话。

     儿时的中医记忆

     我从记事的年龄起,冬春时节常有感冒发热咳嗽之恙,体质使然。我记得的疗法有三种。一种是手法推拿,用于幼龄儿童。母亲多次说过,城里一位老先生特别认我的症。我也依稀记得先生用食醋涂抹我的掌心、虎口和前臂内侧,他食中两指并拢,自近而远滑动。如此重复数十次。这种自然疗法,大抵有祛风解表、活血通络之功效吧。推拿后是否会出汗呢,我已记不清了。

     再一种疗法是一个退热的土方。用不去外壳的小米半把,家乡也称为“谷子”的,但南方多称稻谷为谷子,用小半碗清凉井水吞下。那时候村中的井水甘洌,毫无污染之忧。而我也从不怯弱于吞“药”。这个土方也是有效的。谷子囫囵吞下之后,要蒙上被子捂汗的。果真就出了一身汗,热度大减。至今我不知道这里边是什么道理,也许就是因为捂汗了。但捂得不对对儿童也有风险,没有做过随机对照研究,也不知道现在穷乡僻壤中还有人知道或是使用这个土方么。现在的退热药那么多,可有的儿童吃了对造血功能不好呢。据介绍,谷子自古称粟,是中华民族首选的栽培作物。除食用外,入药有清热、清渴,滋阴,补脾肾和肠胃,利小便、治水泻等功效,本草纲目上有著。这也是医食同源的范例。有磨成粉或去壳煮粥的,但我这种吞食法没查到记载。

     第三种是止咳的土方。但与川贝、枇杷和甘草之类无关。取中国槐的青嫰枝条,刮除灰色的外表皮,将其下的青绿皮层、主要是韧皮层削下成片若干,放在铜勺内加上香油半两,文火上煎炸至黄色。稍微放凉后将油喝下,炸黄的片条嚼咽了。有淡淡的青苦味。如此咳嗽也就止住。这里的有效成分是什么呢?据介绍,国槐的枝叶、花蕾、花、皮、根皮及种子均可入药。尤其是槐皮,为国槐的树皮或根皮的内层白皮。其味苦,性平,功能为祛风除湿、消肿止痛。主治风邪外中、身体强直、肌肤不仁、口疮牙疳、肠风下血等。这用处大发了。发热、咳嗽及喘息,正是风邪所致。这个土方子,我以为当推而广之。

     到上小学,感冒发烧咳喘的事在不知不觉中少发了。但是医护行为与人有不可分割的时空关系。例如小外伤。我从5岁起就割草放牛干农活。镰刀割着手、钯子扎入腿是时有发生的。按现在的规矩一定得到医院清创消毒缝合打抗破伤风针。那时是做不到的。“割草娃”的一个宝贝是带一片墨鱼骨,中药名为海螵蛸的。这还是家境尚可时过年才会得到的。一旦手上被割开了口子,将海螵蛸用指甲刮出细粉,撒于伤口,一会就止血了。也有用大蓟的青叶捣碎糊上去的。即使留下小瘢痕,那时有谁在乎呢?

     “金针拨障”的故事

     再一直长起来,就到了高中毕业的时候。想上一所军校能够减轻家庭的负担。刚好赶上四医大,那时对外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字244部队,来河南的南阳和许昌两个地区招生。我被保送入伍。是学医的命运选择了我。

     我们在大四才进入内、外科的临床学习。其间开了三几十学时的中医针灸课。我学得很上心,扎针的手法也练得到位,也记下不少中药成方汤头。针刺疗法和一些中药方加减,成为我寒暑假回乡为父老乡亲医病的主要手段。这些方法经济成本很低,不用向乡亲们收取分文。在我毕业后多年为边疆军民义诊过程之中,“一根针、一把草”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还用针刺救活过一位溺水的年轻人。那时候几根银针总是不离身的。

     我在四医大校院里没有来得及学习眼科学。七年半的学业,实际在校六年半,停课一年半。还有4个月的下乡搞“社教”。后来虽然复课,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只有自己找地方断续地见习一些临床病例和操作。

     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毕业分配到云南最大的军队医院。进院后让我先轮转眼科,这是我与眼科结缘的开始。那时候眼科检查的工具是民用的普通手电筒、用电池的直接检眼镜。最高级的设备是一架瑞士进口的裂隙灯显微镜。没有手术显微镜。缝合结膜用丝线。比较标准的白内障囊内手术,是用线状刀(西文称Graefe刀)锯开上半角膜缘。左手用镊子夹着12点位创缘掀开角膜瓣,右手持晶状体匙伸入混浊的晶状体下完整拖出。创口不缝合。术后用沙袋固定头部卧床两周。为此目的,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卧床大小便的训练。在20世纪70年代,囊内手术还采用过干硅胶棒粘附、后期用冷凝头冷冻拖出的方式。引入手术显微镜的囊外摘出术式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大抵是20世纪80年代晚期了。这之前就发生了我做“金针拨障”的故事。那是在1970年冬,我在下面一个连队“锻炼”。连长的父亲从云南中部的哀牢山家中来到连队探亲。60岁不到的人,头发花白,双目无神。连长引他见我,说已经看不清物件一年多了。我用手电筒光侧照瞳孔,仅剩下很窄的“新月影”。这是当时检查白内障的常规方法。怎样才能帮到他呢?我决定设法做“白内障针拨术”。古称“金针拨障”。

     金针拨障疗法,最早见于唐代的《外台秘要》一书,已有千年历史。对白内障后期,“此宜用金篦决,一针之后,豁然开去而见白日”。延续至宋明清时代,对此术描述更为详细。我当时能够搜得的器具只有一把直血管钳,一个刮脸刀片。没有“金针”,用一个回形针,将其一端抻开呈大圆弧形。将这些物件煮沸30分钟消毒。用丁卡因表麻。用血管钳掰下刮脸刀片一角,夹持之,作为穿刺刀用,刺入外侧角膜缘后睫状体平坦部。然后手持改造的回形针,将弧形的一端插入到达晶状体之后,从其上方划断3/4圆周的悬韧带。到达晶状体前部中央,将其压向后方,并保持压迫十数秒钟。这样,晶状体即大半脱位于玻璃体腔的下方。抽出针,患者取半卧位,避免低头。如此,视轴透明,豁然明亮。老人欣喜于心。

     金针拨障的现代改良术式得以载入史册,缘于唐由之先生在1975年为毛主席施术。当时使用的手术器械,是在苏州医疗器械厂反复研制试用后定制的。现在部分存于南通市的眼科博物馆,是馆内最高级别的国家文物。毛主席在术后戴着眼罩所写的鲁迅诗句,“花开花落两由之”,为天下人传颂。说来有趣,前几天我在广西南宁作学术交流,遇到从百色来的梁主任。他说当年唐先生曾到百色地区传授此术,不少医生学会了。他自己也做过数例。当然不像我用回形针的。

     手术室里的新故事

     时光荏苒。20年弹指一挥间。眼科的手术设备和技术飞跃式发展。手术室里也不断发生新的故事。在1993年的秋天,来了一位本地军用被服厂的工人,30岁。名字还一直记得叫x长安的。他的右眼在敲击金属时有物飞溅而入,自觉流出“热泪”,就看不见了。眼眶部CT显示眼球后壁上正中点有一个高密度影,还有伪影。不用说,是铁屑从角膜、晶状体穿过击中黄斑区球壁的。在受伤当天我们进入手术室。在Opton手术显微镜下,先缝合角膜伤口,随后建立三通道经睫状体平坦部的玻璃体切除术,切除因有伤道已水肿混浊的晶状体。安放角膜接触镜。还算不幸中有大幸,铁屑在黄斑中心凹下方,中心凹没有损及。用眼内磁力棒取出铁屑,做出完全的后玻璃体切除,眼内激光适度凝固视网膜损伤区。仔细全面检查后,按正视眼的度数植入人工晶状体。出乎意料的是,揭开纱布,伤眼的视力1.0!出院时可以矫正到1.5。他多年以后复诊保持稳定。 还有一例宝鸡地区的5岁女孩,右眼在春节中被烟火杆上的塑料片击中,2个月后才因白瞳症被家长发现。根据伤情我设计了通过同一角巩膜缘切口,先完成白内障切除,再从玻璃体腔取出塑料片异物,最后植入预留一定度数的人工晶状体。手术后孩子的矫正视力也是1.0。

     记得大约在1998年,英国的一本眼科期刊Eye发表了香港同道所做一例类似的前后段联合手术。其时,我大约已经完成了100例。医教研工作的繁忙、病例资料收集的欠完整,以及“发表”意识淡薄,使我们很多有益的临床经验没有成文传播。

     有效性和安全性是临床治疗和实施手术的两个根本要素。不是每个病例都可以让术者施展“绝技”。也不是每个白内障合并眼底伤病的都是做联合手术的最好选择。尤其对于眼外伤,我掌握的标准是,排除感染、视网膜脱离、黄斑与视神经损害,有一定视力恢复预期,后续手术可能性小,才在初期创伤修复和玻璃体手术中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经过这样的选择,虽然不会每例都像上面的故事那么好,但绝大多数是稳定的。是各种类型的眼外伤救治中后果最好的一组。

     又一个20年过去。眼底病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发展令人振奋。这期间我也做了一万几千多例手术,去年还尝试了抬头的3D手术系统显示下的手术。玻璃体视网膜的机器人手术已经实现,它将操作的精度提高一个数量级,即人手的颤动在60-100微米,而机器人操纵控制在5~10微米。我相信不用多久就会完善推广。人类正面临科学技术爆发的信息化时代。人工智能的许多能耐将使生化的人类望尘莫及。

     但我一直相信,虽然宇宙产生了生命和人类,但人类毕竟是能认识世界的智慧生物。在有限的时空里,人是万物之灵。人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每个人需要不断学习、修养和创造性劳动,以丰富自己的人生旅程。

     几十年走过来,我体会到要想作一个好的医者和术者,当然首先是做人,有四个字很重要,或称为我的“四字箴言”。即:正、勤、慧、定。正,就是正气凛然,正直,正能量,科学态度,尊重同情别人和患者。勤,就是勤奋踏实,勤学苦练,一生之计在于勤,终生不间断学习,惜时如金。要知道对人来说,一懒万事皆休。临床实践就是要勤看病人,完整地收集第一手资料,勤于思考,勤动眼手脑。慧,是指聪慧,慧根,悟性,判断力,心灵手巧。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正确的思维方向和逻辑方法,会引向正确的判断和预期的结果。不钻牛角尖,不误入歧途。定,指定力,坚持不懈、坚忍不拔、宠辱不惊、处变不惊。不失一直向前的动力和方向。

    

    主任医师, 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空军军医大学教务处长、讲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主任。曾任国际眼外伤学会国际委员会委员,国际眼底病专家学会会员,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记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等核心期刊顾问,《国际眼科杂志》中、英文版主编。

     ▽ 扫码识别小程序

     购买《指尖上的光明——30位眼科医生的故事》

     您用于购买此书的每一分钱都将捐献给眼科公益基金会

     包邮哦亲!

    

    

    

    

    系列故事回顾

     如何做一个好医生——读《指尖上的光明》有感

     黎晓新:每一位医生都应该感谢病人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马志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寻找光明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许迅:选对了目标,就会坚持到底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颜华:唯一的希望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胡运韬:医者无疆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