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军:能为患者解除病痛是件特别愉悦的事情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2018/11/27 17:32:16崔楠 李妍 中国医学论坛报

    

     只要有一双真诚的眼睛陪我哭泣,就值得我为生命受苦。

     “从医近40年,这场手术让我倍感狼狈”

     记得有一次,一家下级医院邀请我去做手术,是一名车祸外伤患者,汽车挡风玻璃的一块碎片射进了他的眼睛。为患者清理完创面后,我开始试图将玻璃碎片取出,这时我才发现自己遇到了大麻烦。

     就是一块四四方方的玻璃碎片,却让我在手术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

     起初,我试图用眼内器械将它夹住,但器械的张开口却不足以夹住这块玻璃碎片,而且它又硬又滑,不停地在眼内翻来滚去……好不容易夹住了,小心翼翼地往外拿,一不小心,又掉回去,再夹,再掉……重复了不知道多少次,怎么也取不出来。可想而知,玻璃碎片的不停翻滚给视网膜造成了很多新的损伤,还引起病人眼底大量出血。整个手术过程让我们非常狼狈。最后,我虽然用尽各种办法将这块玻璃取了出来,但这只眼睛的视力却保不住了。后来,我打电话去问了随访的医生,他告诉我,病人的预后非常差。

     可以说,从医近40年,这次经历对我的影响非常大,让我一直耿耿于怀。之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够把一块异物尤其是非磁性异物安全地从眼球内取出,而不造成眼内组织的二次损伤?

     大家知道,这种受伤异物进入眼睛的过程本身就对眼睛造成了损伤,在取异物的过程中如果方法不当又会对眼球内部造成多次损伤。这种医源性损伤使得一些本来能够保留一定视力的眼睛术后完全丧失了视力。

     经过两年多探索,我摸索出一种方法,先将硅油注入眼内,再在硅油中将异物取出。尤其对那些不容易夹持住的非磁性异物,我先把它安全地抬到眼前段,再从角膜缘的切口取出,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由于夹持不住异物反复掉入眼内所导致的二次损伤了。

     我们用这种方法顺利取出了各种非金属类异物,包括各种类型的玻璃碎块、爆破产生的小石子等等,还有很多金属异物也能够用这种方法取出。

     后来,我们将这一方法写成文章,发表在《中华眼科杂志》上,让很多类似的眼外伤患者从中受益。

     很多时候,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医学的进步也往往是建立在治疗失败的基础之上的。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用于以后的医疗过程中,这样才能促进医学不断发展。

     对于这个病例我是有遗憾的,每次想起来我都很懊恼,但我想,如果没有这次失败的经历,可能后来我也帮助不了那么多患者。

     “这就是医学,做了最好的一切,但却预料不到所有的结果”

     正如长眠在纽约东北部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墓志铭所镌刻的一样,“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生有时只能尽最大的努力去治疗,但不能保证所有的结果都是最好的。

     这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生的事。一名警察在一次抓捕行动中,被躲在屋内的嫌犯用装满钢珠的火药枪打中了面部。除了造成面部皮肤多处开放性损伤外,非常不幸的是,这名警察的双眼也被钢珠击中。一只眼睛当场就已经无法治疗,只能将眼球摘除了。另一只眼睛也损伤严重,被多颗钢珠射入。

     从他的眼内我们一共取出3颗钢珠。

     手术还算顺利。当时,我们还以为至少可以让他保住一点点视力。

     但不幸的是,这只眼睛的视网膜很快又发生了脱离,只能再次手术。

     因为整个眼睛的炎症反应比较重,视网膜伤口不断增殖、收缩,造成视网膜反复脱离……经历了多次手术,这只眼睛最终也没有保住视力。当时,当地公安局领导对我说,要尽全力抢救,不惜任何代价保住他唯一这一只眼睛,但最后的结果却令人非常失望。

     其实,这例病人的手术我处理得还是非常好的,本来以为能够挽救他的视力,但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导致最终仍然没有保住他的视力,令我非常遗憾。

     我想这就是医学,即使疾病相同,治疗原则相同,但每个病人病情的变化都是不尽相同的,最终的结果有时候很难预料。医生能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去挽救,同时仔细观察,出现并发症及时做出正确处理,争取得到比较好的治疗结果。

     当然,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和对医学经验的不断总结,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科技的进步使手术更加完美,更加微创,也使病人获得了更好的治疗,这是可喜的一面。但是无论到什么时候,医学也总有做不到的事情。

     “唯一的一次投诉,我不后悔”

     有人说,工作是人们需要用灵魂去做的事。医生的工作更是如此。

     其实,每位医生都是想着治病救人的,但是大多数病人对于治病的过程不够了解甚至存在误解,就会造成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医生可能会花很多时间去向患者解释疾病的过程、应该采取的治疗手段以及可能的治疗结果,但是病人最关心的可能永远还是治疗结果,甚至很多病人认为所有的治疗都应该带来有益的结果。但临床医学并不是完美的,有些治疗结果并不能达到患者的预期,而病人并不能理解。

     医生当久了,很多时候就不敢把话说得太满,经常会在沟通中用到“可能”,就是为了将来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时给自己留有一分余地。但实际上,这种相互之间的不信任是很累的。因此,我认为对病人进行正确的科普教育,让他们了解疾病发展过程和规律,认识到医学的局限性,是非常必要的。作为高年资医生,我也会教年轻医生们去尽量和病人沟通疾病的发展规律,以及我们现在医学所能够做到的极限。

     从医将近40年,我只被投诉过1次。

     一名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因为视网膜脱离,准备接受手术治疗。因为他的病眼有炎症表现,我们就准备先进行抗炎治疗。

     眼科常用的抗炎药物是糖皮质激素,但是病人告诉我,他用激素会有副作用,血钾会偏低。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非常重视,就去查了他的血钾,当时是正常的。我们跟他沟通,他现在的疾病状态是需要用激素治疗的,现在他的血钾也是正常的,我们是不是可以在密切监测血钾的情况下,通过适当补钾来试用激素抗炎治疗?

     病人同意了。于是我们给他静脉输注了糖皮质激素,同时口服补钾药物来预防低血钾的发生。

     然而,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仅仅输注了一剂糖皮质激素,病人的血钾水平就迅速下降,浑身无力,心率减慢,躺在床上完全动不了。

     我们立刻请内科医生协助处理。经过两天的治疗,病人的血钾水平恢复了正常。

     但是他非常不满,在血钾水平恢复正常后找到我们大闹,抱怨说:“我跟你们说过用激素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你们还是要给我用……”

     我们跟他解释,他的眼部情况确实需要用激素治疗,我们也采取了充分的预防措施,但他的反应会这么重,确实出乎我们的意料。

     血钾水平恢复正常仅仅2天,病人就擅自出院了。因为医护人员跟他说,手术之后有可能还需要应用激素类药物,而他对激素这么敏感,即使是应用含有激素的眼药水,也可能会出现低血钾的情况。病人非常担心,连手术也放弃了。

     病人出院的时候我刚好在门诊,不在病房。后来,他的家属来给他办理出院手续。我找到他的家属,跟家属说:“不做手术,他的这只眼睛肯定就瞎掉了,这么年轻就放弃实在是太可惜了。”我给家属做了很多思想工作,终于把病人劝了回来。

     病人的手术非常顺利,手术效果也非常好。术后在监测下给他点用了糖皮质激素眼药水,也没有再出现血钾水平下降。出院后第1周他回来复查,视力已经恢复到1.0,大家都没有想到他能恢复得这么好。但就是这样,他出院之后还是把我投诉了。

     我是科室的医疗主任,以往一般的医疗投诉都是我去处理的,这一次我是当事人,所以不得不回避,由其他医生出面处理。现在想起来,这次投诉也是让人无奈得很。

     很多医生说,他都出院了,你为什么还要把他劝回来,万一手术效果不好怎么办?岂不是更麻烦?

     但是当时我就只想到,如果这个年轻人不做手术,他将来的生活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我想,这可能就是所谓医者的灵魂吧。

     这一次投诉,我不后悔。

     对年轻医生,我想说……

     眼底病病种多,分类繁杂,治疗方式也多,不仅涉及药物治疗,还涉及激光治疗、手术治疗等。因此,一名眼底病医生的成长曲线很长,要想成为合格的眼底病医生,首先理论基础要扎实。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眼底病医生分为眼底内科医生或者眼底外科医生,他们之间是有交叉的。有些疾病有时候既需要药物治疗又需要手术治疗,还包括其他一些治疗方式。在面对各种治疗方式的时候,年轻医生有时候会产生很多困惑,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扎实的理论基础肯定会对理解疾病发展和治疗手段的选择有所帮助。

     我的导师是严密教授,他对眼底病的理解让我受益匪浅。可以说,是严密教授让我对眼底病产生了兴趣,并一步一步走下去。

     眼底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很多技术的支撑,包括检查设备、手术设备以及一些特殊的治疗设备。对疾病有完善的认识,才能在临床中对疾病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

     年轻医生不应该只关注手术。我碰到过很多年轻医生,他们对手术特别感兴趣,把很大的精力放在手术上。但实际上,很多手术做得非常漂亮的医生,由于对某些眼底病的认识不够全面,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上可能就会出现一些偏差,导致一些疾病的治疗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诊断思维和检查手段是基础,然后才能谈到治疗。以视网膜脱离为例,如果医生对眼底病的基础理论掌握得不够,在判断是什么样类型的视网膜脱离时就可能会产生错误。一旦诊断错误,在选择治疗手段的时候就可能会产生偏差。本来需要药物治疗的病人,却采用手术治疗,而一个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人却接受了很长时间的药物治疗,耽误了手术时机。这两种情况都可能不会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总有人问我临床工作和科研是否能够兼顾,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作为研究型的大学,基础研究是必需的,因为有条件、有平台,可以做很多与疾病相关的基础研究,推动整个医学领域对疾病的认识。而作为以临床工作为主的医院,科研并不是从基因和细胞的角度去做,年轻医生们可以做与临床相关的科研。例如,对某种疾病病例的观察,对某种治疗手段的探索等等。有科研意识的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去收集这些临床资料并加以总结,慢慢地就会对这一种疾病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了。

     简单地说,在写一篇学术文章的时候,我们必须去阅读大量的资料,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这种疾病的深入学习,可以让我们对这种疾病有深入的理解。如果一名医生能够把所有眼底疾病都做一个综述或者相关研究,就会对所有疾病掌握得非常全面了。虽然不太可能实现,但只要能够对自己感兴趣或临床常见的疾病进行总结,这个过程就是一次成功的学习。所以这样的科研,既是对整个临床医学的一种贡献,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提升。

     “医学不是我的第一选择,但进来了就爱上了”

     虽然医生这个职业不是我当初的第一选择,但是走上这条道路后,我觉得当个医生真的很不错。

     我早先很喜欢电子、机械之类的专业,但是因为我的母亲是医生,就阴差阳错地进了医疗这个行业。进来后,发现医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科学,因为感兴趣,就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了。

     大家都觉得,外科医生工作很拼、很累、很辛苦,其实,眼科医生也是非常拼命的。我们都希望能够通过早期治疗使病人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对于大多数医生来说,都是真心地想要更多地从病人的利益出发去帮助他们。我现在带领的这个团队虽然很年轻,但是确实是“蛮拼的”。现在我们的手术确实非常多,像现在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我们的手术室里还有很多医生在加班手术。对于视网膜脱离的患者来说,我们总是希望能够尽快安排手术,毕竟视网膜脱离的时间越长,治疗的效果就越不理想。因此,对于这些患者就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尽早手术。

     从职业角度来说,医生的工作虽然辛苦,但它能带给我的成就感是其他行业无法给予的。这份职业的神圣感促使我们成为最好的团队,最充沛的自己,怀着最真挚的对社会、对每一名患者的温度,做着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能够获得的心情上的愉悦,是任何名利都不能给予的,这也会让我做任何事情都格外用心。

     其实,工作中还有许多令我难忘的故事和人,我能感受到他们的温度,既有心情澎湃的时候,也有懊恼悔恨的时候,当然也有无能为力的部分,有些复杂而难以用形容词简单描述的感受。从医四十载,酸甜苦辣已经深深地埋在了我的心里。

     张军军口述,崔楠、李妍采写

     张军军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副主任,现任成都市爱迪眼科医院业务院长,曾任中华眼科学会眼底病学组副组长。

     ▽ 扫码识别小程序

     购买《指尖上的光明——30位眼科医生的故事》

     您用于购买此书的每一分钱都将捐献给眼科公益基金会

     包邮哦亲!

    

    

    

    

    系列故事回顾

     如何做一个好医生——读《指尖上的光明》有感

     黎晓新:每一位医生都应该感谢病人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马志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寻找光明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许迅:选对了目标,就会坚持到底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颜华:唯一的希望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胡运韬:医者无疆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惠延年:我做金针拨障及其他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姜节凯:两个难忘的病例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姜燕荣:别了,玻璃体手术刀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李甦雁:感谢你,感动我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李筱荣:化为“绕指柔”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梁建宏:干喜欢的事,就不会觉得苦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梁小玲:谈一谈医患,谈一谈生死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刘堃:非典型“鸡汤”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刘庆淮:我的眼科我的梦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卢海:做个不“安分”的眼科医生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吕林:做医生,是个良心活儿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沈丽君:有感动,有遗憾,但我很知足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孙大卫:回首21年行医路,那些关于成长的故事……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王方:不是我成就了患者,而是患者成就了我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孙晓东:把一份职业变成一份事业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王常观:一辈子能做好医生这一件事,就很伟大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王志军:在都江堰救灾的52天 中日友好医院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徐格致:黑暗中的那束光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张明:行医路上,那些事,那些人……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士人风骨今犹在 ——魏文斌先生小记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