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红极一时的大胃王突然去世!疑与生前这类习惯有关,重要提醒:牢记这6个方面,或能远离
2023/3/23 21:00:00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近日
话题#日本女大胃王菅原初代患肠癌病逝#
冲上热搜

根据多家日媒报道
拥有众多粉丝的日本“大胃王”菅原初代
因罹患大肠癌
已于3月9日去世
享年59岁
该死讯已得到经纪人证实
尽管出道时已年过40,但菅原初代出道即巅峰。曾创下10分钟内吃完399碗荞麦面的惊人纪录。成为“大胃王”后的菅原初代收获了很多粉丝,经常参加各类综艺节目。

▲吃播视频截图
经纪人称,菅原初代罹患癌症和生前饮食有很大关系。
“大胃王”吃播曾被多人模仿,我国已明令禁止这类行为
此前,国内也曾有吃播界四大巨头
饭量大于常人,体型也足够庞大
他们分别是
“恩克、泡泡龙、胖猴仔、闻味儿”

当年泡泡龙一个人能吃
几个人的饭量
胖猴仔更是一顿能吃20斤猪大肠
然而,不幸的是
泡泡龙和“闻味儿”相继去世
泡泡龙年仅29岁
“闻味儿”31岁就与世长辞
近年来
“大胃王”吃播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2021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反食品浪费工作方案》,其中,明确禁止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音视频服务提供者制作、发布、传播宣扬量大多吃、暴饮暴食等浪费食品的节目或者音视频信息。
对拒不改正或情节严重的,处以罚款、通报批评或节目停播整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大胃饮食”带来4大健康风险
不断挑战食量和暴饮暴食的人
都需要注意
这种不健康的饮食方式
可能带来4种健康风险
NO.1
消化道疾病
胃病:各类肉食很难消化,加上吃得快,尚未充分咀嚼就咽下去,胃肠道压力很大。胃长期饱胀,胃液大量分泌、破坏胃黏膜屏障,受损的胃黏膜又不能及时修复,容易导致急慢性胃炎、胃穿孔、胃溃疡、胃出血等胃相关疾病。
胰腺炎和胆囊炎:大量高脂肪高蛋白食物进入肠道需要胰腺分泌大量蛋白酶和脂肪酶、需要肝胆系统提供胆汁帮助消化,因此暴饮暴食容易诱发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等急腹症。
NO.2
肥胖和代谢综合征
暴饮暴食是肥胖高危因素。频繁过度进食,无法完全将摄入的能量消耗掉,导致的首要问题就是肥胖,肥胖又会导致一系列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等各种慢性病。

▲“大胃王”木下在吃过100个寿司后,通过映像检查发现胃部面积比进食前大了66倍
NO.3
大脑反应变慢
摄入大量食物后,为了消化过多的食物,全身的血液常集中在胃肠道,导致其他器官的血液供应不充足,可能导致人变得迟钝、反应慢。
NO.4
胃食管反流、厌食症
有人为了保持身材,或者是由于暴饮暴食的不适感,经常在吃播结束后进行催吐。而催吐引起的问题也很多,包括胃酸对食管和咽部黏膜的损伤、胃食管反流等,长期催吐可以引起神经性的厌食症和神经性暴食症,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对身体健康造成更大的损伤。
很多小伙伴可能有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大胃王”会因肠癌去世?
肠癌和暴饮暴食有关吗?
NO.1
暴食红肉
红肉其实是一个营养学名词,指在烹饪前呈红色的肉,其颜色来自肉中的肌红蛋白。哺乳类动物如猪、牛、马、羊等的肉都是红肉。
流行病学证据表明,进食红肉是结直肠癌重要的危险因素。2015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专门文件,将新鲜红肉列为了大肠癌的2A组致癌因素,即很有可能导致人类大肠癌。
因此,过量摄入红肉会增加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NO.2
暴食加工肉
加工肉主要是一些零食,比如火腿、香肠、咸肉、熏肉,加入了亚硝酸盐、食盐和其他添加剂。包括其他保质期长的肉,都是要列入加工肉制品的。
2015年IARC发布的文件中,也将加工肉列为大肠癌1类致癌因素,即加工肉为大肠癌的确定性致病因素。加工肉类在增加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同时,也会诱发胰腺炎和前列腺炎。

NO.3
暴食脂肪
高脂肪饮食可促使肝脏分泌更多的胆汁。胆汁进入肠道后,初级胆汁酸在肠道厌氧细菌的作用下转变成脱氧胆酸及石胆酸,而这两种物质均是促癌剂,可以使肠道黏膜发生癌变。同时,脂肪还能为多种肿瘤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10个警戒信号
消化道肿瘤在早期大多没有典型症状,或者只有不典型症状,容易被误诊为消化不良、胃肠炎、慢性结肠炎、痔疮和肛瘘等。
因此,要高度重视结直肠癌早期的“十个警戒信号”。
1、突然体重减轻。
2、原因不明贫血。
3、腹胀,腹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
4、腹部有块。
5、大便带血或出现黑色粪便。
6、大便中有脓血或黏液血便。
7、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或腹泻。
8、腹泻与便秘交替进行。
9、大便形状改变,变细、变扁或带槽沟。
10、检查发现有多发性息肉,或乳头状腺瘤。
4种筛查手段:一指三检查

01直肠指诊
可以发现80%的直肠癌,但对直肠之外的大肠无能为力。
02粪便检测
粪便检测分为两大类,一类检测出血,一类检测上皮细胞分子标记。
粪便潜血试验分为愈创木酯法和免疫化学检测(FIT),前者可能出现假阳性反应(如:红肉、生辣根、萝卜、西兰花),后者则无需限制饮食。
FIT 适合在家中连续排便检测,对于癌症的敏感性为 79%,特异性为 94%。可每年或每 2 年进行粪便潜血试验以筛查结直肠癌,如出现阳性结果可进行结肠镜检查。
多靶点粪便FIT-DNA 检测在特定条件下可用于结直肠癌筛查, 其对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具有一定的筛检能力。
03血液检测
FDA 批准检测血液甲基化 SEPT9DNA 用于筛查结直肠癌,但尚缺乏相关获益的研究数据。对结直肠癌检出率的敏感性为 48.2%,特异性为 91.5%,阳性预测值为 5.2%,阴性预测值为 99.5%。
04金标准——结肠镜检查
90%以上的结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肠镜可以直观地发现息肉,取检并进行内镜下切除。因此,肠镜检查既能筛查、预防,又能治疗。建议40岁以上人群,有无症状都要做一次肠镜检查。
6个预防建议
1.运动
运动可有效减少肿瘤发生,坚持体育锻炼,避免久坐,减肥。
2.健康膳食
平时多增加粗纤维、新鲜蔬果、鱼类、坚果类摄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
3.咖啡
结肠癌患者每天摄入 4 杯或以上的咖啡,复发或死亡率大大降低,总生存期也显著延长。
4.阿司匹林、叶酸、维生素D
50岁以上人群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75~100 mg/天),服用3~5年以上的收益最为明显,可将罹患风险降低一半。
血浆中高 25(OH)D 水平可有效降低高免疫反应水平者的结直肠癌患病风险。
叶酸在大肠癌的发展中起了「双重作用」:未发结直肠癌,补充大量叶酸可以降低发病风险;得了结直肠癌,补充大量叶酸可以促进癌症进展。
5.戒烟戒酒
避免烟酒对消化道的长期毒性和刺激。
6.重视早期筛查
结直肠癌是一个多阶段多因素影响的漫长演变过程,研究发现接近90%的结直肠癌是经历了正常黏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变的过程,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
这就为结直肠癌的预防提供了有利的机会,如果能够在腺瘤阶段就切除干净,就可能防止结直肠癌的发生。
通过筛查、普查,对高危人群做肠镜检查可以早期诊断并早期治疗结直肠腺瘤或癌前病变。
因此,一般人群建议从40岁开始重视结直肠癌的筛查,具有结直肠癌高危因素者,更应引起重视。
来源:微博、中国青年报、科普中国、广东卫生在线、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胃肠病

肖毅教授:我国睡眠呼吸障碍的诊疗率亟待提高

每天吃点“它”,补脑、护眼又护肤!只需2步,就能做到!

幽门螺杆菌阳性,到底治不治?有关幽门螺杆菌10问10答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