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E规范诊疗再添新引擎 ——业内专家齐聚,助力中国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发展驶入快车道
2023/3/24 17:12:00 中国医学论坛报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已被纳入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喉头水肿等急性症状可危及生命,患者及家庭疾病负担沉重。近年来通过国家及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国内HAE诊疗水平正在逐步提升,但目前国内的HAE临床诊疗仍存在未被满足的需求。鉴于此,中国罕见病联盟、北京罕见病诊疗与保障学会主办“HAE规范化诊疗能力建设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由北京协和医院张抒扬院长、中国罕见病联盟李林康执行理事长携手北京协和医院支玉香教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高兴华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陈旻湖教授、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程雷教授、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吕传柱教授共同指导本项目工作,由点及面、逐步辐射全国,从而全面推动我国HAE规范化诊疗体系建设,推进罕见病防治事业发展,最终造福更多患者和家庭。

     2023年3月11日,全国项目推进会在广州成功召开,此项工作正式扬帆起航。协和医院指导下,全国23家医院成为项目首批重点建设培养中心,在辐射区域起到规范化诊疗带头的作用。值此重要契机,本报特别采访了23家首批建设中心牵头专家,畅谈任务规划,展望项目意义,与业内同道共启新程。本文整理访谈精要如下。

     访谈精要

    

     程雷 教授

     江苏省人民医院

     立足新起点,共攀新高度

     本中心的HAE诊治工作得益于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多学科交叉融合、多维度持续努力,前期已取得显著成效。立足于HAE诊疗能力规范化建设项目这一新起点,作为区域内先试先行的单位,我们要率先进一步提高HAE诊疗能力,并由点及面、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夯实医务人员知识储备、积累临床经验,提高全民认知,共建HAE综合防控立体网络,把HAE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水平提升至新的高度!

    

     陈旻湖 教授

     中山大学

     附属第一医院

     立足国情,循序渐进

     重视罕见病诊治是国家整体医疗水平进步的重要标志。对于HAE,建立标准、制定流程是规范诊治实践的根本。本中心既往已成立了罕见病诊治多学科团队(MDT),极大提升了对HAE等疾病的诊治效率。未来,主观上,我们需要普及医生、患者、公众认知;客观上,需要建设诊断、急救、预防方法学和平台,充分利用创新药物。建立C1-INH等诊断方法,对提高HAE检出率尤为重要。项目的实施高度契合我国国情,以中心带动周边,循序渐进,前景可期!

    

     吕传柱 教授

     四川省人民医院

     救治生命,急诊先行

     喉头水肿是急诊科最高等级优先处理的急症之一,其在HAE患者中发生率高达59%,死亡率达40%。要快速提高HAE的诊断率、抢救成功率和治疗有效率,最核心的办法就是加快业内、业外普及,尤其是各个层级医院的急诊科医生,推广HAE规范化诊治,从“知”到“行”、从专业性到普及性全面落地。各区域中心担当了能力建设的示范和“种子”,使命光荣而艰巨。战胜HAE,我们一起努力;救治生命,急诊先行,力争零死亡、零致残率!

    

     曹乃清 教授

     山东省立医院

     项目势在必行,帮助患者少走弯路

     HAE发病率很低,仅为1/100000~1/50000,不仅患者知晓率低,医生也普遍认知不足,容易漏诊和误诊。目前本院还无法开展C1-INH检测,诊断亟需可及。除了建立MDT合作、加强对医生的培训以外,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如百度健康)广泛宣传HAE疾病知识、专家线上问诊答疑也是非常有效的途径。艾替班特和拉那利尤单抗是HAE针对性的急性期治疗和长期预防药物,应充分发挥创新成果价值。HAE诊疗能力规范化建设项目势在必行,能够帮助患者少走弯路、及早获得正确诊治!

    

     曹倩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

     附属邵逸夫医院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目前本院对于HAE的诊疗手段均较完备,无论是紧急治疗还是预防发作,都备有一线和二线药物,并设有家系筛查和随访管理机制。多数患者都储备了艾替班特用于居家紧急治疗,对频繁发作的患者均推荐使用拉那利尤单抗长期预防。鉴于HAE发作的不确定性和危险性,完善的院前急救通道亟待重视。本单位作为消化内科担任项目区域中心,将尽力推动省内同道对HAE诊疗的规范化,可依托各大学会,强渗透、广覆盖,造福更多患者和家庭!

    

     耿松梅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第二附属医院

     帮助更多HAE患者焕然新生

     西北地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潜在的HAE患者数量或许并不少,且整体医疗资源相对匮乏,本项目意义重大。医生培训、患者科普、政策支撑、检测可及、药物可及、建立转诊机制和绿色通道是提高HAE诊疗水平的重心。本中心将全力担负起区域中心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以点带面,为HAE诊疗网络建设和罕见病研究贡献力量。此外,通过多渠道的科普让更多患者意识到HAE的可能性并知晓去专业中心就诊尤为重要。希望更多HAE患者得到有效照护,焕然新生!

    

     郭胤仕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附属仁济医院西院

     以行动抓落实,明天会更好

     本中心是以变态反应科牵头组织MDT,提高了HAE诊断率。作为HAE规范化诊疗区域中心,我们需从三个层面着力建设:院内MDT、上海区域内合作转诊(包括基层单位)、辐射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广泛建立HAE诊疗网络,提高疾病管理水平,使更多患者获益。同时,作为慢性病,HAE需要规范的长期随访和管理,最好有专人负责,以动态评估和调整防治方案。项目已经启航,行动最重要,只要大家努力,相信明天会更好!

    

     纪超 教授

     福建医科大学

     附属第一医院

     患之所急,国之所需

     HAE尽管发病率不高,但部分急性症状(如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可危及生命,临床应高度关注和重视。该项目意义重大,非常荣幸成为区域中心之一,我们定将全力投入与配合。相信项目会有力推动本科室及省内130多家医联体单位的建设与发展,广泛提升HAE诊治规范化、同质化。同时,新药带来了新的“武器”和希望,比如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拉那利尤单抗,可及性进一步提高,为HAE防治注入了积极动力。

    

     刘光辉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协和深圳医院

     (南山医院)

     携手点亮生命之光

     本中心作为深圳市目前唯一一家HAE规范化诊疗区域中心,倍感荣幸,深感使命和重任在肩。我们将不负国家所托,紧密联合院内相关科室(急诊科、呼吸科、消化内科、耳鼻喉科、普外科、儿科等),积极携手区域内各单位,共同为HAE患者筑起健康防线、点亮生命之光。值得强调的是,HAE的急救和预防药物(艾替班特、拉那利尤单抗等)广泛可及至关重要,这是患者生命安全和健康生活的根本保障,应真正做到有药可治、有药可防、有药可用。

    

     赖荷 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

     附属第二医院

     规范管理,造福生命

     HAE的主要特点是水肿、缺乏特异性,医、患知晓率均较低,是漏诊、误诊和诊断延迟的重要原因。因此,首先需要普及所有医院、所有相关科室医生对HAE的认知,患者教育也非常关键。同时,C1-INH检测、应急治疗药物和手段(如艾替班特、新鲜血浆输注)可及性亟待提升,以提高诊断率和救治率。当C1-INH检测不可及时,可先行C4补体筛查,如果浓度很低,建议及时转诊至HAE诊疗中心。本项目的开展非常及时,将为更多患者带来获益希望!

    

     林立航 教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HAE也许就在我们身边

     HAE作为一种罕见病,公众和医生认知度、诊治规范化程度都亟待提升。当务之急是加强对相关学科医生的培训,建立MDT,推广C1-INH等特异性检测,提高初诊识别率;同时充分运用新药创新成果和国家医保政策,使更多患者受益。我们将以本项目为契机,从皮肤科到全院、从本院到全省、从上级医院到基层,层层推进,多模式、多平台的培训、宣教并用,加快能力建设步伐。罕见病并不罕见,只要临床医生心中有这根“弦”,HAE也许就在我们身边!

    

     骆肖群 教授

     复旦大学

     附属华山医院

     MDT精诚协作,HAE精准诊治

     华山医院开设HAE诊治MDT两年多以来,收获了积极成效,极大推动了相关科室对HAE的认知。高效、精准的诊治也得益于C1-INH检测、特异性治疗药物的率先可及。随着针对性长期预防药物进入国家医保目录,MDT也将进一步加强HAE患者的长期管理。医生对HAE的了解是降低误诊误治率的根本;除了MDT模式以外,多渠道的学术讲座、公众和患者宣教也非常有效。基因检测有助于HAE更加精准的诊断,希望院内早日可及。

    

     孟娟 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关注罕见病,让爱不罕见

     从HAE的发病率和目前全国确诊病例数来看,尚有不少患者游离在规范的诊断和治疗之外,或许仍在备受疾病的困扰。因此,本项目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社会价值。加强HAE相关多学科医生的培训是提高诊断率的首要关口,也是本中心一直在做的工作,进而要拓展至整个西南地区,让更多医生知晓HAE,并促进转诊协作,同时完善各中心诊断平台建设(C1-INH等),重视患者教育。本院开设有疑难病会诊中心,为HAE患者提供了绿色通道。

    

     汪慧英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

     附属第二医院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近几年,随着国家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公布和政策推动,以及我们过敏科和MDT医生的不断学习、诊治手段的可及,本院对HAE的诊疗能力长足进步,检出率快速增加。该项目是我们继续提升并带动区域发展的良好契机。社会层面,亟待解决的问题仍很多,最迫切的是使C1-INH检测广泛可及、常规开展,提高基层医生认知,加强公众科普、增加患者自我识别能力和主动就诊意识,提升早期、轻症诊断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我们众志成城,一定能够帮助更多HAE患者重获新生!

    

     魏庆宇 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

     附属盛京医院

     建设MDT平台,强化基层培训

     本中心由变态反应科牵头成立了MDT,前期通过HAE讲座、会诊讨论等形式,成效显著。整体重视程度的提升得益于特异性治疗药物的问世和可及。确诊后的救治中,药剂科的配合不可或缺,以保障急救药物及时到位。急救后的系统管理不容忽视,长期预防、患者教育、家系筛查应全面跟进。医院层面要建立起常态化的MDT诊治平台,顺畅运行。相关学术组织也应积极推进公众科普、医生培训,尤其要加强对基层医生的继续教育。

    

     王思勤 教授

     河南省人民医院

     助HAE患者重拾健康生活

     HAE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国内外平均诊断时间均在12年左右,延迟诊断现象严峻,尤其是无明确家族史的患者。要提高HAE诊治效率,需从以下几方面着力:普及医生认知、加强公众科普、组建MDT、重视C4补体初筛和C1-INH检测、提高诊治手段可及性。项目开展将对HAE规范化诊治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从而及时诊断、有效救治、长期预防、减少发作、改善预后,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HAE管理目标——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的,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肖汀 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

     附属第一医院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由于HAE罕见,皮肤科和变态反应科以外的科室认知有限。本中心目前尚不能开展C1-INH检测,诊断可及性有待优化。基因检测对特殊亚型HAE诊断极具价值。既往急性发作病例使用艾替班特治疗后快速缓解。鉴于喉头水肿等症状的致命性,HAE急救绿色通道有待完善。未来,院内、省内以及全国的继续教育需持续开展,向相关学科普及HAE诊治规范。同时,罕见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至关重要,病例数的积累有助于深入认识疾病。项目开展正当其时,我辈定当努力!

    

     杨斌 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

     皮肤病医院

     规范落地,精准防治

     作为皮肤病专科医院从业人员,我们对HAE的诊疗现状深有体会,主要局限性包括医生认知不足、规范化诊疗流程亟待建立、特异性诊断(C1-INH、基因检测)和防治手段可及性不足。传统的急性期治疗药物疗效和安全性有限,艾替班特和拉那利尤单抗分别为急救、长期预防提供了精准选择,但可及性亟待提升。项目的开展正是业内的迫切需求所在,相信各项工作的落地,将切实惠及更多HAE患者!

    

     杨钦泰 教授

     中山大学

     附属第三医院

     健康中国,一个也不能少

     对于HAE诊治,两个“普及”、两个“可及”、两个“S”很重要,即普及医生认知和公众知晓,检测和药物可及,建立“SOS”通道和诊疗“SOP”。相信随着项目的落地,这些需求将逐步得到满足。比如近年上市的艾替班特和拉那利尤单抗,目前仅少数医院可及,未尽之需显著,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希望每一例患者都有药可用、且及时可用。本中心面向HAE患者端开设了“SOS”一键求救平台,远程指导患者急性发作时正确处理,减少死亡事件。为罕见病患者保驾护航,一个也不能少!

    

     余咏梅 教授

     昆明医科大学

     第一附属医院

     疾病罕见,爱不罕见

     本项目的启动,是全国患者之幸。本中心将以此为契机,积极组建MDT开展会诊、学术宣讲,并辐射至区域内更多中心、包括基层单位,让广大医生具备HAE鉴别诊断意识,推动全省HAE诊疗能力提升,让更多患者得到及时、规范诊治;同时希望加强省际交流,分享经验。艾替班特为HAE应急治疗提供了有力工具,拉那利尤单抗则填补了特异性预防的空白,两种创新药均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期待早日广泛可及。疾病罕见,我们应该让爱不罕见,让患者感受到,让家属看到!

    

     阳玉萍 教授

     新疆医科大学

     第一附属医院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新疆地区HAE诊疗的突出短板不仅在于医生认知不足,且地广人稀,患者就医困难、疾病负担重,经济能力、重视度和依从性低,急救条件差,仅有极少数医院能够开具HAE特药。因此,不仅要开展院内MDT和院际间的学习交流,更要提高频率、不断强化;公众科普需要深入广大基层,找出潜在的患者及家庭,减少急性发作致死事件;急救药物、长期预防药物可及性亟待提升,希望患者手中或就近的医疗机构常备急救药物、以免因救治不及时而失去生命。罕见病领域道阻且长,需要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张焕萍 教授

     山西白求恩医院

     因为罕见,所以需要我们更努力

     非常荣幸参与到全国HAE诊疗能力规范化建设这一伟大的、造福患者的事业中。此前本中心也已为此做出了诸多努力。以提高救治成功率为例,本院急救部常规备有艾替班特,使患者能够及时用上药物、避免气管切开等不必要的创伤。得益于艾替班特和拉那利尤单抗两款特异性药物,HAE已经可治可防,并且医保可及。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仍然是提高公众和医生认知度,让患者用得上、用得起这些药物,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祝戎飞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同济医学院

     附属同济医院

     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近几年,本中心通过MDT协作、交流,对HAE的诊治能力明显提升,这一模式行之有效。未来,从医院层面,规范化诊疗路径和体系的建立是重要“抓手”,包括相关检测的常规化和流程化、其他接诊科室向皮肤科/变态反应科的转诊机制、其他单位向HAE诊疗中心的转诊机制等。从国家层面,最核心的需求是加强对HAE常见接诊科室医生的培训。从社会层面,希望各界提高关注度、传播HAE知识,增强公众意识。这些工作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总结

     “HAE规范化诊疗能力建设项目”的启动是我国罕见病事业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事件,开启了HAE领域新篇章;23家首批重点建设培养中心工作的推进,将为各地患者和家庭带来新希望。正如诸位专家所言,各项工作迫在眉睫,项目开展正当其时。期待随着项目的推进,更多患者和家庭从中受益,重拾美好生活,重获健康人生!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