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领航者说丨加强基层肿瘤早诊早治 助力实现大病不出县
2023/4/12 17:54:00 中国医学论坛报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癌症相关的最主要病死原因。传统的放化疗方案为患者带来的获益有限。近5年来,我国肺癌的治疗研究无论在靶向治疗还是免疫治疗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1]。本期,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河北省定州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薛英杰,分享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最新研究进展与特色学科建设经验。
专家简介


精准治疗开启NSCLC治疗新篇章
靶向治疗是近些年肺癌领域的重大进展之一,成功打破了NSCLC患者的传统治疗格局。随着EGFR的发现,肺癌精准治疗的新篇章正式开启。在中国NSCLC患者突变基因型分布中,约45.9%的患者均发现EGFR突变[2]。对于EGFR突变阳性的肺癌患者而言,EGFR-TKI是其标准治疗方案。
术后辅助化疗作为过往肺癌术后辅助治疗的金标准,虽有助于提高肺癌患者生存期、改善预后,仍会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5年生存获益仅提高5%,患者的远期生存获益有限。相较于传统化疗手段,靶向治疗对于驱动基因阳性的NSCLC患者有着更好的DFS获益,因此将其用于驱动基因阳性NSCLC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将有望打破既往僵局。随着靶向药的不断推陈出新,患者的中位生存期逐步延长,生活质量逐步提升。ADAURA研究数据显示,无论患者是否接受过辅助化疗,辅助靶向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治疗均可使IB-IIIA期NSCLC患者的疾病复发或死亡风险显著降低80%[3]。在免疫治疗方面,以PD-1、PD-L1为基础的免疫单药治疗或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多项研究数据显示,也显著改善了NSCLC患者的预后。
中国乳腺癌发病率较高,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首位。中国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较西方国家更低,55岁是女性乳腺癌发病高峰,55岁后发病率有所下降[1]。而年轻乳腺癌患者的肿瘤侵袭性更强,恶性程度更高,预后也因此更差[2]。
由于中国不同地区医疗水平发展的不均衡,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水平在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具有较大的差异。首先,发达地区体检的普及程度和居民对乳腺癌的认知水平更高,能够在更早期发现病变,而农村区域的患者则多是在出现明显症状后才就医。其次,医生在诊疗的水平和规范性也会影响患者预后。在经济层面,不同地区医保支持力度不一,从而造成治疗选择上的差异,也是造成治疗效果差异的原因。除此以外,乳腺癌治疗需要肿瘤科、放疗科、病理科等多个学科的共同协作,而县级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相对不足会制约乳腺癌诊疗水平的发展。
关口前移 提高基层肿瘤早诊早治能力
2021年11月,《“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提出,要依托县医院构建肿瘤防治中心,开展肿瘤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为实现一般病在县域解决打下基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升15%”的国家战略目标。事实上,恶性肿瘤死亡病例有43%来自农村,因此,提升基层肿瘤中心能力建设,关口前移,把肿瘤的预防工作放到重要位置上,提高基层医院早诊早治的能力至关重要。
在广大县域及农村地区,老百姓健康知识和意识相对薄弱,许多患者有症状了才来医院就诊,或者是医生在筛查过程中发现了癌症,但此时往往已是晚期。而且由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限制,医院往往很难实现拉网式筛查。一些早期的癌症患者,由于自身重视程度不够,加之依从性较差,很难做到定期复查,往往会耽误疾病发现和救治的最佳时机。目前,医院配备了CT、核磁等常规设备,患者一般当天就诊即可完成,无需排队,加上近年来医保政策不断利好,部分前沿创新药的可及性都有很好提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患者的及时治疗。
加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把患者留在基层
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高低是决定患者能否留在县域的关键。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以及医院领导的重视,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带动下,医生外出进修学习,专家来院会诊、义诊等均可实现,对本地医疗技术的提升起到了带动作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达到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推荐标准县医院名单的通知》中,定州市人民医院成功入选。
《“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 年)的通知》要求加强肿瘤等专科能力和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县级医院的学科带头人来说,人才是专业和医院发展的关键。
在人才培养方面,定州市人民医院以老中青三代组团结合的方式,以高年资的医生带动年轻的医生,不仅提升传承了医疗技术,同时也传承了医院和科室优良的传统和文化。身为学科带头人,不仅要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而且也要思考带动团队的发展和人才梯队的建设。首先高级职称的大夫要夯实自身的知识基础,然后通过科内的查房和培训,逐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把年轻的大夫逐渐带动起来,让他们的学术能力得到提升,也让科室发展了后备力量。
在学科建设方面,专业细化对学科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原来只有一个综合的大内科,医护人员从精力、能力等方面难以在专业上走得太高太精。现在专业进行了细化,医护人员有更多的精力来研究专业领域的疾病。同时,通过去上级医院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医护人员的思路会有很大的改变,了解到前沿的技术和动态,个人和团队都自觉有了提高的意识,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不过,专业划分过细也存在弊端,比如说做胸部肿瘤的医生可能对腹部肿瘤不太解,而且肿瘤还会出现转移。所以,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学科发展一方面要有专业特色,另一方面还要向组合方向发展。综合能力要强,也就是一专多能,从事本专业的同时也要具备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这是在提升技术能力和学科发展方面需要夯实的基础。
“现在专业划分的越来越细,治疗方法越来越多,科室单打独斗是不可取的,现在要借助MDT多学科协作的力量和优势,为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在肿瘤治疗领域,每年都有国内外指南的更新,我们紧跟指南,每年定期组织科室集中学习,尽快把这些新的知识、新的进展应用于临床,让患者享受到县级医院最好的治疗”。
4
参考文献
1.赫捷,魏文强.2020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153-158.
2.卢红阳.非小细胞肺癌辅助靶向治疗研究进展[J].肿瘤学杂志,2014,20(001):64-67.
3.LBA5-Osimertinib as adjuvant therapy in patients (pts) with stage IB–IIIA EGFR mutation positive (EGFRm) NSCLC after complete tumor resection: ADAURA.2020 ASCO.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