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管访谈录|贵黔国际总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马朋林:风雨兼程四十载,重症医学领域彰显“中国力量”
2023/4/14 17:15:00 中国医学论坛报

    

     中国重症医学学科建设始于1982年,彼时北京协和医院陈德昌教授开创了首个中国现代重症医学中心(ICU),至今已四十余载。自2009年卫生部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以来,重症医学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

     近期,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专访了贵黔国际总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马朋林教授。作为在重症医学领域深耕多年的临床专家,马朋林教授不断开拓创新,为重症医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是这一历程的实践者和见证者。

     马朋林教授 访谈视频

     专家介绍

    

     马朋林教授

     贵黔国际总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风雨中前行四十载

     回溯重症医学发展之路


     “其实中国重症医学的历史并不长,自从1982年北京协和医院的陈德昌教授开创了第一个中国现代ICU以来,短短40年时间,中国ICU的规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马朋林教授首先讲述了重症医学在中国的发展之路。他指出,2015年,国内重症医学专家管向东教授和王春亭教授开展了一项全国ICU急救资源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00家三甲医院建立了ICU,ICU的医师人数超过1.5万,护士人数则超过3万。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中国重症医学队伍得到更进一步的扩大和发展,ICU床位数和从业人数方面都显著提升。同时,我国重症医学在过去40年间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重症医学专家。在他们的带领下,国内重症医学学科得到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外高水平杂志上,彰显出中国重症医学的学术力量。通过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研究方向,中国重症医学在国际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

     同时,马朋林教授也指出了中国重症医学发展的不平衡。在贵州、宁夏、西藏等偏远地区,ICU从业人员很可能没有受过专业化的训练,重症医疗水平相对较低,在这些地区,重症患者很难得到与中国其他地区同质化的管理。他坦言,如何提高年轻重症医生的综合诊疗能力,使重症医学的质量建设在不同地区得到同质化发展,是中国重症医学界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目前,国家正在建设国家重症医学中心和国家重症区域医疗中心。谈及此事,马朋林教授倍感欣慰,他表示,中心的建设将会对偏远地区的重症医学建设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也一定会带动整个地区甚至国家的重症医学向纵深、高质量方向发展,促进中国重症医学整体质量的提升。

    

    推动ICU同质化建设

     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


     在中国,重症医学仍属于较年轻的学科。谈及重症医学建设的着力点时,马朋林教授从两大方向侃侃道来。他讲道,未来中国重症医学的建设发展主要考虑两大方向。

     第一,推动重症医学医疗质量的同质化建设。ICU医疗质量在不同地区参差不齐,尤其是偏远地区的ICU医疗质量亟待改进。因此,应在人力资源、设备仪器方面给予相应支持,同时,通过地方协会或全国医学会加强偏远地区的重症医学人才培养工作,包括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基本理论学习、基本技术掌握等。再者,通过发挥国家或地区重症医学中心的引领作用,派遣偏远地区相关人员到中心接受培养,促进当地重症医学质量的提升。此外,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ICU专家通过下沉到基层开展相关帮扶工作,也能带动相应地区ICU重症医学的整体质量提升。

     第二,让中国重症医学走向世界。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有高水平的研究。过去40年间,中国重症医学的研究水平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论文的发表数量已经排全球第二位,发表在优秀期刊的文章数量也位列全球前十。所以,中国重症医学已在全球发出自己的“声音”,引起了国外同行的重视。但是,我国重症医学在高水平的临床研究和技术研究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未来,为了让中国重症医学能够在全球有一席之地,真正成为全球重症医学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还要加强综合医学研究。通过给予国家或地区基金或政策支持,帮助重症医学领域的中青年医生或专家们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年轻人。无论是从临床还是研究,我们对于队伍的人才建设,一定要高度重视。因为只有年轻人的加入,学科才有新鲜的血液,才会有活力,才会有未来,”马朋林教授强调。

    

    综合培养学科人才

     润泽基金提供助力


     谈及年轻医师的培养,马朋林教授有自己的见解。他指出,年轻医师的培养一直是国家非常关心的问题。目前中国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但坦率来讲,不同住培中心和专培中心毕业的医学生在能力方面可能良莠不齐。

     尽管目前有相关操作指南指导开展助培、专培训练,但青年医生毕业后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所接受的教育远远不止这些。一名优秀年轻医师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参与临床历练,还需要优秀导师的带领和指导去成长。马朋林教授表示,每天的教学查房就很关键,通过查房,年轻医生可以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培养自己的临床诊疗思路,培养自己对疾病的认知和临床技能。整体而言,临床医生再教育问题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未来如何形成规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20年,马朋林教授和多位国内权威重症医学专家共同成立了吴阶平医学基金会重症医学润泽基金(简称润泽基金),其目的是通过设立基金,支持重症领域青年医生开展重症医学领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培育青年医师的科研能力与水平。截至目前,润泽基金已运行三年,全国大约有150家医院的年轻学者参与了基金的申请。目前,基金一共资助了全国30项与脓毒症相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项目。

     马朋林教授表示,润泽基金给予年轻医生们的支持远不止资金方面的资助,更重要的是为年轻医生提供了训练科研思维的机会,并且对科研工作兴趣的培养具有深远意义。目前,年轻医生们已经深刻体会到,润泽基金对他们而言不仅为研究工作提供支持,基金所开展的一系列线下或线上培训课程也为其重症医学能力提升带来帮助。未来,期待润泽基金可以围绕培养青年医生科研兴趣、科研能力等方面,在支持形式上进行优化,从而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截至目前,全国有近300名医生对基金进行申请,也即每年约有100名医生竞争10项基金项目,显示出年轻医生在提高自我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方面的积极性。对于未来,马朋林教授表达了他的期待,“如果将来能有更多像润泽基金这样的项目来扶持年轻医生在科研方面的开展和探索,那么可以预料,我国在重症医学领域的发展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司局指导下,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于2021年12月正式启动“领航计划——助力医学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示范项目”(简称“领航计划”)。“医管访谈录”作为“领航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广泛传播医院管理、学科发展的先进经验,打造高质量创新发展优秀案例,助力国家及相关主管部门部署的医学科技创新新政策的落地实施,促进医院管理能力及临床服务水平双提升。

     本项目由华润三九公益支持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