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鱼对身体好,但这4种鱼最好别吃!有的增加致癌风险!
2023/4/27 17:08:00 中国医学论坛报

    

     “多吃点鱼,聪明!”

     不知道小时候的你

     是不是经常听长辈这么说?

     不仅如此

     鱼肉鲜嫩味美、营养丰富

     所以成了餐桌上的“常客”

     但你知道

     鱼的隐藏“营养王者”部位是哪里吗?

     每周吃多少鱼合适呢?

     吃鱼还有什么好处?

     哪些鱼不适合吃?

    

     吃鱼达到一定量

     能降低死亡风险

     一项相关研究结果发现:相比于每周食用鱼类0~3份(每份50g)的受试者,每周食用鱼类4~6份的,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5%、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23%。

     这主要是因为,鱼类中含有多种心血管保护性营养,包括多不饱和脂肪酸(ω-3脂肪酸、α-亚麻酸),维生素D和硒等。

     但这并不代表吃鱼越多越好,每周食用鱼类7~10份,全因死亡率降低8%;超过11份,就和死亡风险没有明显关联了。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每周最好吃鱼2次或300~500克。

    

     除了能保护心血管,降低死亡率,常吃鱼还有以下好处:

     1

     预防糖尿病肾病

     之前一项英国剑桥大学学者在2.2万中老年人中进行的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一周吃两次鱼,有助于预防糖尿病肾病。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中,每周吃鱼不到1次者,18%的人出现了蛋白尿;而每周吃鱼多于1次者,近4%有蛋白尿。

     研究者推测,或许是因为鱼油改善了血脂状况,也或许是因为鱼肉富含的蛋白质及微量元素对肾脏起到了保护作用。

     2

     预防结肠癌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研究者在15年间对欧洲范围内的47.6万人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每周吃鱼超过357克的人,比起每周吃鱼少于63.49克的,患结直肠癌的风险降低了12%。而这可能与鱼肉所含的ω-3脂肪酸具有抗炎特性有关。

     而富含ω-3脂肪酸的鱼,主要是深海油性鱼,如三文鱼、凤尾鱼、鲱鱼、沙丁鱼、鳟鱼、鲭鱼等等。

     3

     睡眠好,智商高

     一份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结果显示,每周吃鱼不少于两次的孩子在智商测试中得分比那些“很少”吃鱼或者“从不”吃鱼的孩子平均高出4.8分。

     还有研究发现,老年人增加鱼肉摄入(每周至少吃一次鱼)可降低痴呆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风险。而这主要是因为鱼肉中富含的DHA,可以促进神经网络形成、信息传导加快,还对伤亡的脑细胞起到明显的修复作用。

     除了深海鱼,其实我们本土的海鱼,抑或是淡水鱼营养价值也都不错,性价比相对更高。

    

     对症吃“鱼”

     更凸显营养价值

     不同的鱼,营养也略有差异,对症吃“鱼”,能更好地显现出它的食用和养生价值。

     带鱼:补钙

     带鱼是相对来说比较平价的海鱼,但它的营养价值却不低:

     ① 不饱和脂肪酸比普通的淡水鱼要高;

     ② 在常见的动物性食物中,带鱼的含钙量位居第二位,远高于鸡鸭以及猪牛羊等常见肉类;

     ③ 带鱼中还富含两种补钙的“黄金搭档”——维生素D和镁,它们能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利用,协同帮助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

     黑鱼:美容强心脏

     黑鱼中含有辅酶Q10,它被称为心脏的“动力之源”,能为心脏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能量,预防突发性疾病;而且辅酶Q10还有保护皮肤、延缓衰老、缓解疲劳的好处。

     鳜鱼:嘌呤低

     鳜鱼的嘌呤含量较低,是为数不多的低嘌呤水产,非急性发病期的的痛风患者也可以比较放心地食用,但不可盲目过多食用。

    

     不同部位各有特点

     鱼身上隐藏的“营养王者”

     01

     鱼鳔

     很多时候,我们买来的鱼可能都是已经处理好的,已经没有鱼鳔了,但就蛋白质含量而言,鱼膘中的蛋白质含量是比较高的,在76%~79%之间,脂肪含量也比较低,胆固醇含量也不高,是很不错的部位。

     02

     鱼头

     鱼头的营养价值较高,比如蛋白质、钙、磷、铁、维生素B1等多种营养元素。

     以我们常吃的剁椒鱼头(胖头鱼)为例,它的鱼头蛋白质含量高达18.32%,此外鱼头中还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磷脂类物质,有助于婴儿大脑发育,辅助改善阿尔茨海默病。

     注意:鱼头胆固醇含量较高,应控制食用量。

     03

     鱼皮

     蛋白质含量比较丰富,可以达到30%左右,还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以红鳟鱼为例,它鱼皮中胶原蛋白的含量甚至高达80%以上。

     此外鱼皮中还有一些风味物质,像精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等,鲜味氨基酸的含量高达11.8%,所以鱼皮的味道是比较鲜美的。

     注意:鱼胆千万别吃!鱼胆中含有大量的胆盐、毒素和组胺,误食可能会造成肾脏衰竭或肝脏病变,严重的甚至有生命危险,一定不要食用!

     吃鱼要谨慎

     这4种鱼最好别吃

     No.1

     未煮熟的鱼

     吃了未经煮熟的鱼,可能会导致寄生虫感染。烹调鱼时,请确保鱼肉完全煮熟。此外,不要把未煮熟的鱼和其它食物的盘子放在一起,避免交叉污染。

     No.2

     过度油炸的鱼

     不少人爱吃的烤鱼,就属于过度油炸的鱼,虽然味道更诱人,但对健康可没有什么好处。

     首先,高温煎炸后的鱼肉会产生自由基、苯并芘等有害物质以及致癌物杂环胺。其次,鱼中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在高温下会被破坏,严重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No.3

     腌制的咸鱼

     在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能与腌制品中蛋白质分解产物胺类反应形成亚硝胺,而亚硝胺是一种强致癌物。人体长期摄入亚硝酸盐,会使血管扩张,血红蛋白变性,增加致癌风险。

     推荐大家使用清蒸的方式对鱼进行料理,这样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鱼肉的营养,还避免了高油、高盐。

     No.4

     野生鱼

     野外环境下,塑料微粒、金属污染、农药污染等都是无法把控、预测的,甚至还可能会有一些有毒的菌、藻、寄生虫,因而不建议盲目食用。

     健康吃鱼

     牢记这2点

     吃鱼虽好,但吃不对不但无法获益,反而可能造成伤害。因此,吃鱼时要记住以下2点:

     1

     鱼肉不能完全代替红肉

     各种红肉,如猪肉、牛肉等时常会遭到批判——吃多了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甚至缩短寿命。因此很多人就想着只吃鱼肉、虾肉,不吃红肉。

     但要知道,红肉所提供的能量是鱼肉无法企及的,特别是鱼肉中铁元素的含量远不如红肉。

     健康的做法是以鱼肉、鸡肉等白肉略多,约每日摄入75~100g,红肉略少约50~75g,相互搭配吃,保证营养的平衡。

     2

     清蒸最健康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鱼肉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不被破坏,清蒸则是最合适的烹饪方法,温度低、用油少,营养不易流失,更能保持其本真的味道。

    

     来源:邵逸夫医院整理自CCTV生活圈、我是大医生官微

     往期推荐

     1、走路快与走路慢的人,谁更长寿?研究:二者或相差15年寿命!

     2、专家建议8小时工作制中须包含3小时摸鱼时间

     3、52岁大伯险些肠坏死,罪魁祸首竟是他爱好的这杯茶!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