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怕“遭冷脸” 医生怕“被百度”
2016/5/25 医学论坛网

    

     导语关注医护人员的心理建设,定期进行心理辅导,对于缓解医疗现状来讲,治标不治本,关键还是体制问题。记者:王靓 晨报星级记者 佟人冬

     来源:江淮晨报

     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生陈磊坐在手术室外喝葡萄糖的“最美坐姿”,到探访医院最累工种,这几天《江淮晨报》系列独家报道备受关注,网友纷纷为辛劳的医生们“点赞”、“致敬”,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医患关系的讨论。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今天,我们在报纸上,给医患双方开了一个“对话框”。根据安徽省卫计委历次发布的医院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服务态度、治疗效果、检查费高、药费高、排队太多等,是患者吐槽最多的问题。而医生们也有一肚子话想说,如看病时总“被百度”、严重的信任危机、患者对疗效期望值过高等,这些问题也深深困扰着他们。

    

     最不满医生 态度差、 疗效不佳、

     过度检查等

     看病后将医生诊断 发到群里“求”评判

     临近中午,唐女士带女儿看病后回到家,什么都顾不上,先把化验报告、医生诊断和开的药拍照,上传到自己所在的母乳妈妈QQ群里,让宝妈们判断医生的治疗方案是否可靠。

     “这是我们母乳群的习惯,每次孩子生病,去医院看病,都会到群里吼一嗓子。不想孩子被医生‘坑’,只能自己多上点心。”唐女士说。

     唐女士所在的“母乳妈妈”QQ群里,有几名执证的专业母乳指导人员,储备大量的育儿知识。除了给母乳妈妈们提供帮助,还会提供各种育儿指导,并对宝妈们提出的疾病困惑予以答疑。在唐女士看来,群友指导的建议比医生还可靠。

     医院看病太受气 折腾一上午“没着落”

     “每次来医院看病都是一肚子的气,有时宁愿到药房随便买点药吃,也不愿到医院来受气!”刚和护士大吵一架,憋了一肚子气的王先生抱怨道。

     最近,王先生总觉得心脏不适,早上起来还发现小腿浮肿。到医院排队挂号半个多小时,候诊近50分钟,终于见到医生。主诉完症状,医生问了几个问题,就抓起笔“刷刷刷”连开几张化验单,王先生还想多问几句,下一名就诊患者已递上病历,开始说话。

     划价、缴费,楼上楼下跑了几趟,到影像中心一问,有两项检查当天不能做,必须预约,脾气火爆的王先生立刻“炸”了。“到医院看病,光排队奔波就用了多半时间,人累得不行。好不容易看到医生还没个好脸色,多问几句就不耐烦,医护人员怎么就不能明白病人面对疾病的无措和害怕,多说几句真的这么难?”

     王先生的遭遇并不少见,事实上,很多人对他的抱怨都感同身受。根据安徽省卫计委历次发布的医院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服务态度不好、医疗质量不够好、检查费高、药费高和等候排队多等,长期“霸占”患者不满意前5名。

     各医院就诊流程不同 重复排队挺闹心

     昨日10:30,刚检查出怀有身孕的高女士到长江路一家知名医院抽血化验,但是这次就医经历并不让她满意。

     “我觉得患者都需要学习一项技能,那就是看病。”高女士告诉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自己早上7时就赶到医院挂号,排队就诊后医生让她去抽血化验。

     “化验要重新排队交费,缴完费,工作人员说抽血要到住院部,我从门诊大楼出来到住院部排队半小时后,刚坐到窗口,抽血的护士告诉我要到另外一个楼先去扫一下条形码。”高女士对此很不满,为什么在就诊、交费时,都没有医护人员提醒她有扫码这个环节。“这害我白白排了一次队,耽误多少时间啊。”高女士称。

     就此,记者采访了该院后勤部,相关负责人称,该院每天人流量超过两千人,就医指示牌经常被破坏。“已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整改,新一批指示牌即将投放。”该院负责人称。

    

     最怕“被百度”、

     不被信任、

     患者对疗效

     期待值过高等

     病人拿“百度”病情当标准 质疑医生诊断

     “医患之间的矛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患者不了解医生的工作又缺乏沟通,造成误会。”尹传高是安徽省儿童医院影像科的主任医师,从医多年,当了几年的医务科长,说起医患关系,他感触颇深。

     和很多医生一样,尹传高最头疼的是经常“被百度”。“很多家长带孩子来看病前喜欢上网百度,若是和医生的诊断不同,首先怀疑的是医生而非网络,有人甚至因此质疑医生的医术。医生多解释几句,脾气火爆的家长可能就‘招呼’上来了。”

     比如血管瘤,一般来说,血管瘤可以自愈,但长在颜面部、头颈部,或是长的太大影响功能的血管瘤必须尽早干预。门诊中,尹传高经常能遇到一些患儿家属,只“百度”到了“可以自愈”,听他说要进行治疗就急了,各种难听的指责都有可能听到。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根据症状‘百度’疾病,与根据医生明确诊断后再‘百度’疾病是不同的概念。同样是发烧,可能是感冒,也可能是肺炎,甚至川崎病,必须到医院,医生结合化验辅助才能确诊,这是百度不能代替的。”省儿童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华山说,更何况网络上很多所谓的医学科普,夹杂营利目的,不足以采信。

     “医学是不断变化的,但网上很多医疗知识没有及时更新,用它来对比医生的治疗很不科学。”尹传高说。

     吃药一天没效果怪医生 患者对疗效过度期待

     采访中,很多医生表示,患者对疗效的过度期待,也是造成医患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

     “经常能遇到这样的情况,患者吃了一天药,病情没有好转,就会怒气冲冲地跑来找医生算账。”华山说,还有患者对医生提要求,只要最好的、最贵的药,或是指名要见效最快的药。“最贵的药未必是最适合病情的药,医生开药通常会结合病情和患者身体状态等,选择一个疗效最好的药,有时甚至只要几毛钱就可以搞定。”

     作为省内颇负盛名的小儿呼吸科专家,华山曾因开药有过不堪的遭遇:一个妈妈带孩子来看病,一再要求输液,华山耐心解释,孩子是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不对症,吃药就可以了。在华山的坚持下,这位妈妈勉为其难地同意了,可第二天又来了,二话不说,把一塑料袋的药都扔到华山身上,指着他大嚷:“我说要输液,你非说不用,要开药吃。孩子吃了一天的药,还没有退烧,你怎么说!”

     “我能怎么说?那是药,不是灵丹,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见效?”华山说,类似遭遇自己曾多次经历,有时看着患儿家长脾气火爆,气势汹汹卷起衣袖,他不得不妥协,按照对方要求开处方,“很无奈,但我得自保。”

     每次门诊时都胆战心惊 怕被患者“招呼”

     在尹传高看来,医生和患者应站在同一个“战壕”,共同“对抗”疾病。可不知道什么时候,医患双方突然站在对立面,产生严重的信任危机。

     “患者来看病,从站在医生面前起就充满怀疑,对医生的诊断、治疗方案都不相信。”尹传高说,不可否认,医生队伍中有害群之马,医疗事故也时有发生,但因此怀疑整个医生群体,很不公平。因为这种对立情绪,尹传高每次门诊都胆战心惊,生怕惹怒了谁招来拳脚,或是哪儿做错了引来摆脱不掉的纠纷,这种紧张会持续到下班,到家之后依然要“重温”门诊过程。

     尹传高感触最深的就是“抗生素之争”。这一般出现两个极端,有些患者对抗生素绝对信赖,无论实际病情,都要求开抗生素;而另一些患者视抗生素如魔鬼,但凡看到医生开抗生素就如临大敌,坚决抵制。

     “部分反对抗生素的人存有一种观念,认为医生是为了收入乱开药,事实上并非这样。安徽省执行医疗新政之后,医生收入不和药品提成挂钩。相反,医生开药有限额,若是乱开,到最后可能会没药可开。”尹传高介绍。而在省儿童医院,抗生素和医生一样,也分等级,不同级别的医生只能开出相应等级的抗生素,年轻医生只能开最“安全”的抗生素,也就是一般的消炎药,通常都是为了适应病情需要。

     “抗生素是药,不但要用,必须要用够量,用足疗程。”华山说,他曾接触不少海归父母,拿到处方,会咨询国外的家庭医生,对方认同,他们绝不再问,绝对信任。“或许只有医患双方重建信任,沟通交流,医生才能不用为最基本的问题一再解释,一再被质疑。”

     诊疗时被患者全程摄录很“受伤” “医护人员急需心理辅导”

     《北医招生现场门可罗雀,“看病找百度”绝不是危言耸听》,23日深夜,殷世武在朋友圈转发了这一条微信,22日他转发的微信标题是《请把尊严还给中国医生,视频最后看哭了》。“就是寒心,从医二十多年第一次有了辞职的念头。”殷世武说。

     殷世武是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介入血管疼痛科主任。让他动摇是否继续从业的念头来自一起备受关注的“伤医”事件——广东省人民医院口腔科陈仲伟被砍。

     “20年前补的牙,变黄了难道不是正常的吗?社会戾气太重了,但我认为这都是表象。”殷世武称,当陈仲伟确认死亡的消息传开后,院内的医护人员都很沉默,“当年报考医学院时,我们开学第一天就立下了誓言,这是以救人为目的的人道主义职业”。

     “必须承认的是,医护人员在流失。”殷世武称,身边很多同行已经转行或考虑转行,“尤其是护士”。

     殷世武工作的科室在普通人看来几乎显得陌生,“分三大块,肿瘤病人、血管疾病以及肩周炎、颈椎病等非血管疾病。”

     “我面对的病人怨气似乎都没那么重,肿瘤病人检查出病情时大多已是晚期,这时候大多很随和。”殷世武称,让他很不舒服的是,越来越多的病人在就诊时会进行“全程记录”。

     “一进门,患者或随行家属就直接拿着摄像机或用手机进行摄录,我认为这是对我工作的不尊重。如果你不信任我,为什么挂我的号呢?换谁能受得了对着一个镜头还能耐心诊疗?”殷世武很愤懑。

     “希望卫生部门能够关注医护人员的心理建设,比如定期心理辅导。疏导医护人员的不安、委屈。”殷世武认为,通过定期心理辅导,能及时打开医护人员的“心结”。“委屈挤压太久,遇上一个导火索就会爆发,如果再碰上患者也爆发,医患之间就很容易起冲突。”

    

    医学论坛网cmt59085300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医学论坛网微信号,回复以下关键字,即可接收最新文章及科研进展

     心血管 | 肿瘤 | 糖尿病

     内分泌 | 神经 | 感染

     妇产科 | 儿科

     全科医学 | 医学人文

     ......

     回复您想要的内容,我们将快速推送给您!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论坛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